曾国藩告诫:成大事者,靠的不是机遇和智谋,而是懂得这三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1:39 1

摘要:道光十八年,春寒料峭的京城,贡院外的柳树刚抽出嫩芽,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冻得蔫蔫的。年仅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烫金的进士及第榜单,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他站在人群中,看着榜单上 “曾国藩” 三个字,眼眶突然热了 —— 这

道光十八年,春寒料峭的京城,贡院外的柳树刚抽出嫩芽,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冻得蔫蔫的。年仅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手里紧紧攥着那张烫金的进士及第榜单,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他站在人群中,看着榜单上 “曾国藩” 三个字,眼眶突然热了 —— 这已经是他第七次参加科举,前六次的失利像一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如今终于得偿所愿,踏入了翰林院的大门。

可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发现,京城的日子远比他想象中艰难。翰林院人才济济,同僚们不是出身名门望族,就是天资聪颖,吟诗作对、挥毫泼墨样样精通。而他来自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家,资质平平,连一口标准的官话都说不流利,常常在同僚的谈笑中插不上话,甚至因为口音被人私下嘲笑。有一次,翰林院的学士们聚在一起讨论经义,曾国藩鼓起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因为对典籍的理解不够深入,被一位资深学士当场指出错误,引得众人窃笑。

那天晚上,曾国藩回到租住的小院子,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里满是挫败。他拿出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在烛光下写下:“今日当众出丑,皆因学识浅薄、天资愚钝所致。然大丈夫当立志,若甘居人后,此生必无作为。” 写完,他又想起父亲曾麟书常对他说的话:“吾儿虽不敏,然只要肯下苦功,定能有所成就。”​

从那天起,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严苛的治学计划:每天清晨天不亮就起床,背诵《四书》《五经》,直到能熟练默写;白天在翰林院当差,晚上回到家就闭门读书,研究历代名臣的奏疏和文集,常常读到深夜。为了改掉自己浮躁的毛病,他还效仿古人,坚持写日记,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有懈怠、骄傲的念头,就立刻在日记中自我批评。​

有一次,曾国藩因为连续几天熬夜读书,白天当差时忍不住打了个瞌睡,被上司翰林院掌院学士看到了。掌院学士没有责备他,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涤生(曾国藩字涤生),治学勤勉是好事,但也要注意身体。不过我看你近来的文章,见解日渐深刻,可见你下了不少苦功。” 曾国藩听了,又羞愧又感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 不仅要在翰林院立足,还要成为一名能为国效力、为民谋福的名臣。​

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战火席卷大半个中国,清军节节败退,朝廷急得团团转,下令各地官员组织团练抵御太平军。此时的曾国藩,因为母亲去世,正在湖南老家丁忧。接到朝廷的命令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 这正是他实现志向的机会,也是他为国效力的时刻。​

可组织团练谈何容易。曾国藩一没兵权,二没经验,三没足够的粮饷,甚至连当地的官员都对他处处刁难。刚开始招募士兵时,没几个人愿意来,因为大家都觉得太平军势不可挡,跟着曾国藩说不定会送命。曾国藩没有气馁,他亲自到湖南各地招募乡勇,向百姓们宣讲太平军的残暴和保卫家乡的重要性。为了让士兵们有战斗力,他制定了严格的军纪,不仅要求士兵们刻苦训练,还注重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教他们读书识字,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而战。​

有一次,一支团练队伍因为粮食短缺,士兵们闹起了哗变,甚至有人想抢夺当地百姓的粮食。曾国藩得知后,立刻赶到营地,当着所有士兵的面,把带头哗变的几个士兵抓了起来。他没有立刻惩罚他们,而是先给士兵们讲了自己的经历,讲了保卫家乡的重要性,又告诉他们,粮饷的问题他一定会解决,绝不会让大家饿着肚子打仗。

然后才对带头哗变的士兵说:“我们组建团练,是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百姓,不是为了烧杀抢掠。你们今天的行为,已经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也辜负了家乡百姓的期望。” 最后,他按照军纪,把带头哗变的士兵杖责了几十棍,又把他们遣送回家。​

经过曾国藩的努力,团练队伍逐渐壮大,战斗力也越来越强,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湘军”。可湘军成立之初,打了不少败仗。咸丰四年,湘军在靖港与太平军交战,因为湘军水师刚组建不久,士兵们缺乏实战经验,再加上太平军水师实力强大,湘军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看着水面上漂浮的湘军战船残骸和士兵的尸体,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他又愧又愤,觉得自己辜负了朝廷的信任,也辜负了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士兵,竟然纵身跳进了湘江,想以死谢罪。​

幸好身边的幕僚及时把他救了上来。曾国藩上岸后,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可他没有就此消沉。他坐在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反思自己这次战败的原因 —— 不是太平军太强大,而是自己太急躁,太想打赢这场仗,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没有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治学的经历,想起自己曾经定下的志向,心里暗暗发誓:“这次失败不算什么,只要我不放弃,总有一天能打败太平军,平定战乱。”​

接下来的日子里,曾国藩总结了靖港战败的教训,更加注重军队的训练和作战计划的制定。他知道自己天资不如别人,所以做事格外谨慎,每一次作战前,他都会派人详细侦察太平军的兵力、部署和粮草情况,然后和幕僚们一起反复讨论作战方案,直到制定出最稳妥的计划。他还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我没有什么过人的智谋,只能靠笨办法,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件事都做好,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

在攻打安庆时,太平军在安庆城外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还派了大量兵力驻守,清军多次攻打都没能成功。曾国藩接手后,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先派湘军包围了安庆,切断了安庆城内太平军的粮草供应和外援。他知道,安庆是太平军的重要据点,太平军一定会派大军来增援,所以他又在安庆外围部署了大量兵力,准备迎击太平军的援军。​

果然,太平军派了李秀成、陈玉成等名将率领大军来增援安庆。湘军和太平军在安庆外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了足足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曾国藩几乎每天都住在军营里,亲自指挥作战,有时候几天几夜都睡不好觉。

有一次,湘军的粮草也出现了短缺,士兵们的士气低落,有人劝曾国藩暂时撤兵,等粮草充足了再回来攻打安庆。可曾国藩摇了摇头说:“安庆是平定太平天国的关键,一旦撤兵,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太平军的气焰也会更加嚣张。我们再坚持一下,粮饷的问题我已经让人去解决了,只要我们能守住,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最终,湘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周密的计划,不仅打退了太平军的援军,还攻克了安庆。安庆的攻克,为后来湘军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也因为平定太平天国的功绩,被朝廷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了晚清的中兴名臣。​

可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功成名就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谨慎低调。他深知 “功高震主” 的道理,也明白官场的险恶,所以始终保持着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的处世原则。​

在湘军攻克南京后,曾国藩的威望达到了顶峰,手下的湘军兵力雄厚,不少人都劝他趁机推翻清朝,自立为王。有一次,他的弟弟曾国荃带着几个心腹幕僚来见他,隐晦地提到了自立为王的想法。曾国藩听了,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两句诗,然后递给曾国荃。曾国荃看了,立刻明白了曾国藩的心意 —— 他志在为国效力,而不是争夺天下,所以绝不会做出背叛朝廷的事。​

曾国藩不仅自己谨慎低调,还常常告诫身边的人,不要因为有了一点功绩就骄傲自满,更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写道:“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轻易议论别人的是非,也不要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群居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说不该说的话;独居时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要有不该有的念头。只有这样,才能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在官场中保持谨慎,曾国藩在生活中也非常节俭。他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优厚,可他的生活却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他每天的饮食只有三菜一汤,衣服也是打了补丁的,甚至他的夫人和子女,也都要自己织布、做衣服,不能铺张浪费。有一次,他的女儿曾纪芬因为衣服上有一个补丁,在和其他官员的子女一起玩耍时,被人嘲笑寒酸。

曾纪芬回家后,委屈地向曾国藩哭诉,想让父亲给她做一件新衣服。可曾国藩却对她说:“衣服只要能穿就行,没必要追求华丽。我们家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以前的苦日子,更不能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一个人的品行,不是靠衣服来体现的,而是靠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内在的修养。”​

曾国藩还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他认为 “子女之贤否,关乎家庭之兴衰”,所以他常常通过写信的方式,教导子女要勤奋读书、节俭持家、尊敬长辈、友爱兄弟。他在信中告诉子女:“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勤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子女都成为了品行端正、有学识、有修养的人,没有一个人因为他的功绩而骄傲自满、胡作非为。​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南京病逝,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号 “文正”,这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荣誉。曾国藩去世后,他的学生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继续辅佐朝廷,为晚清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的家书、日记和著作,也被后人整理出版,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

后人在评价曾国藩时,常常会说他天资平平,却能成为晚清的中兴名臣,靠的不是机遇和智谋,而是他始终坚守的三点:一是立志,“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正是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中不放弃,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守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知道自己天资不如别人,所以做事格外勤奋、谨慎,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件事都做好,最终靠 “笨办法” 战胜了看似强大的敌人。

三是慎行,“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他深知官场的险恶和人性的复杂,所以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功名利禄所诱惑,最终不仅在官场上站稳了脚跟,还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爱戴。​

曾国藩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守,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一代名臣。他的成事之道,不仅适用于古代的官场,也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面临何种困难,只要我们能像曾国藩一样,立下远大的志向,保持勤奋谨慎的态度,坚守自己的本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来源:小橘子谈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