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黑白!北约秘书长语出惊人:中国可能“迫使”俄罗斯进攻欧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11:19 1

摘要:2025年10月,国际舆论场因两则看似无关的新闻掀起连锁反应,一段据称是中国新型登陆驳船在东海航行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英国《太阳报》等外媒以“诺曼底登陆式入侵驳船现身”为标题渲染威胁。

2025年10月,国际舆论场因两则看似无关的新闻掀起连锁反应,一段据称是中国新型登陆驳船在东海航行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英国《太阳报》等外媒以“诺曼底登陆式入侵驳船现身”为标题渲染威胁。

与此同时,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在布鲁塞尔总部警告称,中国可能“迫使俄罗斯对北约发动攻击,以此转移西方注意力,为武力统一台湾创造机会”。

而此类说法不仅严重脱离事实,更充斥着冷战思维和战略误判,本质上是为北约持续扩张、强化对华遏制寻找借口,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此次引发关注的登陆驳船并非首次进入公众视野,2024年下半年,商业卫星公司Maxar拍摄的图像显示,中国东部沿海某造船厂出现多艘长180米、宽45米的特种驳船,其甲板可搭载两辆99A主战坦克,两侧配备液压升降支柱,能在潮汐变化中保持稳定。

2025年3月,央视军事频道曾以“新型两栖装备亮相”为题,展示驳船在模拟登陆演练中快速架设75米模块化栈桥的画面,但未明确装备型号。

10月12日,一段由民间航海爱好者拍摄的动态影像成为导火索,视频中,三艘驳船以8节航速编队航行,跳板与栈桥系统处于收拢状态,甲板覆盖伪装网。

英国《太阳报》援引“军事信源”称,这些驳船可组成近1公里长的浮动码头,直接将装甲车辆输送至浅滩区域,跳过传统抢滩登陆的火力准备阶段。

台湾地区前“海军副司令”黄世聪在政论节目中宣称,台军“沱江级”巡逻舰可利用高速优势实施“一击脱离”攻击,但军事专家指出,该舰载弹量仅8枚“雄风-3”导弹,面对驳船编队的近防系统生存率不足30%。

技术层面,此类装备的突破体现在模块化设计,根据公开论文,驳船采用可拆卸式双车道路面,单日可完成3次快速部署,配套的无人侦察艇能在10公里外构建电子屏障。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推演显示,若在台湾海峡西部实施立体登陆,传统滩头防御体系的有效拦截时间将从45分钟压缩至12分钟。

吕特的言论将舆论焦点从装备技术转向地缘政治,10月13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后,他向媒体表示:“中国可能要求俄罗斯在欧洲发动攻击,迫使北约将兵力从亚太转移,从而为武力统一台湾创造窗口期。”

这一论断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中俄军事同盟的存在、俄罗斯对北约东翼的威胁能力、以及中国对台海行动的时机选择。

可是在数据层面,北约提供的证据存在明显漏洞,吕特声称俄罗斯炮弹产量达北约三倍,但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

2025年前三季度北约成员国共生产127万发155毫米炮弹,俄罗斯产量为98万发,且北约库存中38%为美国制造,可通过紧急订单在6个月内补充。

而关于中俄军事合作,中国国防部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23次公开声明未向冲突方提供武器,俄罗斯从伊朗进口的“见证者-136”无人机残骸中,也未发现中国零部件。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北约的战略定位,根据2024年维尔纽斯峰会公报,北约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挑战”,但31个成员国中仅11国达到军费占GDP2%的标准。

德国联邦议院2025年预算报告显示,若将军费提升至5%,需削减40%的社会福利支出,这在民调中引发67%民众反对。

同时,吕特的“威胁论”实质是财政勒索的工具,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同期发布的报告预测,欧洲威胁感知上升将推动“爱国者-3”防空系统订单增长210%。

吕特的表态暴露出北约介入亚太的深层困境,2023年北约马德里峰会启动“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伙伴计划”后,三国对北约军事介入台海的支持率持续下降。

日本2025年《防卫白皮书》将“专守防卫”写入核心原则,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民调显示,68%民众反对参与台海冲突,韩国国防部在10月14日重申“一个中国”政策。

技术对抗层面,中国的反介入体系已形成立体屏障,东部战区公布的演习数据显示,“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的突防概率达92%,配合水下无人潜航器构建的侦察网络,可使美军航母战斗群在第一岛链外的活动风险提升4倍。

而北约在亚太的军事存在仅限于美国第七舰队,其2025年兵力结构显示,可随时部署的驱逐舰数量从2020年的12艘减至8艘,主要因维修周期延长和人员短缺。

稀土管制成为另一维度的博弈焦点,中国10月9日实施的出口管制覆盖开采技术、冶炼设备等12类物项,直接冲击美国军工生产。

雷神技术公司财报显示,其“标准-6”导弹因钐钴磁体供应中断,季度产量下降31%,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35战斗机生产线因永磁体短缺,被迫暂停12%的组装工序。

美国地质调查局模拟推演表明,若中国完全停止稀土出口,美国军工综合体将在18天内陷入瘫痪。

这种“卡脖子”效应促使美国加速构建替代供应链,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位于马来西亚的稀土加工厂,因无法获得中国技术授权,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60%。

美国芒廷帕斯矿山复产后,其稀土氧化物纯度仅达42%,远低于中国产品的98%,五角大楼2025年审计报告承认,建立完全自主的稀土产业链需投入2300亿美元,且需15年时间。

而当前国际舆论的喧嚣,本质是传统安全框架与新兴技术革命的碰撞。

从东海的登陆驳船到欧洲的军费辩论,从稀土的技术壁垒到北约的战略焦虑,地缘政治的博弈已超越军事对抗范畴,演变为产业链控制权、技术标准制定权与规则话语权的综合竞争。

当吕特在布鲁塞尔渲染“中国威胁”时,中国东部沿海的造船厂里,新一代无人登陆艇正在进行最后测试,这些没有乘员的装备,或许正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变革。

结语

北约秘书长的言论,暴露出北约当前的战略焦虑与方向迷失,在俄乌冲突长期化、内部协调困难、军费负担加重的背景下,北约试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来凝聚内部共识、推动军费增长、拓展全球影响力,尤其是将触角伸向亚太地区。

然而亚太国家普遍珍视地区和平稳定,不愿被卷入集团对抗,更反对将地缘竞争引入本区域,北约以“全球安全”为名行“阵营对抗”之实的行径,不仅不得人心,也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外媒再度炒作中国登陆驳船航行视频,妄称“将引起三战”》——观察者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6040052875727087&wfr=spider&for=pc

来源:铃木白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