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膏肓,腺肌症难藏!孙思邈力荐的穴位,痛经怕冷乏力都害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1:29 1

摘要: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里说它能治虚损(如久病耗气、劳伤精血)、妇人诸疾等很多问题,几乎 “无所不治”。咱们常说 “病入膏肓”,指的就是它。

今天跟大家说个穴位 —— 膏肓穴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里说它能治虚损(如久病耗气、劳伤精血)、妇人诸疾等很多问题,几乎 “无所不治”。咱们常说 “病入膏肓”,指的就是它。

它对应着人体阳气与精血汇聚的关键区域,中医认为这一部位是 “元气” 濡养脏腑、疏通经络的重要枢纽。妇科顽疾一旦与 “膏肓虚损、经络瘀堵” 相关就易反复,但调好它也能帮着攻克子宫腺肌症的困扰。

那它对子宫腺肌症有什么帮助呢?

一、温肾阳、暖胞宫 —— 缓解经期怕冷、小腹冰凉

中医讲 “肾主生殖”,子宫(胞宫)的健康依赖肾阳的温煦。如果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暖,就像冬天没暖气的房间,气血容易凝滞成瘀,进而引发子宫腺肌症的痛经、经量多有血块、小腹冰凉等问题。

而膏肓穴是中医公认的 “补阳益精” 要穴,能深层激发肾阳之气,像给胞宫 “添柴火”,让子宫从内而外暖和起来。

肾阳充足、胞宫得暖后,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经期怕冷减轻,小腹不再冰凉,痛经时的冷痛感会缓解,血块也会变少、更容易排出。

二、通气血、化瘀堵 —— 改善痛经剧烈、经量异常

子宫腺肌症的核心病机是 “胞络瘀阻”,气血在子宫肌层瘀堵不通,“不通则痛”,才会出现经期剧痛、经量多且淋漓不尽的情况。

膏肓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与妇科经络相通,刺激它能像 “疏通管道” 一样,打通全身气血运行的通路,尤其能帮着疏散子宫周围的瘀堵。

气血通畅、瘀堵消散后,子宫肌层的刺激减少,痛经会明显减轻,经量会逐渐恢复正常,那种 “疼到冒冷汗、站不直” 的情况会慢慢减少,经期也能正常活动。

三、补气血、强体质 —— 解决经期乏力、面色差

很多子宫腺肌症患者长期受痛经、经量多影响,容易气血亏虚,经期总觉得浑身乏力、腰酸腿软,平时面色苍白、没精神,甚至出现轻度贫血,反过来又会加重子宫气血运行不畅,形成 “恶性循环”。

膏肓穴能培补全身气血,不仅能补阳气,还能滋养精血,帮着身体 “造血储能”。

气血补足后,经期乏力、腰酸的症状会缓解,不用再经期躺床上 “熬日子”,平时面色也会变得红润,精神状态变好,体质增强了,子宫腺肌症的发作频率也会降低。

这么好的穴位,我们如何利用呢?我教大家一套动作,坚持下去,经期不适会明显改善。

先说怎么准确地取穴

取穴时,咱们保持坐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将肩胛骨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约四指宽),就是膏肓穴。

1、双肩旋转法

身体放松坐直或站直。先将双肩向前向上耸起,感觉肩胛骨在向上移动;然后,将双肩用力地向后挤压,想象要用肩胛骨夹住一支笔,同时胸部向前挺出;最后,将双肩向下、向内用力沉下、收紧。

将这一套 “前上 - 后夹 - 下沉” 的动作连贯起来,使双肩画一个巨大的圆圈。先顺时针旋转 20 次,再逆时针旋转 20 次。这个动作能打开肩背经络,间接疏通膏肓穴区域的气血,帮着温通胞宫。

2、反拳捶脊法

身体放松站直,双手握空拳。将双臂缓缓地向后抬起,让拳眼(即虎口侧)对准自己背部的膏肓穴区域。然后,借助腰身轻轻转动的力量,带动双拳交替地、有节奏地敲打膏肓穴。

左右各敲打 50-100 下(力度以自己感觉酸胀不疼为宜)。这个动作能直接刺激膏肓穴,振奋阳气、化瘀通络,缓解经期腰酸和小腹坠胀。

3、按摩法

这个方法需要借助工具或他人。你可以背靠一面墙或者一个门框的角,将膏肓穴所在的区域对准墙角,用身体的重心轻轻向后顶压,并上下左右地缓慢蹭动,以产生酸胀得气的刺激感。

如果条件允许,让家人用大拇指指腹,或者用手肘尖,放在您的膏肓穴上,进行缓慢而深透的按揉,每次按揉 2-3 分钟。

这些动作的核心,不在于力气用得多大,而在于 “意到气到”,用心去感受膏肓穴区域产生的酸、麻、胀、热等 “得气” 感。建议在经期前一周开始练习,每天坚持 15-20 分钟,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子宫腺肌症的不适在慢慢减轻,经期也能轻松些!

来源:中医妇科蒋自强教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