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牛背上的岁月与希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11:22 1

摘要:记忆中的老黄牛,安静地站在牛栏里,身形高大壮硕,一身金黄的毛发在日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泽。那对弯弯的牛角,浸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低诉过往的故事;又大又圆的眼睛亮堂堂的,看着人不慌不忙,偶尔不紧不慢地甩动尾巴驱赶蚊蝇,尽显沉稳。这头老黄牛是生产队时期,大伙凑钱以1

文/ 毛根强

1

记忆中的老黄牛,安静地站在牛栏里,身形高大壮硕,一身金黄的毛发在日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泽。那对弯弯的牛角,浸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低诉过往的故事;又大又圆的眼睛亮堂堂的,看着人不慌不忙,偶尔不紧不慢地甩动尾巴驱赶蚊蝇,尽显沉稳。这头老黄牛是生产队时期,大伙凑钱以180 元买下的,于是 “百八” 这个亲切的名字,便成了它专属的印记。

从生产队集体劳作的年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百八” 最终分到了包括我家在内的五户人手里,轮流饲养,共同使用。记得那天,父亲特意站到 “百八” 身旁,眼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还藏着对往后日子的盼头 , 那是苦日子熬久了才有的盼头—— 他伸手摸了摸‘百八’的背,指节都在抖,就像旱了一整季的庄稼地,终于盼来了及时雨。自这以后,家里有了“百八”,父亲总说心里踏实了很多,仿佛有这头老黄牛托底,再难的坎儿也能稳稳迈过去。

父亲轻轻抚摸着“百八” 的额头,喃喃自语,似乎在与它交流,又似在许下承诺:“百八,以后我们就靠你了,你可得给咱出把力,我们一起把日子过好。” 老黄牛像是听懂了,轻轻晃了晃脑袋,“哞” 地叫了一声,低沉悠长的声响回荡在小院,也落进一家人的心里。从那天起,“百八” 正式成了家庭的一员,为这个平凡的家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也开启了一段人与牛之间深厚温暖的情谊。

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得快,前几天还见田埂上的草刚冒芽,转眼就到了该翻地春耕的时候 。绵绵细雨滋润大地,几天时间,田地里的土已松透,就等“百八” 的蹄子踩下去。忙碌的春耕到来前,父亲早早就为备耕做准备。那天清晨,雾气还未散尽,田埂上的青草挂着晶莹的露珠,父亲攥着一根细麻绳走进牛棚,眼神里满是专注与期待。“百八” 也好像察觉到什么,安静站着,任由父亲靠近。

2

父亲先舀来温水,轻轻淋在“百八” 的鼻孔周围,再小心翼翼扶住它的角,慢慢将它的头仰起;一只手稳住角,另一只手捏着麻绳一端,一点点顺着鼻孔穿过去 ——“百八” 只微微皱了皱鼻子,没有反抗,仿佛看懂了父亲的意图。父亲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手却始终稳稳的,每一个动作都裹着对老黄牛的疼惜。终于,麻绳成功穿过牛鼻,父亲轻轻打了个结,拍了拍 “百八” 的脑袋,笑着说:“好了,老伙计,咱们过几天要开始干活咯。”“百八”“哞” 地应了一声,温顺又有力。

父亲牵着“百八” 来到稻田边,田里的水刚没过脚踝,清澈得能看见小鱼小虾在水草间穿梭。他把犁铧上的牛轭套在 “百八” 颈上,调整好位置,拿起竹丫子轻轻往空中一甩,“啪” 的脆响里,“百八” 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稻田,开始试犁。起初,“百八” 不太适应犁铧的重量,脚步踉跄,犁出的痕迹歪歪扭扭。父亲不着急,跟在它身后,嘴里不停发着指令:“向左一点,对,就是这样,慢一点……” 同时轻轻拉扯缰绳引导方向。“百八” 也在努力适应,耳朵不时转动着听父亲的声音,脚步渐渐稳了下来。

日子久了,“百八” 和父亲的默契越来越深,像配合多年的老搭档,动作协调一致。它拉着犁铧不紧不慢地走,翻起的泥土整齐排列在两侧;父亲跟在后面,脸上堆着满意的笑,眼里既有对 “百八” 的信任,也有对丰收的憧憬。农忙时,公鸡刚打第一声鸣,薄雾还缠着田埂,父亲就牵着 老黄牛“百八” 下田了。它低着头奋力拉犁,每一步都沉稳坚定,泥土在犁铧下翻卷成黑色的浪;父亲双手攥紧犁把,身体随 “百八” 的节奏轻轻起伏,眼睛盯着翻开的泥土,像在审视一件珍贵的艺术品。稻田里,祖父忙着用锄头铲碎泥土,平整犁垄,汗水滴进泥土里,和 “百八” 的蹄印一起,刻下日子的模样。

我小时候,最盼着“百八” 耕地休息的时刻。每当它停下脚步,低头啃食田埂边的青草时,我就会悄悄跑过去,小心翼翼地爬上它的背。“百八” 的脊背宽阔又温暖,像刚烘好的蓬松羊毛垫,手一贴尽是软乎乎的温热,我趴在上面,能闻到它身上淡淡的青草香和泥土味。风从田埂上吹过,带着稻苗的清香,耳边是“百八” 咀嚼青草的细微声响,还有远处父亲和母亲的谈笑声。我不用操心任何事,把脸贴在它温热的毛发上,能摸到毛根里沾的碎草屑,闻着它身上的青草香。天上的云慢慢飘,远处的山静静立着,连风都走得慢—— 我还在它背上打了个盹,醒来时嘴角沾了点草汁。

夏日的午后,阳光把大地烤得发烫,田野里的温度让人窒息。“百八” 的毛发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不停喘着气。父亲心疼极了,不时用笠帽给它扇风,还从田边小坑里打来凉水,让它痛快地喝。“百八” 低下头,水花溅在脸上,喝完后抬起头 “哞哞” 叫几声,仿佛是在道谢,接着又埋头投入劳作。在这片土地上,“百八” 和父亲一起迎过春天的播种,熬过夏天的耕耘,收获秋天的喜悦,扛过冬天的寒冷,老黄牛拉犁从不停歇,父亲也跟着熬,所有这些都深深印在了泥土里,成了一幅永不褪色的山水画。

3

那是个下雨的午后,“百八” 在田间不知疲倦地劳作,雨水淋湿了它的毛发,也打湿了父亲的衣衫。突然,“百八” 一声惨叫,猛地停下脚步,提起前腿痛苦地颤抖,身体也跟着倾斜。父亲的心瞬间揪紧,手里的耙犁歪在地上,他飞快冲到 “百八” 身边——只见它的前腿膝盖被尖石划开一道深口,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周边的泥水。父亲的眉头皱成 “川” 字,眼神里满是焦急与心疼,他轻轻摸着 “百八” 的伤口,声音发颤:“老伙计,疼坏了吧?”“百八” 眼里满是委屈,“哞哞” 地叫着,像在诉说疼痛。

村里诊所的医生治不了牲畜的伤,父亲当即决定去深山挖草药给老黄牛治伤。约莫过了两三个时辰,父亲风风火火从山里回来了,脸上、手上满是泥土,裤子被山中的荆棘划破一个大口子,不等喝上一口水,他赶忙拿出草药捣鼓起来。他找来干净的石板,把草药放在上面,拿起石头用力捣碎,动作又快又急,每一下都缠着对“百八” 的牵挂。不一会儿,草药捣成细腻的糊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父亲端着药浆走进牛棚,“百八” 安静地卧在地上,见他进来,眼里闪过一丝明亮。他靠在 “百八” 身边,温柔地摸着它的脑袋安抚:“老伙计,别怕,涂了药就不疼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药糊敷在伤口上,再用布条一圈圈缠好,动作轻得像对待易碎的珍宝,每缠一下都要看看 “百八” 的反应,生怕弄疼它。我蹲在一旁,看着血和药汁粘住牛毛,想伸手帮它拂开,却被父亲按住:“轻点,别碰疼它。”“百八” 好像是感受到了这份关心,不再挣扎,只是静静看着父亲。

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百八” 的伤势渐渐好转,又能像从前一样,陪着父亲在田间劳作,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这段经历,也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深厚了,成了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伙伴,一如既往扛着生活里的风风雨雨。

日子久了,父亲的皱纹多了几道,“百八” 的毛发也开始发白 —— 它拉犁时,蹄子踩在田里的声音,比以前慢了半拍。我也从懵懂孩童长成能扛起家庭责任的青年,而 “百八” 的毛发不再油亮,步伐也不再矫健,岁月在它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可每到春耕时节,“百八” 依旧会在晨曦微露时缓缓起身,主动走到牛栏旁,等着父亲为它套上 “装备”,眼里依旧闪着对土地的热爱与忠诚。父亲会轻轻摸着它的额头,眼神里满是心疼与感激,像在与老友无声对话,然后他们默契地走向田间,开启新一年的耕耘。

直到有一天,“百八” 总是耷拉着脑袋,往日里听见犁铧响就精神抖擞的模样荡然无存 —— 许是这辈子拉犁、驮粮耗尽了力气,它积劳成疾,卧在牛棚里再也起不来了。父亲急得一夜没睡,天不亮就揣着钱往邻村跑,一趟趟去请兽医。兽医来了好几趟,针也打了,浓黑的草药汤一勺勺灌进 “百八” 嘴里,可它只是偶尔眨眨眼,连抬耳朵的力气都没有。父亲蹲在牛棚边,摸着 “百八” 干瘦的脊梁,那曾被缰绳磨出厚茧的皮肤,如今只剩松弛的褶皱,他反复念叨:“百八,你要撑住啊……” 声音哑得像是喉咙里堵了什么,眼眶红得能滴出血来 —— 在他心里,“百八” 哪是一头牛,分明是陪着家里熬过苦日子的亲人。

可“百八” 终究没能熬过那个星期。那天傍晚,它轻轻哼了一声,头歪在父亲的膝头,再也没抬起来。父亲抱着 “百八” 的脖子,蹲在地上,肩膀一抽一抽的,没哭出声响,眼泪却浸湿了一大片衣襟。

在收拾牛棚时,我看见墙角外堆着的犁铧早已生了锈,可谁也忘不了老黄牛“百八”,它从生产队时就跟着父亲,帮村里几户人家拉粮、翻地,春种时踏遍田埂,秋收时驮着沉重稻谷,把最苦最累的活都扛了下来。想起这些,心里像堵了块湿棉花,又沉又闷,说不出的难受。

最后,父亲召集了曾受“百八” 恩惠的乡亲,说:“它陪了咱们这么多年,不能像普通牲口那样处理。” 那天下午,他们在村后的坡地上挖了个大坑,把 “百八” 裹上父亲舍不得穿的旧棉袄,像送亲人入土那样,轻轻把它埋了。他们在坟前立了块小木牌,上面只刻了 “百八” 两个字 —— 这两个字里,藏着我们一家人与老黄牛这辈子的情谊。

日子走得悄无声息,就像村口老樟树的叶子,风一刮就落了—— 有的落在牛棚的稻草上,我还捡过一片夹在书本里,后来泛黄了,有的粘在犁铧的锈迹里,看似散了,却都藏在记忆的最深处。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在时光打磨下渐渐失去棱角,变成了生命里宝贵的财富;而那些平常日子里美好的片段,比如趴在“百八” 背上看云的午后,比如父亲为 “百八” 涂药时的温柔,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来,让心里满是感动。

他乡的繁华再浓,也浓不过故土的牵绊;机械化再方便,也替代不了“百八” 刻在我们心里的印记 —— 它不是一头牛,是岁月的见证,是希望的模样,是我们一家人一步一步把日子过好的底气。

后来村里许多农户都用机械耕地了,可我每次路过田埂,还是会想起“百八”踩在泥里的蹄声。它的故事或许会渐渐被忘记,然而,每当只要看见犁铧,我就记得它陪我们熬过的那些日子。而“百八” 这个名字,也会永远留在岁月的长河里,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见证着我们从艰难走向幸福,从平凡走向温暖。

来源:民勤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