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鳌拜的伯父到清朝“联盟”:费英东如何用六个女婿撬动半个清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18:58 1

摘要:走进清朝前期的历史,就像翻阅一部披甲执锐、满眼血火的英雄志。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位将军,他虽不像鳌拜那般在史书里出尽风头,却在权力棋局中布局深远——他就是费英东。

走进清朝前期的历史,就像翻阅一部披甲执锐、满眼血火的英雄志。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位将军,他虽不像鳌拜那般在史书里出尽风头,却在权力棋局中布局深远——他就是费英东。

这是一个混沌初开、血与火塑造秩序的世界。在这样的时代,什么最重要?忠诚、勇猛,还是门第?费英东给出的答案是:一把好弓、一门好亲、和一颗不动摇的铁血忠心。

他不仅以战功封侯、配享太庙,更用六个女儿,换来六位风头正劲的“龙婿”。这些“国丈女婿”,个个不是天潢贵胄的宗室成员,就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之后。一场深宫之外的联姻政治图谱,就这样悄然展开。

别以为这是宫斗剧才有的运筹帷幄。历史早已剧透:这不是偶然,是一场关于权力、血统与忠诚的缜密安排。

历史,是勇者写的。费英东,就是那种典型的以战功开路的男人。他出身苏完部贵族,其父索尔果早在建州初起时就率族归附努尔哈赤。而费英东本人,25岁便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在东北白山黑水间开疆拓土,横扫诸部。

从斩杀瓦尔喀族长、归顺哈达部,到攻陷乌拉部城池,再到在萨尔浒之战中斩将夺旗——费英东数十年如一日,用铁血和冷兵器,为努尔哈赤开山铺路。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曾在对战明军时,一句大喊:“我建州没有败退的兵,只有战死沙场的将!”这不只是喊话,更是对后金军魂的注脚。于是他被太祖赞为“万人难敌的勇将”,最终列入“五大臣”之列,地位仅次于额亦都、扈尔汉等人。

1616年,后金正式建立,费英东因功高望重,被任命为政务骨干。1620年病逝后,努尔哈赤痛哭失声,亲临葬礼。他的遗体,最终竟然能陪葬福陵、配享太庙——这是只有极少数功臣可以获得的荣光。

但这一切,并非仅止于他个人的荣耀。真正令费英东“永不下线”的,是他所构建的权力婚姻网络——六个女儿,六根锁链,绑定起清初半个朝堂。

就像诸葛亮将马谡推上断头台前还要“挥泪斩将”,一个真正的谋局者,往往更懂得,在情感与权力之间如何取舍。而费英东,不只是战场上的奇兵,更是联姻政治里的“老狐狸”。

他的六个女儿,悉数嫁入权贵之家,其中四人直接联姻爱新觉罗宗室,两个女儿则嫁给了额亦都之子。这种搭配,精妙得像一道宫廷算法题——完美平衡血统、功勋与信任。

来看这六个核心人物:

费英东的大女婿塞桑武,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第五子。说起来,这门亲事有几分波澜。

舒尔哈齐一开始是努尔哈赤生死与共的兄弟,但后来因政治野心被囚,被两侄处死。内斗如虎,如果按明代的政治逻辑,舒尔哈齐一族应该彻底凉凉。但努尔哈赤并未大开杀戒,这也让费英东的女儿得以嫁入这支尚未衰落的分支。

塞桑武虽然英勇刚烈,但因与兄长阿敏不睦,不得真权,早早就夭折于政治漩涡中。死后被追封为多罗和惠贝勒,也算体面,但终究是被时代抛下的一枚棋子。

比起大姐夫,费英东的二女婿则显得耐人寻味:他就是费扬武,也正是舒尔哈齐的第八子。

更神奇的是,费扬武的母亲竟然是费英东的妹妹!也就是说他的妻子,是他的亲表妹!

这是典型的清初皇族操作:表亲结婚,家族优越感+政治安全感双重叠加。别惊讶,在这个体系下,康熙皇后的亲舅舅就是自己的岳父。这种“政治近亲繁殖”,在清初铺天盖地。

而费扬武本身并非空有血统,还立下不俗战功——大凌河、察哈尔,乃至整片山西战场,都有他杀敌扬威的身影。官至固山贝子,死虽未享王爵,后代却因功得追封亲王,是为“功在千秋,名留数代”的典型。

第三个女婿巴雅喇,是努尔哈赤庶弟中的一人。出身背景复杂:其母那拉氏虽为继室,却权势不小。小时候的努尔哈赤颇受这位继母欺凌,按理说日后应将其清算。

但努尔哈赤并未因私人恩怨影响大局。对于巴雅喇,他授以兵权,允其奔赴战场。巴雅喇因此战功卓著,去世后得封贝勒。

联姻背景虽不如前二位厚重,但政治意味甚浓:这桩婚事,表面是军功结合,其实是对那拉氏一脉的收编。费英东将三女儿许婚给巴雅喇,不仅稳固了军中同僚关系,也是对那拉势力的间接牵控。

而四女婿杜尔祜的背景更复杂。他是努尔哈赤嫡长子褚英之孙——也就是说,他的祖父是早早被廢的太子。

褚英生死也罢,子孙原本应被打入冷宫。然而清初制度中“父罪不连子”,杜尔祜作为太祖曾孙,被允许以辅国公参军。

他也争气,镇压广西、征伐湖南,屡建战功,位至多罗贝勒,还做了议政大臣——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

结合这门亲事来看,费英东这是精准打捞“落水贵族”的典范。用女儿进行政治再动员,让落魄皇孙重回枢辅之地,同时牢牢将其绑定在自己利益网中,一举多得。

最后两个女婿,虽未出身皇族,却同样有贵胄背景。他们是额亦都的儿子!

要知道,额亦都是“五大臣”之一,与费英东并肩作战多年,其子孙原本就是天潢贵胄第二圈层。

阿达海与超哈尔一为侍卫,一为章京,皆年轻力壮,勇猛无比。不巧,他们都在战场上惨死,未及高位,却也死得其所,战死沙场。

费英东将两个女儿嫁给额亦都之子,不单是“战友情”,更是打造一个“终身绑定的军事集团”。当女婿能战、能死、而身后还有公主、皇孙、老将军撑场,整个家族就成了满清早期的“政治保险箱”。

细数费英东的六位女婿,有一个惊人发现——无一不是政坛中坚、军中干将、或皇族骨血。他的女儿,不是贵妃,也不是太后,但她们目光所到之处,清初的半壁江山就在背后起伏。

这种联姻,不是简简单单的“福晋配贝勒”。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套古典版“公司股权架构设计”——谁持银票,谁入董事会,谁能升迁,全写在这六门亲事里。

清前期看似战功为王,实则“血统+战绩+政治忠诚”三线共振。这种三线结构决定了家族联姻成为维系稳定的核心逻辑。你不只是靠战功晋升,你更是站在谁的床榻之上,谁给你开后门。

费英东之所以能在生前配享太庙,子孙昌盛,家族显赫——不是因为他自己多能打,而是他打完仗之后,会安排女儿“再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政治婚姻仗”。

这不是小算盘,这是工程图。

在满洲贵族的观念中,一门功臣如果不能将军权、皇权、宗亲都拉进自家床第之间,便是徒有虚名的纸上功臣。

而费英东,不仅“自己能打”,还能“让女儿会嫁”,更深谙——靠一个人的战功无法延续百年荣光,只有靠“组团”,才能只手遮天。

结果是,他的侄子是鳌拜,儿子图赖配享太庙,女婿塞桑武、费扬武、杜尔祜、巴雅喇纷纷封贝勒、封王。这个曾经只是建州武将的中型部族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

历史从不缺猛将,缺的是猛将之后的自我消化机制。

鳌拜之所以成为政治悲剧,不是因为他不够忠诚,也不是因为他不懂政治。真实的原因是,他没有像伯父那样,用家族体系、婚姻网络和权力布局为自己构建缓冲带。

而费英东的成功,在于他懂得:“战功决胜一时,联姻谋度百年。”他没有变成鳌拜那样的孤臣巨擘,而是成为稳稳浮在政治水面上的浮力舱。

他的六个女婿,没有一人是庸才,没有一人被清除。这不是运气,这是制度、眼光和性格的合谋。

所以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是帝国引擎的润滑剂,而他们的女儿,就是朝堂风云里的“战略核按钮”。

他们不搞宫斗,却决定了整个帝国斗争的角度与力道。

在我看来,费英东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颗将星,但却是最深沉最稳固的那一组“皇权钉桩”。

斑斓王朝浮沉多年,而这位“国丈之王”的影子,却一直在大清的血脉中起伏不息。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费英东传》2. 今日头条:《鳌拜伯父费英东,不仅自己名垂青史,六个女婿更是个个不简单》3. 《大清开国史略》辽宁人民出版社4. 国家博物馆清史文献展览实录5.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柯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