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了!张兰、汪小菲获得1.5万元精神抚慰金,对方“绝不道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9:04 1

摘要:这起“打赢官司拿1.5万却换不来一句道歉”的风波,不只是汪小菲和孟贺之间的私怨,更像是一出“流量创业迷局”的现实剧本。

这起“打赢官司拿1.5万却换不来一句道歉”的风波,不只是汪小菲和孟贺之间的私怨,更像是一出“流量创业迷局”的现实剧本。

一面是赔偿到位的胜诉公告,一面是“道歉绝不可能”的态度强硬,背后是麻六记这家网红餐饮品牌在高光之后的断崖下滑与艰难自救。

而且我们得承认——它还远远没完。

这场“精神损害赔偿1.5万元”的官司,看似张兰母子赢了,但其实对麻六记品牌来说,并不算真正的胜利。

从舆论场来看,孟贺态度嚣张到极致:转账是转了,道歉是免谈,“我错在哪?是你们先欠钱的。”

很难说这到底算不算“官司赢了,舆论输了”。

更关键的是,尽管法院认定孟贺构成侵权,赔偿金也到账,但他在公开平台继续输出“麻六记拖欠千万元”的叙述,并晒出北京仲裁委的裁决书。

这就变成了两个事实并行:

法院认定他网络侵权,需要赔偿;仲裁委员会认定麻六记需支付他超1000万佣金。

说白了,就是两边都没干净。张兰母子赢了官司,孟贺却抓着“你们先欠钱”的事实,一路死咬不放。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微妙局面:法理上张兰母子赢了,现实中依旧难言彻底翻盘。

说句难听的:赢的是法律程序,输的是品牌信用。

再看麻六记本身——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官司还在打,店还在开,直播还在播,但一个残酷现实是:麻六记已陷入“断流危机”。

线下还在排队,但线上已经塌了

你看到的是门店还在排队,媒体实探北京国贸等地门店“一位难求”,仿佛人气依旧不减。但你没看到的是,线上数据已经断崖式下滑:

今年2月抖音封禁张兰、汪小菲账号,至今8个月,麻六记还没找到替代流量入口,抖音销售额从月均2500万~5000万,暴跌至不到1000万;合作达人、直播场次腰斩以上,个人号粉丝数直接归零。

张兰被禁,等于整条线上营销大动脉被掐死。

而麻六记又是靠“流量起家”的典型品牌,断奶之后,线上销售、品牌传播、舆论控制、产品宣发几乎全部瘫痪。

说白了,线下人多是因为地段和习惯;而线上塌房,是流量人格崩了、品牌没有护城河。

更狠的是,靠明星带起的品牌,一旦“退场”,就是抽筋剥骨。

张兰不在,麻六记就缺少了那个能在镜头前“骂人带货”、掀流量高潮的主心骨,汪小菲不能出镜,品牌IP人设失效。

后续无论是开新账号,还是请素人代播,根本起不了一样的效果。

这就像是拔掉电池的玩具车,怎么按遥控都不走了。

更残酷的是:对观众来说,麻六记就是张兰;离开张兰,它就是个“没灵魂的酸辣粉”。

这波争议,其实是麻六记流量模式的后遗症全面爆发。

品牌塑造依赖IP,而非产品本身

张兰、汪小菲带着“名人效应”直播带货,确实一度把麻六记拉上风口。

但品牌与产品之间的连接太弱,对消费者来说,买的是“张兰的带货”,不是“麻六记的酸辣粉”。

所以,一旦人设塌了、账号没了,买单的人也走了。

内容驱动>产品驱动,虚火大于实火

从官司打到禁言,从酸辣粉发霉到检讨书流出,麻六记这两年活跃在热搜的时间远比活跃在用户心中的时间多。

它不是“品牌内容化”,而是“内容品牌化”,换句话说,营销是主业,食品是副业。

酸辣粉发霉事件直接打击了品牌信用。

背后反映的问题更大——代工厂模式下,品控难,事故频。

即便你后期整改了、道歉了,用户的信任不会轻易回来。

食品领域,“信任危机”往往是致命的。

再回到这场官司。

张兰和汪小菲拿到了胜诉判决,1.5万精神抚慰金到账,却换不来一句道歉。那一刻起,这就不是一场为了“名誉”的维权,而是一次“象征性胜利”。

一个曾经靠流量横扫市场的品牌,如今得靠法院维持体面。

这也说明一个现实:流量崩塌后,品牌急需“第二增长曲线”,但麻六记目前还没找到。

战略上讲,麻六记喊出了三个大动作:做强供应链;产品矩阵化;二三线城市市场下沉。

看上去很美,但现实是:供应链目前还是白家阿宽为主,酸辣粉刚出完事;产品矩阵说了两年,核心还是酸辣粉+速食;下沉市场看起来前景大,但本地餐饮竞争比一线城市还卷。

如果这些都还停留在“PPT阶段”,靠一纸胜诉公告翻不了盘。

你可以把麻六记这场官司当成一个典型样本:成名靠热搜、靠争议、靠直播战术;

塌房也因热搜、因人设争议、因话题过热;最后靠法院来做“形象修复”。

但现实残酷的是:法律认定你清白,市场不一定买账;你赢了官司,不代表用户会回头;你拿回流量主导权,也换不回消费者的信任。

所以,与其说这是场官司,不如说是“流量品牌焦虑症”的一次公开体检。

张兰母子赢的是一场官司,输的是流量时代的主动权。

麻六记的敌人,不只是孟贺,更是“没有张兰的麻六记,值不值得买”的怀疑。

真正能翻盘的,永远不是情绪,而是产品。

官司只能治舆情的表,产品与口碑,才是品牌的根。

赔了钱不认错的孟贺和赢了官司却困于泥潭的麻六记,谁都没赢。流量成全你时你是神,一旦抽身,连胜诉都是“体面”的遮羞布罢了。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