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姑娘小赵把试纸拍在桌上,老爷子涨红了脸:“瞎操心,我们团里六个老哥都测了,导游发的。
“爸,您去海南玩一趟,怎么还带回一盒HIV试纸?
”
浙江姑娘小赵把试纸拍在桌上,老爷子涨红了脸:“瞎操心,我们团里六个老哥都测了,导游发的。
”
这不是黑色幽默,是2023年疾控通报里的原话:老年旅游团里一次就检出6例新感染,平均年龄68岁。
你以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专属”?
数据反手就是一耳光——50岁以上新发病例已经占到四分之一,65-74岁男性增速最快,12.8%,跑赢了所有年龄段。
更扎心的是,68%的沿海省份老年感染者在“商业性行为”里中招,却没人告诉他们:安全套不是避孕,是保命;也没人提醒,窗口期发烧会被当成普通感冒,62%的老年急性期症状第一时间被误诊。
于是,病毒顺着最隐蔽的三条暗道,悄悄爬进了银发世界。
第一条暗道,叫“候鸟式旅游”。
低价团管吃管住,晚上加赠“养生按摩”。
导游一句“大哥,出来玩就要开心”,把六位数存款和艾滋病一起打包带回家。
疾控事后溯源,发现同一辆大巴上,前后座的大爷共用同一位“技师”,病毒像传爆米花一样传遍了车厢。
第二条暗道,叫“短视频银发恋”。
广场舞没跳完,大爷掏出手机刷“中老年交友”,滤镜一加,65岁秒变45岁。
主播一句“哥哥帮我冲榜”,礼物一刷,线下“见面”顺理成章。
平台算法很贴心,连续推送同城“孤独姐姐”,却从不弹窗提示“记得带套”。2023年,广东某市在“银发主播”粉丝团里一次就检出9例阳性,最大的一位78岁,粉丝榜排名第七。
第三条暗道,更暗,发生在“最放心”的地方——养老机构。
去年,某省会城市通报3起护工传播案:护工兼职“陪夜”,老人羞于开口,院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直到疾控中心上门抽检,才发现病毒已经在楼层里悄悄走了两圈。
三条暗道汇成一个残酷事实:老年人不是不会得,而是得了没人知道。
72%的受访者坚信“艾滋病是年轻人瞎搞的病”;46%的老年感染者确诊时,CD4已经掉到200以下,直接迈进发病期;安全套使用率不到20%,理由简单又心酸——“都绝经了,用那玩意儿干嘛?
”
病毒不会尊老,它只认“通道”。
更麻烦的是,老年身体像一台老旧电脑,病毒一入驻,系统全面卡顿。
同样的HIV,年轻人可能十年才吃药,大爷大妈五年就发病;更危险的是“药物打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常用药,跟抗病毒药物一碰面,副作用翻倍。
统计显示,老年感染者平均要调整3.2种基础病用药,稍有差池,肾衰、心衰、肝损排队报到。
心理崩溃来得更快:老年确诊者抑郁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4倍,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让子女丢脸”。
好消息是,国家已经动手堵漏洞。
2024年1月起,卫健委把HIV检测正式塞进55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社区医院也能做,15分钟出结果;广场舞APP里刷到防艾短视频,大爷大妈边学舞步边记“安全套三步骤”;12320卫生热线开通“银发专线”,60岁以上免排队,一对一隐姓埋名。
但政策再给力,也替不了你自己。
给爸妈把这篇文章转过去,记得把重点划成三句话:
1. 只要还有性生活,不管多少岁,都该戴套;
2. 换伴侣、做针灸、拔牙、纹身,先问一句“器械消毒了吗”;
3. 体检单上主动加一项“HIV”,就当多测一次血糖,不丢人。
病毒不会看身份证,它只给“不知道”的人开罚单。
别让最亲的人,在最熟的风景里,栽了最陌生的跟头。
来源:@沉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