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日,大会以“‘一带一路’茶业发展与科技减贫与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同期结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所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深入交流全球茶业科技前沿进展。
10月15日-16日,第六届国际茶学院所长会议在福州市隆重举行。
16日,大会以“‘一带一路’茶业发展与科技减贫与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同期结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所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深入交流全球茶业科技前沿进展。
来自土耳其、斯里兰卡、坦桑尼亚、美国、德国、韩国等13个国家,国内17家省级茶业研究机构及17所涉茶高校的2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全球茶业发展大计。
会议22场专题报告组成,内容涵盖产业发展与减贫、种质资源与育种、栽培与加工、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热点领域。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江用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回顾了中国茶叶国际标准化的历程与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详细介绍了最新出炉的全球首个茶业大模型——陆羽茶业大模型。据介绍,该模型关联茶树基因组、茶叶化合物库、茶叶化学与健康三大数据库,涵盖茶百科、茶产业、茶文旅、茶文化、茶科技等核心知识单元,知识量堪比一个“茶叶图书馆”。
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所长MAB Ranathunga博士基于全球茶业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全球茶叶产销与消费趋势。他指出,要推动产茶国之间的科技协同合作,共同提升全球茶市场格局。
肯尼亚茶叶研究所所长Lilian Kerio介绍了肯尼亚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中非茶业科技减贫合作的实践。“当非洲的创新与中国科技相遇,茶便成为变革与摆脱贫困的象征。”她说。
中外学者开展专题学术报告(左右滑动查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余文权在致辞及大会主旨报告中,以《“三茶”统筹发展福建实践》为主题,系统阐述了福建茶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成就。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余文权致辞
他指出,福建作为红茶、乌龙茶、白茶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历来重视茶业对外交流。自上世纪60年代起,福建省农科院便派出专家赴马里、阿富汗等国开展技术援助。近年来,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指引下,福建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700亿元。
余文权也呼吁,各国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加大对茶科技创新投入,依托“国际茶学院所长会议”机制,深化多双边合作,共同推动全球茶业可持续发展。
16日大会期间,《福州宣言》正式发布。参会各方一同致力于茶产业面临挑战的解决方案,就生态低碳、“一带一路”茶产业国际合作,全球及区域性茶业科技创新合作、青年茶学人才培养,茶文化挖掘、传承与创新,构建全球茶叶科研高层对话平台等方面达成共识与行动承诺。
宣读《福州宣言》现场
福建省农科院作为全省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十四五”期间取得显著成果:育成茶树新品种30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2项,实现品种权转化突破,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布技术标准6项,并在《自然·遗传学》发表重要论文,推动茶树育种迈入“4.0时代”。
参会代表现场品鉴闽茶
本次会议作为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谋划“十五五”茶叶学科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不仅深化了中外茶学界的交流互鉴,也为推动全球茶叶科研协作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指明了新方向。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共同主办,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特种经济动植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
编辑_右然
图片_柳南(除署名外)
编排_玖捌叁
审核_吴少宇 杨巍
来源:海峡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