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再升级!新站迎来商业新地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6:51 1

摘要:近日,磨店街改造规划细节的公布,让合肥新站区再次成为全城焦点。这条全长仅1.5公里的老街,以“一带双街六坊十二巷”的宏大蓝图,宣告了其从传统街区向文化商业地标的跨越。随着2.5亿元资金的注入,磨店街的升级不仅是区域商业短板的破局之举,更是新站区国际化新城建设的

近日,磨店街改造规划细节的公布,让合肥新站区再次成为全城焦点。这条全长仅1.5公里的老街,以“一带双街六坊十二巷”的宏大蓝图,宣告了其从传统街区向文化商业地标的跨越。随着2.5亿元资金的注入,磨店街的升级不仅是区域商业短板的破局之举,更是新站区国际化新城建设的关键落子。

近年来,新站区在产业、地铁、教育等配套上快速推进,但商业始终是区域发展的“软肋”。正荣商业项目停滞、禹洲银河PARK延期等现实问题,让区域商业供给与人口增长需求严重失衡。而磨店街的改造,恰似一剂强心针,与少荃体育中心花园里、新站天街等大型商业项目形成联动,共同勾勒出新站区多元活力的商业新图景。

图片来源:合肥楼市航拍

NO.1 |壹

磨店街:文化IP+商业赋能,打造区域流量引擎

磨店街的规划定位“一带双街六坊十二巷”,堪称区域商业设计的教科书级案例。“一带” 以绿色体验为核心,串联老街的自然与人文脉络;“双街” 通过“南街烟火”与“北街潮流”的差异化定位,覆盖全年龄段消费需求;“六坊十二巷” 则深度融合豆腐坊、曲艺坊、米酒坊等本土文化元素,以“一坊一主题”形成独特IP吸引力。

这种“文化+商业”的模式,避免了同质化竞争,精准抓住了当下消费者对体验式、沉浸式消费的偏好。例如,“凝云点玉”豆腐坊与“百麴飘香”米酒坊的搭配,既传承了地方非遗文化,又创造了社交打卡场景。而“石磨迷阵”“皮影光影”等互动装置,更让街区成为亲子娱乐与文旅传播的天然载体。

从区域格局看,磨店街的改造将直接激活少荃湖副中心南岸的商业活力,与北岸的科创中心形成功能互补。其1.5公里的线性布局,更易于形成人流集聚效应,成为新站区商业网络的“黄金纽带”。

NO.2 |贰

商业矩阵联动:天街、花园里与三宗地块的合力突围

磨店街的升级只是新站商业爆发的开端。与其形成呼应的,是少荃体育中心花园里新站天街两大标杆项目的加速落地。前者以4.8万平方米的体量打造体育主题综合体,填补了区域运动消费场景的空白;后者作为龙湖在合肥的第三座天街,以15亿元投资和高于前两座的配置,直接提升区域商业能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站区还有三宗商业地块即将出让:七里塘地块主打“夜经济”街区,烈山路地块服务产业人群,少荃湖地块则计划引入大型仓储超市。这三宗地块均已完成“七通一平”,具备即时开发条件,未来将与磨店街、天街等项目形成网格化布局,彻底扭转新站商业“单点薄弱”的局面。

这种多节点、差异化的商业供给,不仅满足居住人口的基础需求,更通过特色业态吸引跨区域消费,形成“引流—留存—辐射”的良性循环。

NO.3 |叁

政策与人口红利:新站商业价值的底层逻辑

新站区商业的爆发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政策导向与人口增长的双重支撑。在合肥“十四五”规划中,新站区被明确为国际化新城示范区,少荃湖副中心更被赋予科创与生活融合的核心职能。近年来,京东方、维信诺等龙头企业入驻带来大量就业人口,地铁3号线的贯通则进一步加速人口导入。

据不完全统计,新站区常住人口已突破50万,且以年轻家庭、产业人才为主,消费潜力旺盛。但现状商业体量仅占合肥全市的约5%,供需缺口巨大。正因如此,政府对商业地块的出让条件也更为严格——例如XZ202502号地块要求配建商超与酒店,凸显对商业品质的管控意图。

从市场反馈看,房企对新站商业地块的争夺日趋激烈,侧面印证了区域价值认可度的提升。而磨店街等项目的文化赋能,更与合肥“科创名城”的定位形成软硬实力的互补。

NO.4 |肆

结语

磨店街的改造,标志着新站商业从“补短板”向“建长板”的转变。它不再是单一的项目升级,而是区域商业网络的关键节点,与天街、花园里及三宗地块共同构建多层次、强互动的商业生态。这种“文化IP+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的组合模式,为合肥新兴区域的商业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新站区的商业崛起,是合肥城市多中心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价值在于:

差异化定位:避免与市中心商业的同质化竞争,以文化、体育、夜经济等特色业态形成错位吸引力;

产城融合驱动:商业布局紧密对接产业人口需求,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政策精准赋能:政府对地块开发条件的精细化设计,确保商业品质与区域功能匹配。

未来,随着少荃湖科创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重磅项目的落地,新站区有望成为合肥东北部的商业新高地。建议投资者与开发商重点关注文化消费、亲子娱乐、智慧零售等赛道,抢占区域红利爆发前的窗口期。

来源:房子的梦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