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预制菜”频频登上热搜、引发争议,许多人开始担忧“厨房消失的时代”是否正在来临,贵州不少餐饮企业却选择逆流而行,亮出“现做现卖”的招牌,坚守传统烹饪的温度与即时风味。这一现象,在汇川区苏州路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当“预制菜”频频登上热搜、引发争议,许多人开始担忧“厨房消失的时代”是否正在来临,贵州不少餐饮企业却选择逆流而行,亮出“现做现卖”的招牌,坚守传统烹饪的温度与即时风味。这一现象,在汇川区苏州路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阿姨,看看带点啥吃的?尝尝味道嘛!”“您要什么?都是今天现做的,包好吃!”
下午四点,位于苏州路的“王静私房菜”门口渐渐聚起人流。摊位上方,“无预制、无隔夜,央视推荐的贵州味道”的红色横幅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将辣子鸡、卤猪蹄等一道道贵州特色菜整齐摆上餐台,热气中飘散着诱人的香气。
“鸡脚、酥肉、红烧肉全是今天现卤的!”老板娘王静一边麻利地给餐盒打包,一边笑着招呼来往客人。
餐台上,白胖的花卷挤满餐盘,卤猪蹄泛着油亮的酱色,辣子鸡散发出阵阵椒麻鲜香。所有菜品均为当日制作,下午出摊,不到晚上七点便基本售罄。
“我之前就买过他们的猪蹄,特别糯!”市民张子妍笑着说,“就买一两个当零食,比超市里的包装卤味更新鲜、更放心。”
家住附近的老顾客付丹一边挑选猪耳朵一边说:“这东西新鲜、实惠,还能按量买,不浪费。”
“我们外摆的菜和店里卖的完全一样,品质没差别。”王静说,她从7月29日开始尝试外摆模式,初衷很朴素:“很多年轻人不常下厨,在店里买回去直接吃,方便又不浪费,还让周边居民以更亲民的价格,吃到与堂食同等品质的菜肴。”
在预制菜成为风口的今天,这些餐饮人为何选择回归“现做现卖”?
“我们要做的是有温度的贵州味道。”王静指着一旁正在装盒的辣子鸡说,“每天现做,卖完收摊。很多老顾客就是冲着这口新鲜和锅气来的。预制菜再好,也复制不了刚出锅的香气。”
几乎同一时间,在长青巷与福州路交叉口,遵投丽呈酒店的外摆摊位也飘出浓郁卤香。
猪肘30元一斤,卤素菜15元一斤,身着厨师服的工作人员正弯腰为客人称重。
“我们的食材都是当天专供,卖完就没有了。”酒店行政总厨韦思林表示,“就是想让大家以更实惠的价格,尝到酒店水平的菜品。”
无论是王静私房菜还是遵投丽呈酒店,这些餐饮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路径:走出门店,摆上街头。没有复杂的中央厨房链条,没有冗长的保质期标签,只有“当天做、当天卖、售完即止”的实在承诺,以及“微信群预订+即时配送”的社区化服务。
王静向记者展示了三个订餐群,每个群都有两百多人。每天中午发布菜单,顾客线上下单,还可享受配送服务。“这样消费者在家就能吃到我们的菜,既解决了做饭难题,也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品质。”王静说。
自7月底试水外摆以来,王静私房菜的外摆菜品从十多种增加到三十多种,三个订餐群天天爆满。
“目前外摆日营收大约2000多元。”王静说,“但对我们来说,这更是品质的传播。”
这波“回归现做”的风潮,成为贵州餐饮业面对市场变化的主动回应。这些企业以最传统的方式、最直接的销售、最新鲜的食材,打动最近的客群。
傍晚时分,迎来下班高峰。餐盒一盒盒被提走,餐盘渐渐见底。市民李娜娜接过刚买的猪耳朵,笑着说:“这比进酒店便宜多了,味道一样好,还特别方便。”
餐盒渐空,人群散去,而贵州美食的故事仍在继续——没有工业化的标准味道,只有锅铲翻炒间迸发的人间烟火。或许,真正打动人心的味道,从来都该是暖的、活的、带着温度的。
通讯员 毛艺 陆云峰
编辑 钱诚
二审 徐春燕
三审 潘树涛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