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80年的北京天气将变得更像今天的河南新乡,今天的上海天气会变得更像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更让人担心的是,像广州、福州这些更靠南的城市,科学家在今天的地球上,已经找不到和它们未来气候相似的地方了。这意味着,它们的未来,将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史无前例的湿
张诗卉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助理教授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科研主管
2080年的北京天气将变得更像今天的河南新乡,今天的上海天气会变得更像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更让人担心的是,像广州、福州这些更靠南的城市,科学家在今天的地球上,已经找不到和它们未来气候相似的地方了。这意味着,它们的未来,将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史无前例的湿热。
发烧的地球与
我们的未来
2025.09.13 南通 | 一席少年
每年秋天,我和我的同事们都会发布一份特殊的“体检报告”。这份报告不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我们共同生活的这颗星球,评估气候变化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哪些风险。
年复一年的追踪,让我和团队看到了很多令人忧虑的数据,但今天,我想先不谈数据,而是从几个我们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故事讲起。
提到大理,大家首先想到的词是什么?我想大概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但这正在悄然改变,我今年夏天去大理,当地朋友告诉我最多的一个词,却是“热”——这是他们记忆里,第一个需要穿短袖、甚至动念头想买空调的夏天。
这种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今年北京的夏天异常潮湿,甚至出现了 “ 北京回南天” 这个热搜词。远在加州的朋友,也会向我抱怨:山火季天天吸大自然的二手烟,自己的肺要撑不住了。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变化,都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议题,它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最真实的挑战。气候变化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我们日常能感受到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座冰山的全貌,我梳理了九个公众最关心的问题。
(以下内容有删减,完整版演讲请观看视频。)
➊
地球真的变得越来越狂躁吗?
我想,这个问题源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知。最近几年,新闻里的极端天气事件好像越来越多了。请大家看屏幕。这里列举了过去六年中,发生在中国、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六个极端天气事件。
2020年,半个月内东北遭遇台风“巴威”“美莎克”“海神” 三连击。
2021年,河南遭遇“721”特大暴雨,创下了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的历史记录, 当年的遇难人数超过了过去15年的总和。
2022年,一场历史性的高温炙烤全国,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极端性之强 前所未有,“热射病”一词成为全社会热议的对象。
2023年,“杜苏芮”台风引发京津冀地区罕见的暴雨洪涝,导致部分公共交通 瘫痪。
2024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降水过程 。珠江流域的北 江4月就进入汛期,为编号记录(自1998年始)以来最早。
2025年,夏季呈现“北涝南旱”格局,多地迎来几十年未遇的强暴雨,北京密云 上甸子站一个月的降雨量达到了常年同期的近5倍。
当我们将这些看似孤立的“天灾”放在一起审视时,会发现三个清晰的共性:极端气候事件的强度、频度、广度都在增加。
这种由多个案例归纳出来的直观感受,是否经得起数据的检验呢?
那么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站次比的概念——这些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有数据支撑的趋势。
以2022年为例,全国极端日高温和连续日高温的站次比(即在100个气象站中发生极端天气的比例)分别达到了惊人的1.51和1.05。
这意味着,平均每100个气象站里,就有超过1个监测到极端高温事件,这一水平是1971—2000年平均值的 12.6 倍和 8.1倍 。到了2023年,虽然热度稍减,但极端高温、强降雨和低温事件的站次比,依然是历史平均值的1.3到4倍。
从数据上看,我们的直觉是对的,地球确实变得越来越“狂躁”、极端和多变。
❷
地球温度计上升0.6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造成这一切的,可能只是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如果我们对比常年(1971-2000年)的气温,会发现近十年全球夏季的平均气温,其实只高了大约0.6度。很多人可能会问,区区0.6℃,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白两个关键概念。第一,全球平均温升0.6℃不等于你家门口的温度也只上升了0.6℃。这个影响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地球的每个角落的。恰恰相反,它极不均匀。最明显的趋势是,高纬度地区(比如北极、西伯利亚、加拿大)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到三倍,甚至更快。这种不均匀的加热,会扰乱大气环流的稳定,让原本有序的天气系统变得更加混乱。
第二,我们要区分“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这里我想打一个比方:天气就像一个人的“情绪”,而气候就像他的“心境”或者说“人格”。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几十年的上升趋势,就代表地球的气候这个系统生病了。
➌
好天气越来越少了吗?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极端天气和由此带来的气候灾难目前还更多存在于新闻当中,但其实,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的天气,即使没有到灾难的级别,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经开始渗透到生活中,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受,我们感觉到的好天气好像越来也少了,这个是真是发生的吗?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并非是主观感受,而是有数据支撑的。
气象学上有一个概念,叫 “人 体舒适度指数 ” ,综合了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处在一个相对适中的区间时,才会让人觉得真正舒服。当人体舒适度指数在59到70之间时,才算是一个“舒适气候日”。
这张图是展示了2022年中国337个地级市的舒适日数。
在这张地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最浅的蓝色主要是分布在 西藏地区 ,它代表了舒适日数是从0-70天。
其他稍微深一点的,就第二档的蓝色,遍布了整张地图大部分地区,它代表的是城市的舒适日数是70-140天。
而只有少数的幸运儿城市,比如说 云 南 的大部分地区,还有 新疆的西部 ,它的舒适日数能够达到140天以上,甚至令人羡慕的200多天。所以2022年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它的气候舒适天数是只有70-140天之间的。
这个舒适天数它也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把2022年的数据和历史的基准,也就是我们把1986年到2005年作为一个历史均值,把它去做比较的话,地图上的红色是代表相比历史基准我们的2022年的舒适天数在增加,蓝色代表舒适天数在减少。
大家可以看到在地图上蓝色的城市基本分布在了胡焕庸线的以南,也就是我们国家人口密度更加高的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城市,它的舒适日数是下降的,所以我们正在失去这样一个好天气。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有58%的城市,其气候舒适天数都比历史基准(1986-2005年)要少。 像北京,舒适天数从过去的每年100天下降到了86天;上海从104天降到97天;郑州更是从96天锐减到了79天。
感觉户外越来越“待不住人”,并不是一种错觉。 这些数据背后,是巨大的健康风险。我们常常关注台风、暴雨这样有形的灾害,却容易忽视一些“隐形杀手”。
➍
哪一个威胁最普通也最致命?
我们刚刚提到,气候变化正在系统性地侵蚀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并带来了许多“隐形杀手”。那么,在这些威胁中,哪一个最直接、最普遍、也最致命呢?
答案就是高温。那么高温的威胁有多严重?答案是肯定的:热,真的会致命。事实上,严重的热射病会把人送进ICU,甚至,导致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统计, 2000至2019年间,全球每年死于高温的人数高达48.9万人,其中45%发生在亚洲地区 。
今年7月,一项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和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共同牵头的研究发表于Nature,研究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2100年,中国因极端高温住院的人数将达到510万人。
热射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过很多真实的悲剧。大屏幕上的这幅图是一部记录欧洲2003年热浪的纪录片截图,图上的工作人员正将在死者抬到殡仪馆的车上。
那年夏天,一场前所未有的热浪席卷了整个大陆。一开始,大家只是觉得天气热得有点反常。但很快,一些可怕的迹象开始出现。法国的急诊室突然人满为患,殡仪馆的空间也不够用了。
起初,没有人把这些和高温联系起来。直到后来,流行病学家们对比了那年夏天的死亡人数和往年同期的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8月的前20天里,法国多出了14802名逝者。
是通过这种“超额死亡”的分析,科学家们才最终确认,那场热浪在整个欧洲夺走了超过7万人的生命 。一个起初被忽视的天气现象,成了一个“沉默的杀手”。
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一方面是因为 天气确实太热了 ;另一方面,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气热,而是 反常天气导致的生 活经验和应 对措施的全面失灵 。
这场悲剧敲醒了整个欧洲。法国迅速推出了“国家酷暑计划”,例如,市政当局必须建立一份独居老人的登记册,一旦发布高温预警,社区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就会打电话甚至上门确认他们的安全。养老院被强制要求,必须配备至少一个装有空调的“清凉室”。
这些措施在2006年的另一场热浪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成功避免了大约4400例死亡。这证明,有效的预警和及时的行动,真的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➎
高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高温对我们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高温是如何改变我们生活呢?事实上,它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而这也跟青少年们会更相关。
一个是影响户外运动的时间。 这个原因不用过多解释,我们来看看数据,2022年,高温导致中国人均每天损失了 2.3小时 的户外安全运动时长。在一些南方城市,情况更为严峻。以上海为例,人均每天有 3.6小时 属于非安全的户外运动时间;而在广东、广西和海南,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每天 5小时 以上。
高温同时会抑制思考与生产力。 我们都会这样的体验,在高温的环境里人会变得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这个是有科学研究之撑的。研究表明,高温的确会“钝化”我们的大脑,抑制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表现。这不再是“心静自然凉”的唯心命题,而是我们的大脑在生理层面发出的“过热”警报。
三是影响我们的睡眠 。 现代社会有睡眠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通常会把睡眠跟压力、焦虑这些心理问题挂钩,但其实,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
一个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的事实是: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夜间温度的上升速度普遍快于白天。我们的报告发现,2023年,由于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全球人均睡眠时间损失比历史基准高出了6%,创下历史新高。
具体到我们所处的纬度以及更热的低纬度地区,人均每年损失的睡眠时长接近10小时,这听起来或许不多,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总量,而在于这种睡眠干扰是 慢性的、持续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炎热的季节里,我们几乎每晚的睡眠质量都在打折扣。
➏
气候变化如何加大我们的不公?
在气候变化的传播领域,有两句话很扎心,叫“有认知,无感知”和“有感知,无认知”。
当极端高温来临时,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可以躲进空调房,所以对那种酷热的“感知”可能并不深切。但对于另一些人,比如外卖员、建筑工人、环卫工,情况则完全相反。他们对高温有着最痛苦、最直接的“感知”,但可能因为生活的重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背后的“认知”。
《南风窗》的一篇报道曾感叹,“热射病”是一种“穷病”。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气候变化,就像一个放大器,将我们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不平等,血淋淋地放大了。
2022年,高温导致我国劳动者人均损失了46.6小时的有效劳动时间。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困境:停工一天,就意味着一天的收入损失。这使得他们常常被迫在健康风险与生计压力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凉爽、舒适的环境,是否正在加速成为一种新的、需要高昂成本才能获得的特权?这种由气候变化催生的“高温鸿沟”,正在无声地加剧我们社会原有的阶层差异。
➐
我们的未来会怎样?
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改变,我们要问: 我们的未来会怎样?下一代的生活会越来越糟糕吗?
现在,我们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面前有两条路,通向完全不同的世界。
第一条路:2°C,我们全力以赴的未来
这是《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要求我们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 °C 以内,并努力追求1.5 °C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拼尽全力。即使成功,极端天气也会比现在更频繁,但我们有机会去适应,去建立一个更有韧性的社会。
第二条路:一个“失控了”的未来(4°C)
另一条路,是我们放弃承诺,一切照旧的未来,在这个世界里,未来的温升会达到4 °C 甚至以上,地球系统的13个临界点基本全部失守,逼近科学界常用的“灾难阈值”。
全球很多生态、经济与社会系统超出适应极限,几乎不可避免进入失序状态。很多宗教文本里描述的末日景象莫过于此。世界银行把这个未来形容为“灾难性的”,是一个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 避免” 的未来。
➑
温度升高4°C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那么,当温度真的升高4 °C ,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描述的画面并非想象,而是来自全球科学家们基于气候模型的研究成果。
在一个升温4 °C 的世界里,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沿海城市和稳定的粮食产量,更是季节本身,以及我们所熟悉的生活。
●●●
一个更热、更致命的未来
首先,夏天出门会成为一件危险的事,因为致命的热浪会成为常态。与历史基准相比,到本世纪60年代,与热浪相关的年平均死亡人数将增加183%到275%。
以广东为例,在1986至2005年间,每年超过35 °C 的天数平均只有6天,到202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5天,而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这个数字将激增到 1 00天 。届时,全国每年与热相关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3.8万至91.4万。
●●●
被重塑的海岸线和家园
到了2100年,当你打开一张中国地图,会发现海岸线变得非常陌生。
因为海平面上升,到那时,上海超过61%的区域可能已经被淹没。我们所在的江苏省,会有将近39%的地方被海水吞噬。我们今天熟悉的许多沿海城市,可能已经变成了“水下遗迹”。
●●●
混乱的四季
我们的四季将被彻底打乱。夏天将不再是我们熟悉的三个月,而是会扩张为一个长达近半年的 “超级季节” 。
春天和秋天则会被急剧压缩,变成短暂而混乱的过渡期,这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比如植物开花和昆虫授粉的时间错配。
冬天会变得更短,但可能更具暴力性,带来更多的冻雨和冰风暴。这不仅是气候的改变,更是我们文化、诗歌、农业和生活方式所依赖的自然节律的彻底崩塌。
●●●
受到威胁的饭碗和未来
我们的饭碗也会受到威胁。持续的高温和干旱,可能会让中国的粮食产量锐减 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充满冲突和不安的未来,一些科学家甚至悲观地预测,地球可能都养不活十亿人了。
●●●
陌生并且恶化的生活环境
刚刚给大家讲的,如果大家觉得还是一些抽象数字的话,接下来给大家看一点更具体的类比案例。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团队做了这样一项研究,就把2080年4 °C 情景下面的各个城市的气候和今天城市的气候去做对比,来看2080年你的城市的气候到底像谁。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目前所在的南通,它在2080年的气候会像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个城市卡哈拉巴特。
从这两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出,南通的植被还是非常丰富的,大家还在这样一个有柳树、槐树、柏树的地方,而如果它的气候变成了巴基斯坦的这座城市,可能大家就得习惯周围的植被是这种沙漠灌木丛了。
而其他城市又会如何呢?
2080年的北京天气将变得更像今天的河南新乡,今天的上海天气会变得更像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一座城市。更让人担心的是,像广州、福州这些更靠南的城市,科学家在今天的地球上,已经找不到和它们未来气候相似的地方了。 这意味着,它们的未来,将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史无前例的湿热。
➒
我们可以做什么?
可能有人会问:连特朗普都退出《巴黎协定》了,普通人节约的这点碳排放真的有用吗?
这是一个很普遍,也很实际的困惑。从我们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答案其实非常清晰,并且有权威的科学数据作为支撑。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其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给出的一个核心结论: 全球实现减排目标,有40% 到 70% 的潜力,可以来自于“需求侧”。
“需求侧”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专业,但它指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也就是我们的消费选择和生活习惯。
这份报告其实在告诉我们,当足够多的人开始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时,这些看似分散的个人选择,会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可以重塑市场的力量。它会引导企业去生产更节能的产品,推动城市去建设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行动,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减少了自己那一部分的碳排放。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共同参与和推动一个更大范围的、自下而上的系统性转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体的力量,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重要。”
这,就是我今天最想在各位心中种下的那颗种子。它无关乎复杂的科学模型,而是关于四件最基本的事——去分享,去发声,去思考,最终,去行动。
请不要低估这颗种子的力量。谢谢大家。
●●●
一席少年(YiXi Youth)是一席的子品牌,致力于为青少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涵盖人文、艺术、科技、哲学、博物、心理、教育等多领域内容,以跨学科视角拓展认知边界,重塑教育的可能。
●●●
推荐观看
来源:一席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