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亚迪、奇瑞和蔚来,看中国车企出海欧洲的三大流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16:57 1

摘要:当中国汽车出口量完成从100万辆到500万辆的跨越,早期依赖的本土汽车产业欠发达市场已逐渐触及增长天花板——那些进入门槛低、竞争压力小的“易啃蛋糕”,几乎开发殆尽。若想在海外市场实现更大突破,进军欧洲这一汽车产业的“高端竞技场”,成为中国车企的必然选择。

从“产品出海”到“生态扎根”,中国车企在欧洲交出不同答卷。


当中国汽车出口量完成从100万辆到500万辆的跨越,早期依赖的本土汽车产业欠发达市场已逐渐触及增长天花板——那些进入门槛低、竞争压力小的“易啃蛋糕”,几乎开发殆尽。若想在海外市场实现更大突破,进军欧洲这一汽车产业的“高端竞技场”,成为中国车企的必然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于此的中国汽车品牌已超30个。尽管面临欧盟最高35.3%的反补贴关税,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28个国家的新车注册量仍同比激增91%,市场份额从2.7%跃升至5.1%。更关键的是,行业正集体实现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质变——不再是单纯的贸易出口,而是通过落地研发中心、建设生产基地、构建本地化供应链,真正融入欧洲汽车产业生态。

在这片承载着汽车工业百年历史的土地上,中国车企的布局已从早期的试探性出击,转向战略性深耕。其中,比亚迪、奇瑞与蔚来凭借截然不同却极具代表性的路径,走出了三条出海“破局之道”,为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提供实践样本。

稳步扎根派・比亚迪:
独资建厂,垂直整合

比亚迪在欧洲的每一步布局,都透着“稳扎稳打、掌控全局”的战略定力。这种定力不仅体现在业绩数据上——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业务营收达1353.58亿元,同比增长 50.5%,占总营收比重升至36.5%;同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单月销量突破1.35万辆,以1.2%的市场份额超越特斯拉——更体现在其 “全体系本土化” 的战略架构中。

本地化生产是比亚迪突破贸易壁垒的核心抓手。2023年底,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设乘用车生产基地,这座总投资约20亿欧元的工厂,规划年产能15万辆,最终将扩容至30万辆,此前曾计划2025年内投产,投产后将主要生产热门纯电动车型及电池产品。

不仅如此,比亚迪的生产布局还在进一步扩容:计划2026年在土耳其启动生产,以此辐射欧洲及周边地区,形成“匈牙利+土耳其”的双生产基地格局。正如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2025年慕尼黑车展上所言:“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在欧洲本地生产电动汽车,以更精准响应区域市场需求、提升供应链效率。最晚至2028年,比亚迪面向欧洲市场的电动车型将逐步完成本土化生产布局。”

研发与产品的本土化,则是比亚迪扎根欧洲的“软实力”。2025年5月,比亚迪宣布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投资约1000亿福林(折合人民币20亿元),设立欧洲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据介绍,该中心并非简单的“分支机构”,而是集销售与售后服务统筹、车型测试验证、本地化研发设计于一体的“中枢大脑”——这意味着比亚迪能实时捕捉欧洲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比如针对部分欧洲国家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者担忧长途续航的痛点,2023年底果断推出插混车型,迅速打开市场。

销售网络的密集布局,则是比亚迪贴近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根据规划,比亚迪计划2025年底前在欧洲32个国家搭建超1000家销售与服务网点,2026年底前将这一数字翻倍至2000家。通过密集的网点覆盖,比亚迪既能提升品牌可见度,又能缩短服务响应时间,让欧洲消费者感受到“本土化服务”的温度。

从初期通过经销商试水,到建立本土团队完善售后,再到如今大力推进本土化生产,比亚迪的欧洲战略始终围绕“深度掌控、长期扎根”展开。尽管“重资产+垂直整合”的模式需要承担巨额资本投入与复杂的运营管理压力,但从销量超越特斯拉的初步成效来看,这套“全体系组合拳”正帮助比亚迪在欧洲市场逐渐站稳脚跟。

赋能派・奇瑞:
技术授权,合资共创

如果说比亚迪的路径是“独当一面”,那么奇瑞的出海策略则更像“借力打力”——以“技术授权+合资共创”为核心,以“施肥者”的姿态融入欧洲汽车产业,实现低风险、高效率的市场切入。作为中国汽车出海的“老将”,奇瑞在欧洲的布局同样覆盖生产、研发、渠道全环节,但核心逻辑始终是“技术输出+本土协同”。

本地化生产的“反向合资”,是奇瑞的最大亮点。2024年11月,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作的合资工厂正式启动首款车型生产,同年12月,EBRO S700汽车在巴塞罗那工厂下线。这一合作以技术赋能的方式,帮助西班牙传奇品牌EBRO重焕新生。对奇瑞而言,无须投入巨资自建工厂,就能借助EV Motors的本土资源实现生产;对西班牙市场而言,EBRO的重生带来了就业与税收,奇瑞自然更易获得当地政府与消费者的认可——这种“双赢”模式,为奇瑞后续拓展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更具突破性的进展,来自奇瑞与德国大众集团的潜在合作。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已接近达成协议,奇瑞计划利用大众位于德国德累斯顿和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生产新品牌Lepas系列车型。若协议落地,将成为中国车企首次在德国汽车工业核心地带实现本地化生产。

产品定位的“不内卷”,让奇瑞在欧洲市场站稳高端。与部分品牌依赖“低价策略”不同,奇瑞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主流品牌的有力竞争者”,重点聚焦电动紧凑型SUV这一未来增长赛道。以德国市场为例,奇瑞首发车型为Omoda 5纯电动车和Jaecoo 7插电式混合动力SUV,两款车型均在德国拉恩海姆欧洲研发中心完成调校——针对德国消费者对驾驶品质的严苛要求,工程师们重点优化了底盘性能、安全配置与驾乘舒适性。

渠道布局的“稳扎稳打”,则为奇瑞的销量增长提供了保障。根据规划,奇瑞计划2025年底前在欧洲建立45个销售网点,2026年扩展至100个,中期内进一步增至365个。初期重点布局法兰克福、慕尼黑、柏林、汉堡等大城市,且全部采用“4S模式”——在同一网点整合销售、维修、零件供应及客户服务,确保服务标准化。更关键的是,奇瑞单店投资金额处于“六位数欧元低区间”,较低的投资门槛吸引了众多德国家族汽车经销集团的关注,为渠道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

奇瑞始终强调“在哪里,为哪里”的理念,其本地化不仅是生产环节的适配,更是从产品定义、研发到营销的全链条协同。这种“融入而非闯入”的姿态,让奇瑞逐渐成为“欧洲汽车产业的一份子”,也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了“低风险、高适配”的新路径。

用户体验派・蔚来:
服务订阅,生态构建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蔚来将“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从中国市场延伸至欧洲,以“换电生态+订阅服务”的差异化模式,在欧洲豪华车市场开辟出独特赛道。与比亚迪、奇瑞相比,蔚来的欧洲战略更强调“生态出海”——不只是卖车,而是输出一套完整的、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体系。

补能生态的“先行布局”,是蔚来破解用户焦虑的关键。早在2021年,蔚来就在挪威推出ES8车型,并同步启动换电站建设,开启了欧洲补能网络的布局。截至2024年7月,蔚来已在挪威、德国、丹麦、瑞典、荷兰布局50座换电站和19座充电站,同时接入超60万台第三方充电桩;2025年4月,其在欧洲的第60座换电站在德国圣奥古斯丁投入运营。对欧洲消费者而言,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始终是购车顾虑,而蔚来的换电站能在几分钟内完成电池更换,完美解决了这一痛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补能效率,蔚来还在匈牙利布局了生产基地。2022年,蔚来能源欧洲工厂在匈牙利比奥托尔巴吉镇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电池更换站。据蔚来欧洲副总裁张晖介绍,该工厂兼具充电产品制造、服务与研发功能,大幅缩短了换电站的交付周期,也让欧洲用户能更快享受到本土化的补能服务。该工厂本地员工占比超90%,这种深度本地化的运营,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蔚来融入当地经济生态。

商业模式的“因地制宜”,让蔚来快速适配欧洲市场需求。在欧洲,蔚来并未采用“一刀切”的销售模式,而是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调整策略:在挪威,因政策对电动车友好、消费者接受度高,蔚来以直接销售为主;在德国、荷兰等企业用车文化成熟的国家,则主推“车辆订阅服务”(灵活月付),同时保留直接购买选项。订阅制不仅降低了用户的购车门槛,还能让企业用户灵活调整用车规模,完美适配欧洲高端企业用车市场的需求。

市场进入的“协同合作”,则让蔚来加速拓展欧洲版图。蔚来采用“直销+本地总代理”的混合模式,已进入德国、荷兰、瑞典、丹麦、挪威等市场,并计划2025-2026年扩展至奥地利、比利时、捷克等12个欧洲国家。在区域合作中,蔚来尤其注重与本地巨头协同:例如在比利时和卢森堡,与欧洲出行服务集团Hedin Mobility Group合作;在中欧和东欧地区,携手区域出行服务集团AutoWallis,计划2025年覆盖奥地利和匈牙利,2026年进入捷克、波兰和罗马尼亚。这种“借力本地资源” 的模式,让蔚来无需从零开始搭建渠道,大幅缩短了市场开拓周期。

此外,蔚来还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与创新中心,聚焦本土化设计与智能技术,确保产品符合欧洲用户的使用习惯与法规要求。

尽管蔚来的“重资产+高研发”模式面临盈利压力,在欧洲传统豪华品牌的“主场”建立品牌认知也需长期投入,但从用户反馈来看,其“生态先行+体验为王”的策略已初见成效 ——蔚来正在用一套差异化的服务体系,让欧洲消费者重新认识中国豪华电动车品牌。

结束语:

当比亚迪的匈牙利工厂启动建设、奇瑞与大众的合作提上日程、蔚来的换电站在欧洲多国落地,中国车企在欧洲的角色已悄然转变:不再是单纯的“市场搅局者”,而是深度融入当地汽车生态的“长期共建者”。

从产品出口到生态出海,从独资建厂到技术赋能,从硬件销售到服务订阅,中国车企的欧洲攻势已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品牌、服务全维度。比亚迪的“垂直整合”、奇瑞的“合资共创”、蔚来的“生态服务”,三条路径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一个方向: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全球最高水平的竞争中,逐步摆脱“低成本”标签,凭借技术实力、产品力与服务力,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从比亚迪的“重资产”扎根、奇瑞的“轻资产”破局,到蔚来的“生态式”突围,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出海正在经历的深刻质变——从“产品出海”迈向“生态扎根”。

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面对复杂的欧洲市场、波动的贸易政策与激烈的本土竞争,这三种模式将如何演变?谁的模式更具可持续性?背后的决策逻辑与实战经验究竟是什么?

如果您希望与这些战略的制定者、亲历者深度交流,一场不容错过的行业高端思想盛宴正在等候您的加入。2025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将于10月24日~25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将首次汇聚众多一线车企的出海决策者与专家,围绕“中国车・誉全球”的核心议题,进行深度研讨。

中国汽车全球化的新篇章正在书写,您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名额有限,立即锁定席位,与我们共同探索中国车企走向世界的未来蓝图!

会议议程

2025年10月24日下午

2025年10月25日上午

2025年10月25日下午


参会咨询及报名


联系人:唐江

邮箱:tangj@cats.net.cn


来源:汽车人才研究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