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洁芳:让“语言的魔法”在田野绽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5:57 1

摘要:“付老师,当我站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准备开始大学生活时,脑海里浮现的,全是您当年在教室里为我们朗读《背影》时的场景。相隔万里,我终于懂了什么叫‘背影’”。

“付老师,当我站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准备开始大学生活时,脑海里浮现的,全是您当年在教室里为我们朗读《背影》时的场景。相隔万里,我终于懂了什么叫‘背影’”。

这条来自数千公里外的短信,是宿州市埇桥区杨庄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付洁芳最珍视的“荣誉证书”。从教九年来,这位“85后”教师用一堂堂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在乡村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照亮他们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

从去留彷徨到温暖守望

2016年秋,从城市来到杨庄中学任教不足一个月的付洁芳病倒了。水土不服、思乡心切,让她夜里咳嗽不止,白天讲课都得捂着发闷的胸口。她甚至写好了辞职信。

转折点发生在镇上一家小药房。老板看出她的“心结”,情急之下拉住她的手说:“付老师,您千万别走!杨庄需要您这样的老师,孩子们需要您啊!”这句质朴的挽留,击中了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封被捏得发皱的辞职信,最终被锁进了抽屉深处。

从那时起,付洁芳真正把根扎在了杨庄。她开始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在低矮的瓦房里,在田间地头,她倾听孩子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梦想与困顿。她的备课笔记上,记满了每个孩子的特点:谁喜欢看云,谁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谁梦想当一名画家......她把对这片土地和学生的理解融入了教学。讲《春》,她带学生去看田埂上的麦苗;学《背影》,她引导孩子们回忆自己父母的劳作身影。

她在教室里开辟“心灵角落”,成为学生们课后休憩和倾诉的港湾。学生小敏在作文中写道:“付老师像教室窗外那棵梧桐树,总是在那里等着我们。”付洁芳用长达九年的坚守,将自己从一位一度想离开的“外来者”,变成了学生们心中温暖而坚定的“守望者”。

从“照本宣科”到“点燃火花”

九年前,杨庄中学的语文课堂曾面临挑战。“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成绩与城里学校存在差距。付洁芳意识到,必须改变。

作为语文教研组组长,她开展了一场“静悄悄的教学革命”。没有经费买课外书,她就发起“图书漂流”活动,在教室角落搭建起“读书角”。她自费参加培训,创新推出“实地体验式作文教学法”——带学生看油菜花写“风里的香味”,摘柿子时观察“阳光落在柿子上的颜色”......该教学法获宿州市埇桥区优质课一等奖。

面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最大难题,付洁芳和同事们摸索出“三维分层教学法”,将课文拆解成不同难度,早读分组辅导,放学后为基础薄弱的孩子“开小灶”。同事陈老师回忆:“付老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一遍不会就教两遍,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曾经语文不及格的学生,在她的引导下写出了“风从窗户钻进来,把我的笑吹得好远”这样灵动的句子。这场“革命”结出硕果:教研组开发的校本教材成为全镇样板;学生杨诗瑜描写当地古建筑的作文荣获省级一等奖;学生王顺意、孙艺家等在演讲比赛中连连获奖。付洁芳和她的同事们用智慧与汗水证明,乡村教育同样能绽放精彩。

从惧怕作文到书写人生

在付洁芳看来,语文课的真谛远超分数,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魔法”认识自我、表达情感、连接世界。

为了治愈学生的“作文恐惧症”,她的课堂常常从一个橘子开始。“今天不讲课,咱们先尝橘子、说橘子。”她把橘子分给每个人,看着学生们剥橘子时沾得满手汁水,笑着说,“把你现在的样子、橘子的味道、心里的想法,像说悄悄话一样写下来,这就是最好的作文。”那天,平时写作文只凑字数的小浩,居然写了满满两页:“橘子皮剥开时会‘吱呀’响,橘瓣上的白丝像爷爷的白胡子,咬一口甜得像过年的糖......”付洁芳把这篇作文当成范文念,小浩红着脸低下头,却悄悄把作文本又翻了一遍——那是他第一次觉得,文字能把心里的感受说得这么清楚。

她更擅长用文本与学生进行深层情感沟通,用文学比喻给予温暖疏导。渐渐地,学生笔下的孤独感被“妈妈寄的毛衣很暖”“给爸爸打电话时他笑了”的句子取代,而付洁芳把这些变化悄悄记在自己的教学日志里。

如今,那条来自新疆的短信,连同孩子们点滴的进步,都被付洁芳仔细收藏。它们平凡如常,却汇聚成她九年坚守最扎实的注脚。教室外的梧桐叶落了又生,她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为乡村孩子铺就那条通往远方的路。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