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决不考铁饭碗的三个令人意外理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04:19 1

摘要:站在一个考场门口,我看见一排人穿着统一的深色外套,手里夹着打印好的证件照,呼吸都像是在排队取暖。墙上的告示角落已经起翘,临时的报名前台旁有个小摊老板把最后一杯热豆浆递给一个迟到的女孩——那一刻,我想起自己还有资格走进那扇门,也想起为何不愿进去。

站在一个考场门口,我看见一排人穿着统一的深色外套,手里夹着打印好的证件照,呼吸都像是在排队取暖。墙上的告示角落已经起翘,临时的报名前台旁有个小摊老板把最后一杯热豆浆递给一个迟到的女孩——那一刻,我想起自己还有资格走进那扇门,也想起为何不愿进去。

有三个原因让我宁可把这张合格证书放回抽屉。先说第一个:我怕被一种“稳定的标准化”同化。记得有次在基层办事窗口坐了两个月的志愿者,窗边有盆常青藤,叶子发软,负责人的笔记本上写着一行行流程步骤。每天的工作像复制粘贴,节奏里没有新的试验空间。稳定像一扇经年不开的防盗门,安稳的同时也隔走了风和阳光。对我来说,那种被规范得整齐的生活,像穿一双合脚却勒脚的鞋——走得稳,但每一步都听得到摩擦。

第二,我不接受“收入和成长被天花板限定”的交易。有人把职业比作楼房,有的能往上再盖几层,有的只有固定的楼层。体制内的回报曲线很清楚:起点稳,顶层固定。家里没有“体制内传承”,我也不想把未来赌在一个可以预测的阶梯上。年轻时做采访,凌晨三点赶火车回城,车厢里闻着早市摊位摊主炸油条的香味,邻座有个老师翻着改卷纸,那种来回奔波和不确定性让我觉得价值感没有被钉死。机会并不总是好睡的,但它让人有可能醒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第三点,比制度更实在的是我的性格。我讨厌被安排到具体的“怎么做”和“按表执行”。当记者时,我在编辑部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磨损的录音笔,杯垫上有酒红色的口红印,选题可以争辩到午夜,编辑会听完理由再决定。这种被允许犯错并调整路径的自由,让我愿意早起去市场听个市民的抱怨,愿意为一个平凡人的小事跑一个下午。想象自己坐在一排办公隔间里,连用哪个表格都被划好了界限,那种感觉像把习惯的左手绑住,让右手学着写字。对我而言,那比所谓的“安稳”更难受。

有人会说这是一种逃避,像是在害怕承担责任。我也曾质问自己:是不是不够责任感,才选择不走一条看起来更光鲜的路?答案是复杂的。拒绝并不等于不负责任。有一种负责任,是对自我能力和边界的诚实,是承认自己在某种环境里贡献可能更大。比如在社区做短视频,帮小店在直播间里把菠萝卖出去,那份直接看见结果的满足,和坐在窗口里签字核对报表带来的满足不一样,却都是真实的。

我并不小看选择那条路的人。周围有朋友在编制内找到安稳,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周末去游泳,我为他们高兴。制度需要稳定的人,也需要愿意在稳定中守住规则的力量。只是我更愿做那个愿意摸爬滚打、愿意在破晓赶场子的人。我愿意把时间赌在未知的可能上,接受起伏,也接受随时需要调整方向的事实。

最后一句话想写给那些犹豫的人:职业不是终身标签,喜欢稳定的人请放心去追;讨厌被框住的人也别压抑自己的不安。社会的大盘子够大,让不同的生活方式各自发热。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履行责任——有的人把责任写在合同里,有的人把责任摊在街头的摊位上。选哪条路,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交代。不必把所有价值都放在同一把秤上,城市会因为不同的选择而更有活力。

来源:陈态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