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没接话,起身往阳台走。楼下小卖部的老张头正搬货,我跟他住对门五年,说话没超过十句。年轻时在工厂管仓库,每天打交道的就货架和账本,退休后更没处交朋友。老婆走得早,我拉扯儿子长大,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给他攒下像样的人脉,连结婚都要寒酸着办。
儿子把红本本拍在我面前时,我正盯着婚宴菜单发呆。十八桌的场地,我手里的邀请名单连三桌都凑不齐,纸角被手指磨得发毛。
我没接话,起身往阳台走。楼下小卖部的老张头正搬货,我跟他住对门五年,说话没超过十句。年轻时在工厂管仓库,每天打交道的就货架和账本,退休后更没处交朋友。老婆走得早,我拉扯儿子长大,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给他攒下像样的人脉,连结婚都要寒酸着办。
“咱们改户外婚礼,就在城郊那个向日葵园。” 儿子跟过来,手机里翻出照片,“场地费便宜一半,来多少人都不显得空。”
我还是闷声,儿子突然说:“你还记得前院王奶奶吗?她上次摔了腿,是你天天帮她取快递。还有巷口修鞋的老李,你去年帮他看摊看了三天。”
第二天一早,儿子拉着我去买喜糖,不是盒装的,是散装的水果糖,装了满满两大袋。“走,挨家送喜糖去。” 他不由分说拽着我出门,先敲了王奶奶家的门。
王奶奶眼睛一亮,拉着我的手问东问西,当即答应一定去。接着是修鞋的老李,他搓着手笑:“你儿子结婚啊?我肯定到,还给你们带双新鞋垫,喜庆!”
就这么跑了一天,送出去五十多袋喜糖,竟有二十多个人答应来。晚上儿子又抱着电脑凑过来:“爸,你看这个。” 屏幕上是他剪辑的视频,拍的是我平时帮邻居换灯泡、捡垃圾的样子,配着字幕 “我爸的日常”,下面已经有几十条评论,好多都是眼熟的邻居留的言,说一定来捧场。
婚礼前三天出了岔子,预订的司仪临时有事来不了。我急得转圈,儿子却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没过多久,向日葵园的管理员来了,说他以前做过婚庆,愿意免费帮忙主持。“上次我家孩子发烧,是你开车送我们去的医院。” 管理员拍着我肩膀,“这点忙算啥。”
婚礼当天我起得格外早,穿了儿子给买的新西装。到了向日葵园,我愣住了,原本只准备二十把椅子,现在又加了十几把,王奶奶带了她的老姐妹,老李领了几个修鞋的同行,连小区门口卖早餐的大姐都来了,手里还提着刚蒸的包子。
仪式开始前,儿子突然搬来个投影仪,说要加个环节。屏幕亮起,是他提前录的视频,里面全是路人的祝福。有菜市场卖菜的大叔,有公园晨练的阿姨,还有以前工厂的老同事,不知道儿子怎么找到他们的。视频最后,是小雅的声音:“我爸走得早,张叔平时总帮我家修水管,这次婚礼,有他在就够了。”
我眼泪没忍住,赶紧抹了把脸。司仪喊我上台致辞,我攥着话筒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就说了一句:“谢谢大家来,吃好喝好。” 台下掌声特别响,比我以前在工厂开表彰会时还热闹。
开席的时候,每桌都坐满了人。王奶奶给我夹菜,老李跟我碰杯,卖早餐的大姐教我怎么用智能手机看直播 —— 儿子把婚礼同步到网上了,评论区刷得飞快,有人说这是最暖的婚礼,有人问地址想来送祝福。
吃到一半,以前工厂的厂长突然来了,手里提着个红包。“老张,当年你帮我垫了三个月工资,我一直没忘。” 厂长拍着我肩膀,“你儿子结婚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叫我?”
婚礼结束后,我收拾东西,发现每张椅子上都放着小纸条,写着祝福的话。有个纸条上画了个笑脸,写着 “张爷爷,下次换灯泡叫我”,是隔壁楼的小男孩留的。
晚上儿子问我累不累,我说不累,就是有点懵。以前总觉得没朋友抬不起头,现在才知道,朋友不是刻意攒来的,是帮人取快递、修水管、看摊子的时候,一点点攒在心里的。
一周后,我去小卖部买酱油,老张头主动跟我搭话:“你儿子婚礼办得真好,我家孙子还说要跟你学修东西呢。” 我笑了笑,递给他一颗喜糖。
后来有人问我,婚礼上那么多 “外人”,会不会觉得不自在。我没说话,只是想起那天的向日葵开得特别旺,风一吹,像一片金色的海。那些来参加婚礼的人,有的我叫不出名字,有的只说过几句话,但他们的祝福是真的,笑容也是真的。
倒是儿子跟我说了句实话:“其实一开始我也怕没人来,后来发现,比起坐满陌生人的大厅,不如让真心待我们的人凑在一起。”
这话我琢磨了好几天。现在每次路过向日葵园,都能想起那天的场景。有人说婚礼就该热热闹闹,人越多越有面子;也有人说,真正的祝福不在人数多少。我倒觉得,那些曾被我忽略的善意,才是最值钱的人情。只是不知道,要是当初没送那五十多袋喜糖,现在会不会还是那个连说话都怕打扰别人的老张头。
来源:聪慧苹果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