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抖音刷到纪委通报时,我愣了一下——颍州区王店镇韩寨村党总支原书记王巨山,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就这短短一句话的通报,评论区却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村支书权力不小,早该查了”,也有人觉得“没出结果别瞎猜,说不定有误会”。基层干部被查的背后,藏着大家
刷抖音刷到纪委通报时,我愣了一下——颍州区王店镇韩寨村党总支原书记王巨山,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就这短短一句话的通报,评论区却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村支书权力不小,早该查了”,也有人觉得“没出结果别瞎猜,说不定有误会”。基层干部被查的背后,藏着大家对“身边权力”的复杂情绪。
通报背后:“村官”被查,为啥关注度这么高?
先把已知的信息说清楚,这可不是捕风捉影的消息。
9月28日,阜阳纪检监察网正式发布通报:颍州区王店镇韩寨村党总支原书记王巨山,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颍州区纪委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同一天,安徽还有另外两人被查,分别是蚌埠市禹会区长青乡原工作人员谢冰和安徽兴叶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谢桂宏 。但在抖音上,王巨山被查的话题讨论度最高,只因他“村党总支原书记”的身份。
为啥“村官”被查更受关注?有网友一语道破:“区领导离得远,村支书管着宅基地、集体土地、扶贫款,跟咱老百姓的日子贴得最近。” 确实,从征地补偿到低保申请,村支书的权力虽不大,却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这也是大家对这类消息格外敏感的原因。
目前通报里只说了“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没提具体是啥问题。但结合以往案例,网友猜得最多的是两类:要么是挪用集体资产、侵占扶贫资金,要么是在土地流转、工程承包里搞猫腻。毕竟之前阜阳就有村支书因虚报冒领扶贫款被判刑的案例,大家难免会往这些方向联想。
争议炸锅:是“小题大做”还是“精准打击”?
通报刚出,评论区的分歧就摆上了台面,两边的说法都挺有代表性。
第一个争议:“没说清啥问题就通报,是不是太草率?”
持质疑态度的人觉得:“就一句‘严重违纪违法’,连啥事都没说,这不是毁人名声吗?万一查完没问题咋收场?” 有人举例:“之前有个干部被查,最后只是违纪轻微,影响却一辈子都消不了。”
但更多人站在纪委这边:“通报的是‘接受调查’,又不是‘已经定罪’,这是正常的办案流程。” 有懂行的网友解释:“纪律审查阶段不能随便透露细节,怕影响办案,等查清了自然会有结果。” 更有人补刀:“基层问题隐蔽,先把人控制住再查,才能防止证据被销毁。”
第二个争议更尖锐:“村支书的‘严重违纪违法’,通常藏在哪些地方?”
网友们根据过往案例猜起了“案情”。有人笃定是经济问题:“村里的集体林地、鱼塘承包,猫腻最多,说不定是低价包给亲戚了。” 还有人提到扶贫领域:“前几年扶贫项目多,会不会是虚报户数套取补贴?”
但也有人觉得别妄下结论:“不一定全是钱的事,也可能是作风问题,比如处事不公、欺压村民。” 甚至有人替基层干部叫屈:“村支书不好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万一只是工作失误被夸大了呢?”
第三个争议:“原书记被查,现任要不要担责?”
有网友提出更深的疑问:“王巨山是‘原书记’,现在才查,现任班子有没有包庇?之前的问题为啥没及时发现?”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基层监督要是到位,也不会等到离任后才出事。”
反对的声音则认为:“不能一竿子打死,现任要是刚上任,哪能立马查清前任的旧账?” 还有人说:“只要现任没参与,就不该担责,重点是把遗留问题解决好。”
基层反腐:为啥“小官”被查更让人在意?
其实大家吵来吵去,核心是在意“身边的权力”有没有被滥用。村支书看似职位不高,却握着村民生活里的“实权”。
之前安徽就有典型案例:亳州一村支书挪用23万元集体资金给儿子买车,阜阳另一村支书伪造材料侵占扶贫羊。这些“小事”比大官腐败更让老百姓闹心——毕竟大官腐败影响的是宏观层面,而村支书办事不公,直接让村民的利益受损。
从通报来看,王巨山的案子还在调查中,具体问题得等纪委的最终结论。但这事儿已经给基层干部敲了警钟:权力再小也不能任性,不管是现任还是前任,只要犯了错,迟早会被追究。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和王巨山一起被查的还有乡级工作人员和企业高管 ,这或许说明当地的反腐是“上下联动”的,不管是基层“微权力”还是企业“利益链”,都在监督范围内。
最后说句实在话
王巨山被查的通报虽短,却反映出大家对基层反腐的高度关注。有人盼着查出真问题,还村民公道;有人担心查不出结果,浪费公共资源。但不管怎么说,“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才是最该有的态度。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村支书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大家的幸福感。希望这次调查能查得彻底,不管是啥问题都公开透明,给村民一个明白话。
你们觉得村支书被查,最可能是哪些问题?基层反腐该重点盯哪些环节?评论区聊聊。
触目惊心!贵州天坑溶洞堆10层楼高垃圾,污水直排全是粪便,通报来了却更吵了
刷抖音刷到那段视频时,我胃里一阵翻腾: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的天然溶洞里,垃圾堆得“至少有10层楼高”,几条管道正哗哗往洞里排污水,拍摄者捂着鼻子说“全是粪便,臭得呛人”。刚想骂几句,就看到9月28号官方通报确认问题属实,可评论区不仅没平静,反而吵得更凶了——毕竟这地方去年刚被整改过。
视频曝光:喀斯特奇观变成“地下垃圾场”
先看看这触目惊心的现场,根本没法想象这是天然溶洞该有的样子。
9月27号,网友“渔猎齐哥”发布的视频里,镜头顺着天坑往下探,密密麻麻的垃圾堆得像座小山,塑料瓶、建筑垃圾混在一起,甚至还有药品包装瓶这类有害垃圾 。更恶心的是几条裸露的排污管,污水顺着管壁流进溶洞,在地上积成黑褐色的水洼,“很明显是厕所和下水道的东西,全是粪便”。
往溶洞深处走,景象更惨:钟乳石上沾着细碎的塑料泡沫,水流把垃圾冲到各个角落,原本该晶莹剔透的岩壁被染得脏兮兮的。拍摄者痛心地说:“这些钟乳石几十年才长一点,现在全被污染了,根本恢复不了。” 视频发出来不到一天,播放量就破了千万,网友的愤怒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官方通报:承认问题,4项措施紧急补救
舆论发酵不到24小时,黔西市政府就深夜发了通报,算是给了个初步回应。
通报里明确说,溶洞在红林乡金林村三组,网友反映的问题全部属实。目前市领导已经带着环保、水务等部门去了现场,还拿出了4项措施:9月28号开始全面清运垃圾、排查污染源头、消除隐患,还要在全市范围排查类似问题 。
从网友后续拍的视频看,现场确实来了不少清运车,污水也已经被截流,工作人员在取样检测。可这波“快速反应”,并没让网友买账,反而引出了更多质疑。
争议炸锅:是“整改复发”还是“根本没改”?
最戳网友痛点的,是这事儿根本不是第一次发生。2024年8月,最高检还把毕节溶洞污染当典型案例通报过,当时说“12处溶洞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结果才过一年就故态复萌。
第一个争议:“去年刚整改完,今年就复发,整改是走过场?”
骂“形式主义”的人占了大多数:“去年说整改到位,今年垃圾堆成山,这不是骗鬼呢?” 有人翻出旧新闻:“2021年中央督察就通报过毕节往溶洞排污水,这是屡教不改!” 更有人尖锐指出:“肯定是把垃圾往更隐蔽的地方挪了,根本没彻底清理。”
但也有网友替当地说话:“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太多了,有些藏得特别偏,监管很难全覆盖。” 还有人觉得:“至少这次反应快,先清运再追责,总比拖着强。”
第二个争议:“清运容易,根治难?到底该怪谁?”
有人把矛头指向村民和企业:“垃圾不是自己长出来的,肯定是周边人图方便往里倒,素质太差!” 确实,视频里能看到不少生活垃圾,显然有附近村民随手丢弃的痕迹。
可更多人骂监管失职:“几条排污管明晃晃地装着,不是一天两天了,监管部门早干嘛去了?” 有环保博主解释:“溶洞连着地下水,污水直排会污染饮用水,这是严重违法,早该发现的。” 更有人追问:“去年整改时没发现这些排污管?还是发现了没管?”
第三个争议:“十层楼高的垃圾,真能清干净吗?”
了解清理难度的人都犯愁:“张家界之前清14吨溶洞垃圾,因为洞口窄,只能人工下洞搬,花了半个月。” 这处垃圾堆得有十层楼高,溶洞内部结构又复杂,清运难度可想而知。有人担心:“最后可能只清了表面,深处的垃圾还是留在里面污染地下水。”
但也有人乐观:“只要肯投入人力物力,总能清干净,关键是清完后得守好,别再让垃圾运进来。”
比垃圾更难清的:是“眼不见心不烦”的旧观念
其实这事儿最让人寒心的,是对自然的漠视。喀斯特溶洞的生态特别脆弱,钟乳石被污染后再也长不回来,污水渗进地下,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净化不了。
之前毕节整改时,明明有成熟的方案:建集中垃圾处理站、改造排污管网、给村民装分类垃圾桶。可为啥还会复发?说到底还是“图省事”——垃圾往溶洞里一倒,污水往洞里一排,表面上看不见了,却把隐患埋在了地下。
现在清运车虽然来了,但真正的“清理”才刚开始:不仅要清走看得见的垃圾,更要查清谁在排污、谁在倒垃圾,追究相关人的责任;不仅要改管网,更要改观念,让大家知道“溶洞不是垃圾场”。
最后说句实在话
看着视频里被污染的钟乳石,真的太心疼了。这些自然奇观是祖宗传下来的,不是用来藏污纳垢的。官方的通报和清运是第一步,但大家更想看到的是“不再复发”——别等下次再有人曝光,才想起还有没清理的隐患。
毕竟,环境破坏容易,修复却要花上十几年甚至更久。这次的教训,真该让所有人记牢。
你们觉得这事儿是监管的锅还是素质的锅?十层楼高的垃圾能彻底清干净吗?评论区聊聊。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