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对面有架无人机,我都懵了!”无人机扰私域,律师:未拍也违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0:55 1

摘要:近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一小区发生的一幕让许多人感到不安。黄女士在家中洗完澡后,竟发现一架无人机悬停在七楼窗外。警方迅速找到飞手——同小区隔壁单元业主,但检查存储卡后表示“未发现确切的偷拍内容”,无法认定存在偷拍行为。该小区多名住户反映,深夜常有无人机贴近窗户

“我走过来拿衣服

看到正对处有一架无人机停在那

当时的反应是懵掉的,就愣在原地”

杭州一女子洗完澡去阳台拿取衣物

发现一架无人机悬停在窗外正对自己

该事件立即引发热议。

网友迅速围观:

“确实该管管了,谁能保证飞手不是别有用心”

“这只是巧合罢了,不算偷拍”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一小区发生的一幕让许多人感到不安。黄女士在家中洗完澡后,竟发现一架无人机悬停在七楼窗外。警方迅速找到飞手——同小区隔壁单元业主,但检查存储卡后表示“未发现确切的偷拍内容”,无法认定存在偷拍行为。该小区多名住户反映,深夜常有无人机贴近窗户飞行,引发隐私担忧。

空中窥视频发 居民隐私堪忧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今年以来,无人机违规飞行侵扰个人隐私事件频发:

今年1月,江苏省宜兴市一酒店51楼客房外出现盘旋无人机,警方查获后确认飞手利用无人机拍摄了多段不雅视频,嫌疑人对其偷窥他人隐私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

民警对无人机飞手使用的无人机内存卡、遥控器及手机进行检查,发现了多段不雅视频。(图片来源:平安宜兴)

今年2月,海南省三亚市公安局天涯分局接到群众宋女士报警称,其在天涯区某酒店阳台泡澡时疑似被一架无人机偷拍。接报后,公安机关立即展开调查。

今年4月,上海市某温泉馆女宾室外温泉池多次遭无人机长时间悬停,消费者赤身泡汤时感到巨大心理压力,商家最终决定通过物理改造杜绝偷拍……

图为某网站对该温泉馆的评价截图。

这些事件凸显了无人机“放肆”飞行对公众隐私构成的现实威胁,引发了居民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普遍担忧。

三大争议焦点 折射公众担忧

此次无人机悬停窗外事件在网络再次引发热议,网友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没拍到隐私画面构成侵权吗?

即使没有拍到隐私画面,无人机悬停窗外这一行为本身是否构成侵权?多数网友认为,家是最私密的场所,无人机贴近窗户飞行打破了居民的心理安全防线,其行为本身就带来了被窥视的恐惧感和心理不适。

“拉窗帘”是受害者的义务吗?

部分网友质疑“洗澡为何不拉窗帘”,但更多声音认为,这种质疑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家本身应是一个无需设防的空间,享受阳光和通风是居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无人机的潜在威胁而牺牲在家的自由与安宁。

深夜航拍居民楼合理吗?

飞手常以“航拍夜景”作为解释。但公众普遍质疑,何种夜景需要在深夜紧贴他人窗户进行拍摄?尤其是高端无人机具备远程高清变焦和夜视功能,其行为动机更令人担忧。

图为《窗外的不速之客》 (李超AI绘制)

侵扰即侵权 维权有依据

针对公众关心的法律问题,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徐华洁律师给出了专业解读。

徐华洁指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隐私不仅包括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也涵盖私人生活安宁。法律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而“侵扰”正是典型的侵权形态之一。

逼近窗口的行为之所以可能构成侵权,核心在于其违背权利人意愿,侵入了与私人生活安宁高度相关的领域。窗口通常连接住宅等私密空间,即便未拍摄到具体画面,该行为已形成对他人私密空间的不当介入,破坏了权利人对私人领域的支配与控制,可能导致其产生不安、恐惧等精神困扰,符合隐私权侵权中“侵扰”行为的构成要件。

若该行为被认定构成侵权,行为人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情节较轻时,需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

若查实利用无人机偷拍他人私密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若传播的内容属于他人隐私,且情节严重(如大范围扩散、造成恶劣影响等),可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若偷拍内容涉及色情、淫秽信息并进行传播,达到法定情节即可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若以牟利为目的传播,则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若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则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的“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那么作为无人机飞手,怎样才能合法安全飞行呢?

徐华洁律师指出,对于无人机飞手来说,合法安全地飞行不仅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同时,徐华洁律师建议,公众若遭遇无人机侵扰,应第一时间通过多角度录像固定无人机型号、实时位置、飞行轨迹等关键信息,同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借助执法力量介入调查。另外,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即便暂未掌握直接偷拍证据,只要能证明无人机的飞行行为客观上破坏了私人生活安宁(如长时间低空盘旋、跟踪监视等),即可依法追究侵权方的民事责任,要求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造成损失还可主张赔偿。

栏目主编:施薇 文字编辑:傅璐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