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前沿阵地”建好 把“保障基础”夯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0:57 1

摘要:先进监控设备扭转传统依赖人工瞭望的被动局面,集监测、预警、指挥于一体的“智慧应急”平台在乡镇(街道)落地开花,应急广播、卫星电话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

陕西:支撑保障向基层下倾延伸

先进监控设备扭转传统依赖人工瞭望的被动局面,集监测、预警、指挥于一体的“智慧应急”平台在乡镇(街道)落地开花,应急广播、卫星电话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一年来,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统筹谋划,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以“智慧应急”为抓手,以装备物资为支撑,推动信息化系统应用和智能技术向高风险领域和基层延伸,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科技赋能 掌握预防主动权

“您已进入林区,请勿携带火种,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在汉中市城固县,主要进山路口处一旦有人员或车辆经过,智能警示设备就会自动播放防火预警提示。

这套智能警示设备通过高空瞭望系统,借助双光谱摄像头实现火情秒级预警。这样的智能警示设备,陕西省应急管理厅一共部署安装了380套,全天候不间断地对周边区域进行扫描,并运用AI算法模型,自动识别高温点与疑似烟火点。一旦发现火情,设备可在数秒内自动发出预警,并精准定位火点位置,改变以往依赖人工瞭望的被动局面,提升了火情的“早发现、早处置”能力。

用于森林防火的智能警示设备是陕西省应急管理厅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生动注脚。该厅加强科技赋能,按照省级统建、市县并网原则,整合省市县多层级常用业务系统,于今年5月建成陕西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为基层做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等提供信息支撑。

该平台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横向融合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风险监测数据,并整合了70%的应急物资装备数据,涵盖防汛救灾、森林防火、灾后救助等,提升基层灾害防治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以前主要靠人工跑现场、报数据,现在河道水位、降雨量、水库渗流压力等关键数据都能实时获取,一目了然。”汉中市汉台区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借助陕西省应急管理厅搭建的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基层掌握了更多防汛主动权,研判、调度、指挥也更加精准。

陕西省地跨黄土高原、关中盆地、秦巴山区三大地貌单元,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多面广。

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过程中,陕西省应急管理厅不断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升级,实现了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协同共享,并接入智能外呼功能,强化实时会商研判能力,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全方位防治体系。

“升级后的系统依托大数据等技术,可实时预警灾害风险,为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整合了应急物资、救援力量等信息,形成风险隐患“一张图”,推动自然灾害全过程智能防治。

激活“神经末梢” 隐患群防群治

在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街道未央路,一位便利店店主扫码后,将自查的火灾隐患上传至智慧应急消防网格化管理平台。几分钟后,消防员便来到该便利店,指导帮助便利店店主消除了隐患。

这样的场景,正是张家堡街道治理基层安全隐患的生动写照。针对“九小场所”安全监管难题,张家堡街道以未央路为试点,为商户建立动态安全档案,推行“一户一码”分级管控制度。商户扫码将自查和监管人员检查的安全隐患与整改情况上传至平台后,监管部门按“红、黄、绿”三色码实施分级监管。

“256个小区、2家加油站、4家大型商业综合体、300余家物业企业和1700余处‘九小场所’,风险监测一个平台搞定。”张家堡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博表示,在省、市、区三级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该街道搭建了智慧应急消防网格化管理平台,为群防群治找到了突破口。

这样的“突破”,在陕西省各个乡镇(街道)不断上演。

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打造“智慧秦东”综合指挥中心平台,集数据归集、智能预警、研判分析和指挥调度于一体,具备重点区域24小时智能监测与AI预警能力,对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河流湖泊、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搭建防汛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按权限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实时更新信息,基层干部和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一站式”获取所需信息,采取递进式发布提醒的方式,让巡查、避险等工作“快人一步”。

汉中市勉县在采用电话、微信、大喇叭等已有“叫应”方式的基础上,将县级领导、县防指成员单位防汛责任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长等,纳入防汛一键“叫应”工作平台,利用通信运营商“智能外呼”功能,实现多人同时语音“叫应”,直至受应者完整听取“叫应”所有内容,有效解决了“叫而不应”“叫快应慢”和预警信息没有到达“最后一米”的问题。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是应急管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要让基层在灾害事故面前不至于心中没底、手上无招,必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大力推广应用符合基层实际需求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系统,筑牢基层安全屏障。

配发先进装备 提升应急能力

“以前风险排查、人员搜救全靠人工,效率很低。如今,有了应急管理部门配发的中型复合翼无人机,不仅能够在受灾区域进行快速巡航侦察,还能为救援指挥提供稳定的信息支撑,救援效率大幅提升。”镇安县回龙镇应急办负责人表示,中型复合翼无人机高度适配地质灾害复杂场景,是专为复杂环境下的灾害救援打造的“空中利器”。

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正是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结合国债项目建设,在陕北、关中、陕南地区8个地市配备的高端装备,与小型多旋翼无人机配合,用于灾情侦察与评估、通信中继与信息传递、物资投送与运输、人员搜救与定位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一场秋雨过后,无人机掠过水面、穿过山峦,被淹道路、河流水位等情况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大屏上实时可见。

“从雨前预防、雨中监测到雨后评估,无人机运用于防汛救灾全过程,为提前转移群众、高效处置险情争取了宝贵时间。”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科技和信息化处四级调研员杨宝平表示,无人机能有效克服山地遮挡的影响,实现对高风险区域分时段、全方位的动态监控。

在防汛救灾实践中,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发现,基层对于一些沟道、河道以及特殊地貌区域,容易产生监测盲区,导致洪水积聚后引发灾害。对此,该厅在11个县(市、区)建立无人机应急服务工作站,构建“人机协同、空地一体”的立体巡查模式,提升隐患排查效率与覆盖面。

在应对7月15日至8月15日两轮大范围强降雨过程中,该厅调用15种无人机,累计执行巡查任务196架次,高效完成170余处河道、山体、居民区等重点区域的巡查评估工作。

灾害导致的断路、断电、断网“三断”等极端情况,是基层面临的最大困境。近一年来,陕西省应急管理厅通过在全省重点区域建设370MHz通信集群固定站、移动站,完善重点区域370MHz通信网络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三断”条件下应急指挥通信的抗毁能力。

目前,陕西省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了应急广播和卫星电话全覆盖,大部分乡镇(街道)和多灾易灾村配备了无人机和移动通信终端,可确保“三断”等极端情况下“联得上、叫得应”。

宝鸡市金台区应急管理局建立21个基层应急服务驿站,与AI城市应急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消防站点等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实现突发事件处置快速联动;西安市莲湖区融合街道综治网格中心,高标准建成9个街道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实现“区—街—社区”三级可视化指挥调度系统全覆盖……一项项探索、亮点,印证着陕西省应急管理厅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为主线,努力把“前沿阵地”建好、把“保障基础”夯实,牢牢守住安全风险防范第一道防线的鲜活实践。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