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及对策建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0:47 1

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将中医药定位为“国家战略资源”,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地位日益提升。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将中医药定位为“国家战略资源”,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构建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河南作为中医药文化发祥地和资源大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23年印发《河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的目标,推动从“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服务强省”转型。本文基于“十四五”期间河南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分析存在问题及成因,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河南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十四五”以来,河南省围绕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持续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提升能力,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服务覆盖、政策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多项指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一)中医医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布局日趋合理

截至2024年,全省中医医院总数达477所,较2020年增加102所;中医类别床位数突破10万张,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达1.08张,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中医医疗机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98%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中医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覆盖率达100%和98.7%,村卫生室中医服务覆盖率达87.4%,初步形成“十五分钟中医药服务圈”。

(二)中医人才队伍规模壮大,结构逐步优化

截至2024年,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总数达6.85万人,较2020年的4.59万人增长49.31%,年均增长率达10.54%;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20年的0.46人提升至0.69人,增幅明显。通过实施“仲景工程”“岐黄工程”等人才计划,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现有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7人、中医药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7人、河南省名中医131人,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基层人才培训力度加大,从2021年起,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共培训1204人,有效缓解基层人才短缺问题。

(三)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层中医药作用凸显

2024年,全省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54亿,较2020年增长28.3%,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占比提升至39.6%。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的比例分别达到92.6%和96.8%,基层“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得到发挥。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药参与救治率保持在95%以上,中西医协同机制初步建立。

(四)中医政策不断创新,医保支持取得突破

2025年8月起,郑州、南阳等5市率先将56项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门诊支付范围,开创全国先河。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先后调整92项中医服务价格,平均上调幅度23.5%。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增设“中医药特色指标”权重,引导医疗机构回归中医主业。

(五)数字化转型领先,“互联网+中医药”模式广泛推广

建成“豫中一”互联网中医药平台,注册用户超150万,累计提供在线问诊服务154万人次。全省所有三级中医医院均开通线上服务,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达3.2级。智慧中药房覆盖11个市,提供中药代煎、配送一体化服务,服务人次突破300万。

二、河南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十四五”期间河南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资源配置不均、人才结构断层、政策执行不畅、服务协同不足等多重挑战,究其原因,是历史基础、体制机制、人才政策、文化认知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差异显著

优质中医药资源过度集中于郑州、洛阳、南阳等中心城市,三市聚集了全省42.1%的中医医师和51.3%的中医床位。豫东、豫北部分地区每千人中医床位数不足0.6张,远低于郑州。县级中医院基础薄弱,仍有多家未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基层中医馆“重建设、轻运营”问题突出,设备闲置率超过30%,服务能力不足。分析原因可知,历史投入不足与发展基础薄弱是主因。多数县级中医院由乡镇卫生院升级而来,基建和设备投入长期欠缺。资源调配存在“马太效应”,优质资源随人口流动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聚。中药产业“小、散、弱”,精深加工率不足20%,未能有效反哺医疗服务体系。

(二)人才结构断层,基层队伍不稳

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稀缺,全省中医药领域博士点仅5个,年培养能力不足100人。基层中医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仅38%,三年流失率高达45%。乡镇卫生院中医师月平均收入不足5000元,低于快递员等新兴职业,职业吸引力严重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陷。中医药教育中西医课程比例失衡,经典教学和师承教育边缘化。人才评价标准“西医化”,科研导向偏离临床实际,特色技术价值被低估。

(三)政策落地存在“玻璃门”效应

DRG/DIP支付方式与中医诊疗特点不匹配,中医优势病种常出现“倒贴钱”现象。中医服务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名中医诊察费仅30元/次,远低于西医检查项目。这可能和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有关。中医药管理机构层级低、编制少、职能碎片化,难以有效协调医保、财政等部门。医保支付体系基于西医逻辑设计,忽视中医整体调节和疗效评价特点。部门协同存在“孤岛效应”,政策执行逐级衰减,配套措施不到位。

(四)服务模式创新不足,中西医协同不畅

“互联网+中医药”应用浅表化,用户以中老年为主,35岁以下青年群体渗透率不足25%。综合医院中医科室边缘化,中西医联合查房率低于15%。医共体内中医药角色弱化,服务支出占比不足12%。分析原因可知,中医药服务整合与创新机制缺失。中西医协作缺乏制度性安排和激励机制,中医在综合医院处于从属地位。数字技术应用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结合不够,青年群体接受度低。医共体建设重公卫轻中医,中医药未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

(五)居民认知与利用存在障碍

青年群体对中医药信任度不高,普遍认为“见效慢、口感差、难以科学验证”。农村居民获取中医药服务平均耗时是西医的1.8倍,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医保报销比例差异导致居民主观感受“中医更贵”,影响服务选择。分析原因可知,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当代生活脱节。经典阅读率低,传承断层,术语晦涩导致沟通成本高。传播方式传统,新媒体转化率低,信任危机蔓延。医保政策宣传不足,居民对中医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三、完善河南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围绕“十四五”规划收官和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的目标,需从制度设计、资源布局、服务能力、模式创新、文化认同等维度系统推进,提出以下五个方面具体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制定《河南省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十年规划(2025—2035)》,明确分阶段目标、重点任务与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加快推进河南省中医药条例地方立法,明确政府投入比例、机构设置标准、人员配备基数等刚性要求。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范围,将非药物疗法报销比例提高至70%以上,探索“中医日间病房”付费模式。四是健全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名中医技术津贴制度,基层实行“同城同价”政策,激发服务活力。五是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10%,重点向薄弱地区和基层倾斜。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网络布局,促进均衡发展

一是构建分级分层服务体系:省级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市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标准;县级实施“30+50”提升计划(30家转三级,50家由三级医院托管);基层实现中医馆全覆盖,村卫生室中医阁覆盖率达65%。二是实施区域均衡发展专项行动,对薄弱地区开展“一院一策、一县一品、一人一档”精准帮扶,每县重点扶持1~2个中医特色专科。三是推进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省带市、市带县、县管乡”的技术帮扶和资源下沉机制,实现影像、检验、处方等互联互通。四是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推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人才机制,开展“基层技术普惠工程”,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训2~3名中医骨干。五是建设智慧中医药平台,构建全省统一的中医药数据中心,实现资源调度、服务监管、质量追溯“一网通办”。

(三)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夯实人才基础

一是实施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工程,高层次建设名医传承工作室和省级名医工作站,基层扩大订单定向培养规模,提供学费代偿和编制保障。二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重点支持20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50个省级特色专科,推动民间特色技术转化应用。三是升级中药药事管理体系,建立“豫药通”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道地药材从种植到煎煮全程可追溯;推进共享智慧中药房建设,覆盖所有县区。四是强化中西医协同攻关,在癌症、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防治中建立中西医联合诊疗方案,将中医参与率纳入医院考核指标。五是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每年培训基层中医师1万人次,开展“西学中”专项培训,培养能中会西的复合型人才。

(四)创新服务模式与拓展应用场景,增强服务可及性

一是深化“互联网+中医药”融合,打造“豫中医云”平台,推广AI辅助辨证系统,开发青年喜爱的轻问诊、体质辨识等应用。二是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医化,设计包含中医治未病、康复指导等内容的差异化签约服务包,并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绩效评价。三是拓展中医药多场景应用,推动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医养结合、校园健康、健康旅游等领域,建设10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四是开展中医药服务国际化试点,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基地,推动仲景文化海外传播。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认同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实施中医药健康素养提升行动,编写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读本,开设“仲景课堂”,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二是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矩阵,扩建张仲景博物院,在基层设立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增强传播效果。三是开展“中医药服务体验周”活动,组织名中医义诊、药膳品尝、功法教学等互动项目,增强居民对中医药的直观感受和信任度。

【作者:王晓晓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系河南科技智库中医药强省战略基地2024年度专项课题《河南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2024-ZYYQS-02)研究成果】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