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统计局,中国9月CPI同比-0.3%,前值-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9月PPI同比-2.3%,前值-2.9%。
1、核心CPI连续五个月回升,扩内需政策效果持续释放
据统计局,中国9月CPI同比-0.3%,前值-0.4%;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9月PPI同比-2.3%,前值-2.9%。
9月通胀数据整体略低于市场预期,机构此前预测CPI同比中值为-0.2%、PPI同比中值为-2.4%,显示物价回升节奏仍较温和。核心CPI连续扩大印证消费复苏韧性,PPI受政策发力与产业升级带动有望持续收窄,但食品价格低迷与国际油价波动仍可能制约物价回升幅度,物价整体将呈温和修复态势。核心CPI回升强化消费复苏预期,工业消费品与服务类板块盈利预期改善;PPI降幅收窄则利好上游资源品及制造业板块,煤炭、黑色金属等行业盈利修复确定性增强。行业层面,消费升级相关的家用器具、黄金饰品板块,以及受益于价格企稳的煤炭、光伏设备板块获得资金关注动力提升。
2、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来了,国内创新药企有望收获新数据和潜在BD合作
据财联社消息,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定于10月17日至10月2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作为全球肿瘤学领域的顶级盛会,此次会议预计将汇集多项重磅临床研究成果。
本次ESMO年会是中国创新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其影响超越了一般学术会议范畴,分析人士指出,ESMO会议有望给国内创新药企带来的新数据和潜在BD合作。会议不仅是学术窗口,更是全球肿瘤治疗格局重构的起点,机构指出,会议前后中国药企的BD(业务发展)合作进展值得重点关注,ESMO有望成为新一轮授权落地的窗口。高质量临床数据的披露是创新药出海的关键基石,ESMO上数据的成功展示将直接提升资产价值,加速出海进程。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中国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000亿美元,较2024年的600多亿美元大幅增长。2025年国内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密集达成,在研管线价值得以重估,创新药产业开启全球市场征程,关注出海业务领先的创新药企。
3、厂商频获大单,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亿元级订单”爆发期
据财联社消息,10月15日,优必选与A股某知名上市汽车科技公司正式签署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该公司将向优必选采购总金额超3200万的以最新款Walker S2为主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加上本次3200万订单,不包含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截至目前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5亿元合同。
2025年以来,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亿元级订单爆发期。除优必选Walker 系列的累计近5亿元订单外,日前,龙旗科技下达数亿元金额的智元精灵G2机器人框架订单,预计将部署近千台机器人,原力无限智能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签署2.6亿元协议,围绕“机器人+文旅”赛道展开合作。深圳慧智物联与智平方达成战略合作,将在未来三年内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麦肯锡预计,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CAGR 54%;高盛预测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每提升1%,对应1400亿元增量市场;GGV纪源资本则指出,2025-2030年服务机器人复合增速超60%,医疗/教育场景占比35%。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提升,推动单台机器人成本大幅下降,有望打开更多商用化场景,推升相关板块估值水平。可关注减速器龙头、伺服系统厂商及AI视觉企业。
4、性能提高30%、开发周期缩短40%!新凯来旗下国产EDA来了,国产替代加速
据财联社消息,10月15日,新凯来子公司启云方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湾芯展)上发布两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子工程EDA(原理图和PCB)设计软件。启云方电子工程EDA设计软件在电子电路设计重要指标方面达业界一流水平,产品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30%,产品硬件开发周期可缩短40%。
启云方此次发布的国产EDA软件,在产品性能上宣称较行业标杆提升30%并能使硬件开发周期缩短40%,标志着国产EDA工具在特定细分领域已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重要跨越。国产EDA的进步,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应对潜在供应链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缓冲与保障。近年来,国内EDA行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持续发展。据StraitsResearch数据,2025年全球EDA软件市场规模约为174.2亿美元;根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中国EDA市场2025预计为184.9亿元。部分客户前期采购境外EDA产品授权期限逐步到期,而随着业内战略合作加速示范性项目落地,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在EDA围堵进一步加码的背景下,国产EDA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共建和资本助力,探索一条突围之路,关注国产EDA龙头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博览财经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浙商证券认同或赞成其观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亦不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者不应将本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以本内容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浙商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