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引爆、云基狂飙! 阿里巴巴All in AI深意几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0:35 1

摘要:刚刚过去的2025国庆黄金周,对阿里巴巴注定是不平凡的假期。10月3日,高德扫街榜宣布上线23天后,累计用户破4亿大关,成为本地生活市场“现象级爆款”。

独立 稀缺 穿透

新时代序幕此刻拉开

作者:岩石

编辑:楚逸

风品:一然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AI时代孕育无限可能。一款产品点燃资本热情,重铸阿里战略新高地。

刚刚过去的2025国庆黄金周,对阿里巴巴注定是不平凡的假期。10月3日,高德扫街榜宣布上线23天后,累计用户破4亿大关,成为本地生活市场“现象级爆款”。

据新京报报道,扫街榜是继淘宝闪购之后,阿里又一S级高优先级产品。借助“闪购+扫街榜”的组合拳,其正在重塑本地生活服务生态。

资本市场映射了前景预期。10月2日,阿里巴巴美股表现强劲,盘中一度冲高至192美元,创下2020年8月以来的四年新高。次日,港股市场同步走强,破2021年以来高点。

截至10月15日收盘,阿里巴巴港股报收161.6港元。若从9月初起算,累计涨幅已超45%,显著跑赢大市。Wind数据显示,其间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超700亿港元。

真金白银的持续流入传递了哪些信号,频频动作又透出这家互联网巨头什么战略深意,将会给市场带来怎样变局呢?

01

23天4亿用户!

打开“留量”运营密码

LAOCAI

透过现象看本质,高德“扫街榜”的成功绝非偶然,是阿里“用户为先、AI驱动”,历经两年战略调整与组织变阵后结出的硕果。是阿里对新时代消费脉搏精准把握、并与技术优势深融的代表作。

推出“扫街榜”前, 8月4日,全面AI化新版“高德地图2025”正式亮相。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出行生活智能体“小高老师”颇为吸精,凭借强大语义理解能力,其能精准解析用户需求,输出个性化解决方案,成为阿里连接用户与生活服务的重要载体。

9月10日产品发布会上,高德披露“小高老师”单日调用量高达12亿次,日均推荐的生活服务类点位超6300万个,展现了较出色的场景连接与用户粘性。未来,该智能体还将重点优化自我反思与异地出游等专项服务能力。

发力本地生活市场,并非一时兴起。过去的十年里,高德地图已将自己成功打造为用户首选的导航工具,解决了“如何去”这一基础命题。

然而市场一直在变。随着消费模式的演进,尤其Z世代的快速崛起,除了“如何去”更渴望“去哪里”、“哪更好”。高德“扫街榜”由此应运而生,AI赋能下它不再是被动的路径规划工具,而是“即搜即走、即到即享”的动态消费决策平台,一个主动的、充满发现乐趣的综合生活服务指南。

更重要的是,“扫街榜”填补了阿里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关键一环——即时场景引流。用户打开高德,不再仅仅是为出发和到达,还有途中发现的惊喜,满足了新生代对“探索感”和“即时满足”的核心诉求:

如发现一家心仪餐厅,可直接导航前往完成线下消费;如不想出门,可无缝跳转至饿了么下单外卖;而规划一场旅行,则可从高德导航、扫街榜探店到飞猪订酒店机票一气呵成。

依靠战略协同,阿里形成由线上发现或导航到店或即时配送的完整商业闭环,继而提升用户粘性和生态价值。

对此,行业分析师王婷认为,“扫街榜”23天用户破4亿,其高增长并非从零开始的冷启动,而是建立在阿里庞大生态基础上的必然结果。QuestMobile数据显示,高德地图月活用户已超8亿,这意味着“扫街榜”短期内实现了近50%的用户渗透,完成一次从“流量”到“留量”的深度运营。

高德披露显示,“扫街榜”赋能下,国庆期间300%的线下小店流量增长,意义远超商业层面。在宏观经济寻求内需拉动和新动能之际,“扫街榜”通过技术手段,将庞大的线上流量引向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比如打破传统线下商业的时空限制,让一家深藏巷弄的特色小吃店、一个社区角落的独立咖啡馆,有机会凭借独特魅力获得全城曝光。激活了烟火气,还探索出一条中小商户数字化生存发展的新路径。

这种社会价值的实现,反过来又强化了高德品牌的美誉度和用户好感度,形成商业与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为阿里赢得了宝贵的品牌资产和政策认可空间。

简言之,高德的捷报,可看作是阿里新战略消费端的“首战告捷”,既推动股价登上新高,也为后续成长打开遐想空间。

02

3800亿搞基建

All in AI战略深意几许

LAOCAI

打深一度看,想更透彻理解资本市场的认可,还需将目光锁定在2025云栖大会,其称得上窥视阿里最新实力的一次盛会。

首先,AI领域加速跑,源于前瞻的顶层设计与果敢的组织变革。

9月24日,在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只是起点,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

大会上,吴泳铭首次系统阐述了通往ASI的三阶段演进路线: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行情。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未来的发展基石,已由吴泳铭锚定在两个核心判断上:“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 Cloud是下一代计算机。”他进一步预言,全球云计算格局将迎来剧变,未来可能仅存5~6个超级平台主导市场。

宏大的战略愿景,需要匹配同等的战略决心与实力资源。为此,吴泳铭郑重宣布,阿里已启动总额高达3800亿元人民币的AI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未来还将追加更大投入。

这一All in AI的决绝姿态,无疑为阿里成长蓝图奠定了价值底座。阿里预计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比2022年提升10倍,背后是算力规模的指数级扩张。

为何敢下如此重注?答案藏在阿里云基本面中。

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6年Q1季度业绩,阿里云收入同比大涨26%至333.98亿元,增速创三年新高,超市场预期。其中,AI已是核心引擎,相关收入连续8季度三位数增长,带动公共云需求持续上升,凸显全栈布局的先发优势。

深入分析阿里云“全栈式”的AI服务能力,从底层的AI芯片(含光)、算力平台(PAI),到中间层的基础大模型(通义千问)、模型开发平台(百炼),再到上层AI原生应用(钉钉、夸克、高德),阿里云是全球范围内除谷歌外,唯一能在云、基础大模型和AI芯片三个核心面均具自研力的玩家。这种软硬一体的垂直整合,短期带来极致的性能优化和成本效益,长期则是维护头部地位的核心壁垒,这也是阿里All in AI的战略深意所在。

稳步推动阿里云基建能力的同时,AI应用大模型端也步履不停。就在2025阿里云栖大会期间,通义千问大模型最新发布7款模型更新,覆盖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编程模型等领域,在智能水平、Agent 工具调用、Coding 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多维度实现全面性突破。

这种“日更级”的开源节奏,不仅展现了阿里大模型领域恐怖的技术迭代速度,更通过开源策略牢牢掌握了开发者生态的主动权。随着AI战略持续深入,阿里云与通义千问的融合也开始产生“化学反应”。

10月9日,NBA中国和阿里云宣布达成多年合作,后者将正式成为NBA中国官方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和云计算基础设施,为中国NBA球迷提供全新的观赛和互动体验。

例如在NBA中国赛期间,首次推出“360度实时回放技术”,通过AI算法提供沉浸式观赛体验。即阿里云提供的不是单一算力产品,而是一整套从基础设施到智能应用的系统“交钥匙”解决方案。

9月12日,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Omdia)发布《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2025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223亿元,阿里云占比35.8%位列第一,市场份额高于2到4名的总和,凭“AI全栈”继续引领市场发展。

报告显示,基于AI技术产品的深融,阿里云已搭建起最强“AI全栈”体系:AI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层面,依托覆盖全球29个地域、89个可用区的庞大基础设施,阿里云构建了从弹性GPU、万卡级AI训练集群,到高性能存储CPFS与HPN7.0网络的全栈硬核算力体系。

MaaS(模型即服务)层面,阿里云通过“百炼”平台,将通义、DeepSeek、Llama等强大模型以API、模型精调等平台化服务形式输出。Omdia预计,未来几年MaaS将以超72%的复合年增长率跻身增速最快的赛道,2030年规模将达177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

不要小看了上述优势潜力,对当下全球科技企业而言,AI是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而盛宴往往赢者通吃,在全球AI牌桌上,阿里的野心是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非参与者。

03

“关键先生”关键变阵

双轮驱动重绘增长地图

LAOCAI

其实,阿里一系列“变阵”都有一条明线,即将技术愿景变为长期护城河。

无论高德的焕新,还是阿里云的激进AI战略,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推动力——吴泳铭。

这位在2023年临危受命,同时执掌集团、阿里云和淘天三大CEO职位的“关键先生”,用两年时间,对阿里这艘互联网巨轮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航道检修与航向校正。

2023年的阿里,正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的十字路口。股价跌至历史低位,业务线庞杂臃肿,增长引擎乏力。当年9月,出任集团CEO仅3天的吴泳铭便发布全员信,宣布确立两大战略重心:用户为先、AI驱动,并重新梳理各业务的战略优先级。

2023年11月,吴泳铭在全员信中再次判断,“传统计算将向AI计算作为中心地位切换。未来,随着AI在各行各业加速渗透,云计算的增量需求将会由AI需求带动。阿里有机会用全栈技术能力优势,研发构建面向AI时代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基于以上判断,吴泳铭确立了未来五年阿里云的战略方向:第一,建设具备最佳AI技术服务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公共云计算网络平台;第二,坚定实施“AI驱动、公共云优先”策略,进一步指明了阿里未来航标。

在外界看来,吴泳铭这个决定极为艰难、亟需魄力。意味着阿里要主动放弃大量利润虽低但能短期冲高营收的项目订单,忍受收入增速放缓的阵痛。

越是压力处,越是修心时。关键时刻,吴泳铭顶住压力,坚信只有回归技术本质、打造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公共云产品,才是阿里云长期健康的根本,将资源子弹毫无保留地射向决定未来的关键战场。

2023年12月20日,吴泳铭兼任淘天集团CEO,直管电商业务,开始梳理淘天集团的业务优先级,旨在回归“用户为先”,稳固电商基本盘,为88VIP带来数千万新增会员,为2025年的“由守转攻”奠定基础。

完成阶段性使命后,2025年他又将淘天交棒予蒋凡,以更专注推动阿里的AI战略全局,继而一个以“双轮驱动”为特征的阿里新轮廓逐渐清晰:一为“大消费”,二为“AI+云”。

蒋凡执掌大消费业务后薪火相传,迅速推动板块重组,构建起以淘天、饿了么、飞猪为核心,高德地图为AI化生活服务入口的矩阵体系,致力满足10亿消费者在多元场景下的全面需求。

目前,高德“扫街榜”背后的AI能力,依托阿里云技术支持;高德所带来的海量消费数据与丰富生活场景,又反哺阿里云模型的迭代与优化,两大板块形成深度协同的有机整体,形成一条难复制的核心护城河。

总结而言,作为阿里新一轮变革的关键先生,吴泳铭主导改革阿里两年来,核心只做两件事:做减法、回技术。让“大消费”与“AI+云”互为飞轮。阵痛过后,阿里完成战略卡位,从深蹲防守转入起跳进攻。

04

决战AI第四条曲线

让更多小店客流如龙

LAOCAI

这种深蹲起跳,也体现在新空间拓展上。交易、支付、物流之后,阿里找到第四条增长曲线。

二十多年前,电商在中国尚处萌芽阶段,阿里通过淘宝把生意从地摊搬进互联网。随着淘宝基本盘的稳步扩大,阿里又借助天猫商城,让品牌商家学会在数字柜台里讲出新故事,完成了产品品质的关键跃迁。

构筑线上地摊与数字商城的同时,阿里也在用支付宝改变国人的消费习惯,把信任从线下搬到云端,解决了交易的核心难题。而虚拟世界的交易最终需线下运输来兑现。阿里生态的下一块关键拼图,落在了“物流”之上。

于是,菜鸟网络应运而生,通过智能化数据协同,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仓库、货车与快递网点编织成一张高效网格,无论“北上广深”还是偏远乡镇,包裹如期而至成为一种消费新常态。

至此,交易、支付、物流三股血脉被打通,阿里不仅为自己垒起护城河,也无形中改写了国人的消费习惯与商家的生存法则。

然而,不日新者必日退。随着拼多多凭借社交裂变与低价策略快速崛起,加之斗音、视频号等直播电商的分流,阿里电商霸主地位开始面临严峻挑战。用户增长放缓、市值承压的那段时期,这家一度引领行业的巨头陷入了深刻的增长焦虑。

与此同时,作为长期对手的腾讯,也在AI领域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在AI产业加速落地的2025年,腾讯以“智能化”与“全球化”双轮驱动,展现出作为行业领军者的战略定力与执行力。以腾讯云为例,经过三年结构优化,已从追求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利润率显著提升,更在视频云、游戏云等多个细分赛道位居市场第一。

面对历史性的变革机遇,腾讯推动AI能力全面融入业务生态,比如“元宝”正获得全集团资源的强力支持,已与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会议等十多款核心应用打通,深入公众号、视频号、微信小店等场景,实现从内容理解到交易服务的功能延伸,日活提问量实现爆发式增长。

可以看出,腾讯正以“云为基、AI为核、产品为体、全球为场”,构建面向未来的发展格局。既有扎实的底层能力,也有清晰的产品路径,更有坚定的长期主义,在AI时代的关键赛点上,腾讯已全面就位。

正是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阿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卖货”难以抵御行业变革浪潮。企业必须顺应时代趋势、坚持技术创新,更前瞻更生态化的拥抱布局AI矩阵,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一认知与行动在2025年国庆黄金周得到印证,本地生活的烟火越旺,云端算力的火把就越亮,照见更多线下小店门口的客流长龙。

05

写在最后

大象再次起舞、定义未来

LAOCAI

从一度彷徨的科技巨头,到如今AI新周期的领跑者,阿里巴巴新旧周期转换的完成源于三个关键因素:一位技术出身、视野开阔且行动果断的掌舵人;一次壮士断腕般的战略聚焦与业务变阵;以及对技术未来毫不犹豫的真金投入、基础场景与“AI全栈”体系的优先级培育。

经过两年战略调整,阿里巴巴这头大象通过了压力测试,不仅成功转身而且再次起舞。股价创四年新高,则是资本市场对吴泳铭“AI驱动”战略和阿里云全栈战力的信任投票。对立志成就百年基业的阿里而言,锚定AI主航道,无异是又一次关键“重生”“跃升”。

从AGI到ASI,从3800亿AI基建到自我迭代“超越人”,这并非一次简单的业务转向,而是一次定义未来的“物种进化”,新时代序幕此刻才真正拉开。

来源:铑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