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3日,OpenAI和Broadcom(博通)宣布达成一项价值数百亿至千亿美元的合作——他们要共同设计并量产定制化的AI芯片(ASIC),并在2029年前累计部署高达10 GW的算力系统。
本期要点:OpenAI签下千亿美元算力,他们究竟想干嘛?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当一个年入15万且入不敷出的人,一口气买了数百万的房产,大家应该会觉得他贪心不足蛇吞象。但同样的事情却正在美国科技圈上演。
10月13日,OpenAI和Broadcom(博通)宣布达成一项价值数百亿至千亿美元的合作——他们要共同设计并量产定制化的AI芯片(ASIC),并在2029年前累计部署高达10 GW的算力系统。
简单介绍一下,这里的GW,是用总电力需求衡量AI数据中心规模的一种常见的单位。10 GW相当于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四分之一,或约等于400~500万块英伟达H100 GPU的总电力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OpenAI才锁定了至少10 GW的英伟达算力。之后,OpenAI又和AMD达成了数百亿美元的采购协议,涉及6 GW的AMD GPU。
此外,OpenAI还和Oracle(甲骨文)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总额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协议,采购了高达4.5 GW的算力,也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云计算订单。
简单计算就会发现,OpenAI在未来5到10年内已锁定的算力总规模超过30 GW,涉及数千万片高端AI芯片,合同总金额达数千亿美元。各个芯片企业也相继因为和OpenAI的合作而市值飙升。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年收入约为150亿美元、亏损高达70多亿的OpenAI之上,因此市场上也开始出现关于OpenAI是否在制造AI基础设施泡沫的质疑。
我们认为,OpenAI通过一系列金融化的操作,锁定了巨量算力,却将巨额资本开支转嫁给了合作伙伴。而他们的实际目的不只是购买芯片,而是掌握未来AI产业的主导权,从而从初创公司一跃而成AI时代的重要玩家。这盘棋的风险确实不小,但也符合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的一贯作风。
资本游戏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OpenAI并不用为自己的疯狂扫货而支付什么实际成本。
和英伟达的合作,可以简单理解为英伟达出资1000亿美元,让OpenAI买英伟达的芯片,建造属于OpenAI的数据中心。
AMD则更是为了促成交易,向OpenAI发行了认股权证,允许OpenAI在未来以每股0.0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购买1.6亿股AMD股票。这相当于AMD给了OpenAI几百亿美元的股票买自己的芯片,建OpenAI的数据中心。
目前,OpenAI和Broadcom、Oracle的合作细节还没公布。但不难推测,工艺开发和生产、以及数据中心的建设等花费巨大的工作应该都是由合作方承担,OpenAI不需要花多少钱。
但OpenAI通过这套组合拳,成功将主要供应商揽到旗下。短期内通过英伟达和Oracle的GPU,并通过AMD为第二算力来源来补充算力缺口,OpenAI可以保障模型的领先,再用和博通合作自研的ASIC芯片提升特定任务效率,降低推理成本。
这让OpenAI在未来几年内拥有了远超其他AI领域竞争对手的算力优势。
奥特曼也在近期的采访中明确表态,他们确实正在激进地押注AI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是为了实现OpenAI的终极使命,也就是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
上牌桌!
但我更想强调的是,OpenAI一口气签下这么多的合同,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芯片或云服务,更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产业内真正顶级玩家的势能,从而拥有能在产业中呼风唤雨的主导地位。
我们曾说过,OpenAI已经逐渐和微软分道扬镳。
微软通过自己的云服务支持了OpenAI最初的发展,让OpenAI得以推出划时代的GPT模型。但很明显,OpenAI的野心微软已无法满足。他们需要更多资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算力、数据和人才。
何况,我们在之前的要闻评论文章里提到过,AI已经发展到了国家竞争阶段。能否在国家层面被重视、被支持,对OpenAI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可是,再有野心的初创企业也还是初创企业。
尽管OpenAI是这轮AI浪潮的开创者,但在绝大部分人眼中,它的地位仍无法与微软、谷歌、Meta等老牌科技巨头相比。无论是收入利润、还是公司规模以及市值,OpenAI和它们都远不在一个水平。
这就导致,如果OpenAI想独立发展,就很难获得更多资源来推动更大的计划。这很可能也给OpenAI带来过不小的困扰,特别是让其CEO奥特曼在战略谈判中因不被重视而处于被动。
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OpenAI通过几乎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主动锁定巨量的算力需求,很有可能是为了通过和产业内的芯片以及云计算玩家的深度绑定,将自己塑造成核心的甲方主力选手。
这样一来,OpenAI就能够摆脱“微软小弟”的身份,并避免被和Anthropic等初创公司相提并论,也就具备了上牌桌的资格,可以和科技巨头平起平坐,主导未来和各方的合作谈判、技术路线图,甚至参与到AI主权、AI监管和安全问题等国家级以及国际级别的议程之中。
而且,最后,我认为,这也和OpenAI的CEO奥特曼的个人战略思想和性格特征有极大关系。
别看他总是以温文尔雅的姿态示人,但他张口便是宏大目标。可以说,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在于创造非凡愿景、并通过各种杠杆撬动资源以实现愿景。
比如在掌管创业加速器 Y Combinator (YC) 时,他就投入1000万美元成立非营利的 YC Research,用于研究全民基本收入等虚无缥缈但又远大的课题。显然,这些项目基本上不太可能获得什么商业回报,却让YC有了塑造人类未来的人设。
当然,爱吹大牛的特点更体现在了他接手OpenAI后,通过高举AGI的大旗,他们可以不断聚拢顶尖人才、算力等各种资源,才得以开发出后来的GPT模型。
这种可能有点宗教意味的“忽悠”能力,让奥特曼能干出前所未有的大事业。而且,他带领下的OpenAI引领了本轮AI浪潮,他就有资本吹更大的牛,大家也觉得只有他才能现实下一个巨大愿景。总之,无论成败,他终将成为传奇。
只不过,作为投资人,则要警惕OpenAI的高杠杆带来的高风险。虽然OpenAI还是领头羊,但至少目前看,他们的产品策略和核心优势并不匹配,他们的用户的“AI依赖”越来越强,但他们推出的新产品却没有围绕这一优势展开,只有技术亮点,却无革命意义。可以说,对于善于宏大叙事的Sam Altman,脚踏实地地做事却是他的短板。
那么,你觉得,OpenAI究竟要制定什么样的战略、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才能让他们真正支撑住现在几千亿美元的资本游戏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
来源:王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