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善举铸就非凡大美 —— 打造“善美常熟”城市品牌工作纪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9:46 1

摘要:善美,彰显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质,引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尚。年初,常熟市委书记虞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市慈善总会成绩斐然,要不断厚植慈善文化,打造更优的慈善项目,让“善美常熟”的城市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慈善公益报(章桂生 张雨嘉)十载向善而为,十载向美而行,“江南福地、善美常熟”业已成为全国县域慈善的闪耀标识和名片,于岁月中辉映,于时光中定格。

“一项新构想”:筑起善美之城基座

善美,彰显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质,引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尚。年初,常熟市委书记虞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市慈善总会成绩斐然,要不断厚植慈善文化,打造更优的慈善项目,让“善美常熟”的城市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善美”的城市品牌与常熟市委、市政府对慈善公益事业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是一项慈善新构想,立起常熟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2023年,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报告指出:“发展公益事业,弘扬慈善文化,打造善美常熟城市品牌。”这一新提法在全国县级中尚属首次,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将打造“善美常熟”城市品牌列入其中,真正把慈善事业纳入全局工作中去谋划,从政策支持到联动机制,从慈善项目到慈善活动,力量向“善美”聚焦,行动向“善美”聚力。市慈善总会秉持“用心思考、用情行动”慈善精神,推进慈善需求与慈善资源有效衔接、慈善项目与慈善救助有效匹配,明确慈善体系、慈善募捐、慈善文化、慈善保障等10多项具体抓手,立起建设善美常熟的“四梁八柱”,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江南福地”的大写意变成“善美常熟”的工笔画。

美好常自善中来。在目标引领、主动作为的良性循环中,常熟慈善助学、慈善助医、慈善助残、慈善救难、慈善解困等五大慈善品牌项目呈现常规救助及时精准、重点救助成效突出、特色救助广受好评的良好局面,推动“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有一组数字佐证:近3年来,常熟有超7000家企业、30万人次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全市有69家爱心企业在市慈善总会设立冠名基金,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款超3亿元。仅2024年,市慈善总会共接受捐赠款物价值超过8000万元,其中善款6100万元,市级共发放各类救助款物价值超1亿元,其中善款8000万元,药品援助发放价值1338万元,惠及6万多人次。今年9月又有近10万人次参与公益活动。

“一座言子苑”:厚植千年慈善文化

一座具有“善美”特质的城市通过“善”彰显“美”,由“美”而滋养“善”,“善”与“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初夏时节,虞城再添慈善文化新地标。5月下旬,承载着千年慈善文化基因的言子苑正式开苑,项目占地100亩,以“园中苑”的巧妙布局,通过三大主题展区呈现先贤言子的慈善思想元素和江南文化内涵,打造集历史文化展示、慈善文化传播、观赏休憩功能于一体的主题慈善文化苑。

这座跨越千年的慈善文化地标,不仅让言子“大道之行”的思想从典籍走入生活,更以“历史可触摸、慈善可感知”的方式,为“善美常熟”城市品牌注入历史厚度。与此同时,市慈善总会组织省内外20多位文史专家启动编纂《言子与慈善》专著,经过资料征集、编撰大纲、实地考察、研讨修改等环节,这本21万字的专著近日已正式首发,进一步传承弘扬了常熟慈善文化。

“进入新时代,在‘善美文化’的引领下,从常熟一隅看江苏大地,慈善氛围日益浓厚,慈善自觉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人民政协报》对常熟慈善文化的点赞。近年来,市慈善总会一手抓物质慈善精准传递,一手抓文化慈善精心厚植,打造以“五个一”工程为标志的慈善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探索“慈善+融媒”宣传模式创新,与多家主流媒体深度合作,形成了报刊有专版、电视有专栏、广播有专题,定期组织慈善晚会、每年编印万册慈善年画的全媒介慈善传播网络,引导“善文化”发展成为“善文明”,被多家媒体誉为“善美文化的常熟版本”。

慈善文化培育重点在基层。市慈善总会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厚植慈善文化紧密结合,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99所中小学开展慈善征文活动,命名6个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建成5个镇级慈善文化主题公园,把孝善元素融入3000多个村庄,成立慈善总会艺术团,3年共演出100多场次,直接受众达3万多人次,全面打造“人人可慈善、人人皆慈善”的生动局面。

“一份助学金”:点亮困难学子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如果说改变人生的力量有很多种,那么慈善助学则是困难学子改变人生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

8月19日,常熟“言子基金”慈善助学启动仪式再次举行,120万元助学资金郑重地交到了500余名符合条件的困难学子手中。学生代表小庄难掩激动:“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支撑,更是精神的鼓舞,让我相信,困难并非不可逾越,因为总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慈善助学是一项托举希望、面向未来的工程。“情暖寒门学子”慈善助学项目是常熟开展精准慈善的主打品牌之一,救助涵盖范围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各个学段的困难学生,内容包括学费补助、餐费补助、住宿补助、学费减免等,实现从“保障学业”到“育人成才”的全面升级。自2002年以来,累计资助各类困难学生达31018名,助学金额达4965万元,荣膺首届“江苏十大慈善项目”和“苏州慈善标杆项目”等荣誉。与此同时,结合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从2019年至2021年,市慈善总会每年安排600万元,通过3年奖补1800万元的方式,持续推进3所职业学校和9家校企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常熟“言子基金”承载的远不只是一份助学资金。今年的启动仪式结束后,市慈善总会会同乡镇慈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深入两户困难学生家庭进行慰问,后续还将把每一份助学金亲手送达每一位受助学子家中。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达说:“‘言子基金’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温度,传承着千年慈善文化,将‘受助、自助、助人’的爱心火种悄然播撒在年轻一代心田,真正让慈心善行成为市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一条沪虞线”:架起慈善助医通途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常熟市民跨城就医成为常态,但常熟与驻沪各大医疗机构之间的交通衔接不畅、租车费时费力,成为市民跨城就医的最大堵点。

群众就医遇到的堵点就是慈善工作的重点。2024年8月初,市慈善总会抓住这一“民生痛点”,举行与常熟汽运集团签约仪式,率先开通了两条“沪虞健康专线”,每天有两辆专车直达上海中山、肝胆、华山、长海、瑞金等17家大医院和专科医院,日均发车3-5班次,高峰期增至7个班次,专线以其定时乘车、定点发车、车辆舒适、价格亲民等优势,极大地便利了常熟市民的跨城就医需求,让“健康专线、一站直达”的慈善助医之路更添城市温情。专线开通至今,已运送1万多人次赴沪就医,开启了长三角慈善一体化之先河,让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其实,常熟慈善创造了多个“第一”“首家”。2018年,市慈善总会积极争取中华慈善总会在该市设立全国县级市唯一的发药点,肺癌、白血病、胃肠道肿瘤等患者在这里能领到原本价格昂贵的药品。常熟发药点7年累计发放价值超1亿元的免费药。2023年,市慈善总会又与中华慈善总会对接,并与市卫健部门多次座谈交流、达成共识,最终于当年促成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项目的签约落地,连续3年向市医疗急救中心捐赠300台AED设备,开创了县级慈善系统合作推广AED的先河,正朝着主城区范围每10万人布点50台AED目标迈进,积极打造AED普及示范城市。

“一张爱心券”:打造慈善超市样本

走进常客隆超市海虞卖场店,一眼就能看到慈善超市专区:醒目的红色标识在货架间格外亮眼,大米、食用油、牛奶、洗衣液等生活必需品整齐码放,从食品到日用品一应俱全,方便群众根据需求选购。

慈善超市全市有43个网点,实现了全市域覆盖。目前,全市低保对象、低保边缘重病困难救助对象、散居特困供养人员、低收入家庭人员等困难群众,都能凭着每人每月80元的爱心购物券,在家门口的超市里轻松买到生活所需。

慈善超市要真正实现精准帮扶、落地生根,扎实的运营支撑是绕不开的关键。市慈善总会与市民政局选择与本土连锁爱心企业常客隆超市合作,将43家门店转化为慈善帮扶的前沿阵地。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背后,藏着“让慈善走出高墙、走进百姓生活”的深层考量。

一张爱心券,温暖一座城。如今,慈善超市成为激活社区互助能量的枢纽。在常客隆超市里,店员们早已熟悉那些持慈善超市券的顾客:遇到视力不佳的老人,会主动上前介绍商品情况;碰到行动不便的顾客,会帮忙挑选合适的物品……这份温暖,通过社区工作者的脚步,从超市货架延伸到了千家万户。

慈善超市连接的不只是货架上的柴米油盐,更是社会关爱的涓涓细流,它用慈善关怀串起了大街小巷的“邻里情”,真正把帮扶送到老百姓心坎上。截至今年7月底,慈善超市累计发放超市券总价值1100多万元,项目惠及困难群众超13万人次。

“慈善超市”的常熟样本折射出的正是“善美常熟”画卷中一条可感可及、可复制的精准帮扶路径。每年,常熟慈善既有影响持久的招牌动作,又有推陈出新的项目创举,从无形到有形、从体量到质量、从有感到有效,创造了“线上+线下”的慈善募捐形式,探索了“横向+纵向”的慈善融合路径,营造了“常态+动态”的慈善社会氛围。2024年,从全国政协到江苏省政协,到国务院相关部委,多位领导先后来常实地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常熟慈善事业正以系列化、多元化、立体化形式呈现在城乡大地,彰显了“处处有善”的城市内涵。

善美与共,平凡善举铸就非凡大美。承载着无数行善者的深厚情怀,铭记无数感恩者的拳拳心愿,全体常熟慈善人更将牢记初心使命、秉持宗旨,踏上新的征程,去奏响“善美常熟”的时代强音,去拥抱“江南福地”的远大未来。

来源:慈善公益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