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有一位深耕教育领域三十载的教育者,他从一名农村体育教师起步,凭借对教育的赤诚与实干,一步步成长为备受赞誉的“良心校长”,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现任佳县综合高级中学校长王耀飞。
阳光讯(文/曹振峰 记者 郑玮)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有一位深耕教育领域三十载的教育者,他从一名农村体育教师起步,凭借对教育的赤诚与实干,一步步成长为备受赞誉的“良心校长”,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就是现任佳县综合高级中学校长王耀飞。
体育为桥 在农村校园播撒希望
1994年夏,从榆林市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王耀飞,被分配到佳县金明寺农村职业中学担任初中体育教师。当时,体育学科在学校“靠边站”,但王耀飞却坚信:“体育运动不只是锻炼身体,更是传递拼搏精神、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桥梁。”
顶着众多质疑声,他毅然组建学校首支体育训练队。在清晨的操场、傍晚的余晖里,人们总能看到他带着学生反复练习动作、科学训练的身影。四年耕耘,汗水终成硕果——27名队员通过体育特长考入中专,毕业后大多回到佳县各乡镇中心小学,成为专业体育教师,一举缓解了全县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短缺的困境。
1999年秋,王耀飞被调入佳县中学任教高中体育。此时的他并未止步,一边攻读西安体育学院函授本科提升专业能力,一边力排众议创办高中体育班,身兼班主任与教练员双职。“凌晨5时许陪学生晨练,深夜11点查完寝才回家”,成了他二十一年的工作日常。
二十一年间,他累计向高校输送207名体育本科生,多篇论文发表于《田径》等专业刊物;从高级教师到佳县“县管拔尖人才”,从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到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再到佳县中学副校长,曾经的“质疑声”,早已变成满含敬佩的“刮目相看”。
情系“留守” 用“良心”撑起一所学校
2021年秋,组织任命王耀飞到金明寺学校担任校长。到校调研的第一周,他便发现一个揪心的现状:全校不足150名学生中,超半数是“留守儿童”,不仅经济困难,更缺乏亲情陪伴与心理关怀。
“不能让这些孩子输在成长的‘空窗期’!”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成型:在校内创办“留守儿童学校”。雷厉风行的他,仅用两周就完成学校管理制度制定,承诺“全免费、全天候照料”——不仅管孩子们的饮食起居,还安排教师专门进行心理辅导。
经费难题摆在眼前,王耀飞四处奔走,用教育情怀打动爱心人士与慈善机构。很快,大米、白面、食用油堆满了食堂,书包、衣服送到了孩子手中,十万、八万的爱心捐款现场交到学校。消息传开,不仅本县的留守儿童纷纷来校,外县的孩子也慕名而来。在周边学校生源锐减的形势下,金明寺学校学生人数反增至200余人,王耀飞“良心校长”的名号,在家长和群众口中越传越响。
临危受命 为教育难题破局开路
2025年中考后,佳县面临一道“教育难题”:回籍生激增,佳县中学无法容纳近1200名高一新生。县委、县政府紧急决策,创办佳县综合高级中学。
“校舍暂借黄维蕾学校,教师从职教中心、全县初中选调……”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谁来当校长?县领导班子反复研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能干事、敢担当”的王耀飞身上。
“教育是大事,再难也得扛!”王耀飞没有丝毫推辞,上任后立刻投入“战斗”:协调后勤保障、规划师资分工、针对低分生制定行为习惯养成方案。连续一周连轴转,他以“快刀斩乱麻”的魄力,推动佳县综合高级中学如期开学。
如今,学校运转井然有序,家长好评如潮。王耀飞又有了新计划:“等高二分科时,学校专门开设体育班,我亲自当教练,让更多孩子通过体育实现梦想。”
从体育名师到“良心校长”,从农村校园到县城新建高中,王耀飞三十年的教育路,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用坚守和实干,在佳县这片红色土地上,书写着一名教育者最动人的答卷。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