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四补一促”抗湿晚播技术要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6 01:04 1

摘要:一、以种补晚。选择分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耐湿能力强的中多穗型、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弥补小麦生育期短的不足,保证正常收获。同时,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对路药剂进行包衣或拌种,降低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基数,坚决杜绝“白籽下地”。

10月份以来,青州市出现连续降雨天气,田间土壤水分过饱和,机械无法下地作业,玉米收获延迟,小麦晚播已成定局,秋收秋种形势严峻。为确保晚播小麦种足种好,要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按照“四补一促”技术路线,狠抓播种质量,加强播后管理,培育冬前壮苗,为明年夏粮稳产丰产夯实基础。

一、以种补晚。选择分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耐湿能力强的中多穗型、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弥补小麦生育期短的不足,保证正常收获。同时,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对路药剂进行包衣或拌种,降低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基数,坚决杜绝“白籽下地”。二、以好补晚。切实提高整地质量,杜绝在土壤过湿情况下抢耕抢种。对推迟时间较长的晚播地块,可因地制宜采用深松、旋耕、免耕播种等方式进行整地播种,播种时以20厘米土层相对含水量降至70%~80%为宜,对墒情适宜地块,要最大限度加快播种进度,努力扩大适期播种面积,确保应播尽播、稳定小麦面积。三、以密补晚。要视情土质、墒情、播期适当加大播量,一般在适播期后,每推迟一天增加1斤播量,中高肥水地块上限控制在15公斤/亩左右,地力基础较差、中轻度盐碱耕地控制在18公斤/亩左右,避免后期群体过大造成倒伏。播种时应适当浅播,播深以3~4厘米为宜,争取早出苗、早分蘖、多发根。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暄松地块,须在播种后利用机械镇压器镇压1~2遍,促进种子萌发和根系下扎,避免形成“吊根苗”。四、以肥补晚。降水频繁区域特别是积水严重地块容易造成养分淋失,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底肥比例应提高至60%~70%,适当增施磷钾肥,缺锌或缺锰地区可亩施硫酸锌或硫酸锰1~2公斤,缺硼地区可亩施硼砂0.5~1公斤,增强小麦抗逆能力。鼓励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地块亩施腐熟堆肥(农家肥)1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300~500公斤。五、以促为主。树立“播后即管”意识,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及早进行补种,注意使用原品种种子,避免品种混杂。同时,田管措施要适当前移,切实抓好茎基腐病、地下害虫、冬前杂草等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苗情偏弱的地块,要肥水前移,促苗情转化升级,并适时开展镇压划锄,保墒增温,促苗早发快长,确保田间群体合理。

来源:红色之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