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残疾人合伙成立皮影工作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8:13 1

摘要:近日,由光明街道残疾人康复中心7名平均年龄59.5岁的残障成员组成的“新时客皮影工作室”,在光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指导与支持下,圆满完成为期两个多月的社区巡演。他们不仅用37场演出吸引逾1200名观众,更成功走出一条从“受助”到“赋能”、自信自强的文化创业之路。

七双手,曾经因残疾而笨拙颤抖,如今却在37个社区的幕布后灵巧舞动,他们用古老的皮影艺术,演绎着自己的励志故事。

近日,由光明街道残疾人康复中心7名平均年龄59.5岁的残障成员组成的“新时客皮影工作室”,在光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指导与支持下,圆满完成为期两个多月的社区巡演。他们不仅用37场演出吸引逾1200名观众,更成功走出一条从“受助”到“赋能”、自信自强的文化创业之路。

石家社区居民观看皮影表演。

37场演出助力非遗传承

“快看,孙悟空出来了!”在石家社区的小广场上,幕布背后光影流转,残疾人演员灵巧地操控皮影,演绎着经典故事。台下,孩子们目不转睛,老人笑意盈盈,不少人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皮影戏。

作为光明街道“文化惠民”专项重点项目,本次巡演持续开展了两个月,深入光明区37个社区,以“皮影戏表演+互动体验”为核心模式,融入非遗知识讲解、皮影操作体验等环节,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不少家庭祖孙三代一起动手,体验皮影制作的乐趣。据统计,参与人群中儿童占比达60%,老年观众约占24%,残疾人参与者占12%。活动满意度高达98%,居民自发组建了3个“皮影爱好者小组”,让非遗从“被看见”走向“被传承”。

小朋友体验皮影戏。

从不敢出门到自信登台

每一场精彩演出的背后,都是七人团队超越自我的努力。演出日,他们总会提早来到职康中心,将演出架、灯光、音响和皮影道具一件件搬上残疾人专用车。摆台、架幕、调试音响……这些对专业团队来说轻而易举的准备工作,但对这7名残疾人演出者,往往要花上双倍时间。

工作室负责人张亚四从最初握不稳皮影杆,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剧本创作与舞台调度,他坦言:“现在面对观众不再紧张,因为我们在传播文化,这让我感到自豪。”成员刘振齐从依赖协助到独立完成设备调试,练就“多面手”技能。成员李如芬感慨团队协作的力量:“7个人配合越来越默契,现在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家人。”

对成员叶健雄来说,皮影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更是心态。在加入工作室前,他因身体残疾很少出门,也不喜欢跟人说话,“总觉得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如今,站在舞台旁的他,不仅能熟练操控皮影,还主动担任起非遗讲解员。“每次演出后,观众都会来和我们交流,那种被认可的感觉真好。”他笑着说,眼角泛起自信的光。

最让团队成员自豪的是,皮影戏不仅让他们走出了家门,更让他们从被关怀者,转变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社区文化的贡献者。

皮影成为生活新希望

新时客皮影工作室的成长,是在光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政策引导与资源对接下,光明街道“残疾人职业康复+文化赋能”双轨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区残联街道引入非遗传承人授课,结合社工督导与市场化运作,帮助残疾人掌握技艺、实现就业。

目前,团队已形成“展、销、演、培”一体化运营模式,累计承接商业演出86场,开发文创产品20余种,带动7名残疾人月均增收超过2000元。皮影,从一项传统艺术,变成了他们谋生的手艺、融入社会的窗口。

光明街道职康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文化+助残”融合发展,推动皮影工作室与学校、场馆合作,探索“残疾人文化创业+社区服务”长效机制,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平台。“他们用行动证明:残疾人同样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社区发展的贡献者。”从康复中心工作室到社区文化“活力引擎”,新时客皮影工作室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以文化人、以残助健”的鲜活样本。

“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们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张亚四说。从康复中心的练习室到社区广场的舞台,这七位残疾人伙伴用皮影演绎的,不仅是千年传承的故事,更是他们自己“破茧成蝶”的人生新篇。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 雷云霞 通讯员 谢会英 文/图

编辑 谢俊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