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幅元代传世名画,竟被同一个人题跋55次,盖章无数,空白处几乎被填满——乾隆皇帝对《富春山居图》的“狂热”,堪称古今第一“画痴”。
一幅元代传世名画,竟被同一个人题跋55次,盖章无数,空白处几乎被填满——乾隆皇帝对《富春山居图》的“狂热”,堪称古今第一“画痴”。
乾隆十年,内府收到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乾隆皇帝欣喜若狂,提笔便在画上留下御识:“笔墨苍古,的系真迹。”。此后五十余年间,他在这幅画上题跋高达55处,从画卷的留白到山石之间的缝隙,几乎无处不留下他的笔迹。
01 千古名画的“弹幕”皇帝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描绘了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亭台渔舟,笔墨苍茫。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传世名作,却遭遇了史上最“热情”的收藏者——乾隆皇帝。
据统计,乾隆在这幅画上的题跋从乾隆十年持续到嘉庆四年,他在位期间甚至当上太上皇之后,都没有停止过对这幅画的“批注”。
这让人不禁想起现在视频网站上的弹幕文化,乾隆简直就是古代的“弹幕达人”。看到美景要题诗,想到国事要感慨,甚至出门旅游也要在画上“打卡”留念。
02 真假《富春》的千古奇冤
乾隆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最戏剧性的是他居然看走了眼。
乾隆得到的这幅《富春山居图》,其实是一幅名为“子明卷”的摹本。画上题款:“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此图赠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因此被称为子明卷。
这幅摹本本是明代文人为了学习而临摹的作品,但后人为牟利,将临摹者的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
更讽刺的是,就在子明卷入内府的次年,乾隆十一年冬天,《富春山居图》真迹“无用师卷”也出现在了乾隆面前。
乾隆不但没有认出真迹,反而坚持认为先前得到的子明卷才是真品,将真迹无用师卷判定为“赝鼎”,冷冷地束之高阁,一字未题。
03 书画界的“牛皮癣”现象
乾隆的书画收藏癖好实在过于“热情”。他在许多书画名作上一盖就是七八十个甚至更多印章,题跋也如同后世的“弹幕”一样在书画作品上“刷屏”。
据《乾隆宝薮》记载,乾隆有印章1000多方,常用的就有500方。这就好比现在的女同胞喜欢收集不同色号的口红一样,任谁都阻止不了他对印章的狂热。
他在《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上的55处题跋,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画卷来历的叙述与真伪的考证,有对画卷本身的艺术评价,更多的是他携画出巡时的感性记录。
从吉林的松阿里江到浙江的富春江,从登泰山到巡五台,乾隆走到哪儿,就把子明卷带到哪儿,并在画上记录他的所见所感。
这让我想起老家墙上那些年被亲戚朋友们随手记下的电话号码,密密麻麻,原本雪白的墙面最终无处下手。乾隆对待《富春山居图》,何尝不是如此?
04 “画痴”皇帝的审美趣闻
乾隆的书画鉴赏能力,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有一次,乾隆在翻看《沈德潜诗文集》时,发现书中对《富春山居图》的描述与自己收藏的子明卷有所不同。
若是常人,或许会怀疑自己收藏的是否为真迹。但自信的乾隆爷怎么可能认为自己错了呢?于是他得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这两幅《富春山居图》都是真的,只不过是黄公望为同一主题创作的两幅作品罢了。
乾隆甚至还给两幅图各自取名,一幅叫《富春》,一幅叫《山居》,加起来就是《富春山居图》——“画痴”丝毫没怀疑过自己的品鉴能力。
好笑的是,尽管后来乾隆将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对比着看,但还是觉得伪作比真迹好,他继续在伪作上不断写着题跋。
05 历史的幽默与幸事
乾隆至死不知他爱错了,之后很久才被人称“徐半尺”的徐邦达先生分辨出真伪。
但不幸中的万幸,恰恰是乾隆误把赝品当真品,才让真迹免于沦为乾隆“流水账日记本”的命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想想看,如果乾隆当年认出的是真迹,以他在子明卷上题跋55处的热情,《富春山居图》真迹恐怕早已被“题跋”覆盖得面目全非。
这就像家里的小孩,拿你重要的文件当草稿纸涂鸦,虽然让人哭笑不得,但至少保住了更重要的东西。
如今,当我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富春山居图》真迹无用师卷时,不禁会感慨历史的幽默。而那幅被乾隆盖满“牛皮癣”的子明卷,也静静地躺在故宫的某个角落。
或许,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真实,也在于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阴差阳错。 乾隆的“弹幕”虽然后人诟病,但不可否认,他对待这些他喜爱无比的书画作品,也都是留给了后世人的,没有将任何一幅书画作品为自己殉葬。
每一位收藏者都会在藏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而乾隆皇帝,只不过是用了一种特别“热情”的方式而已。
来源:大伟来讲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