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弱筋小麦作为优质专用小麦的重要类型,其核心品质指标为蛋白质含量≤11.5% 、湿面筋含量≤22% 、沉降值≤25mL,主要用于制作饼干、糕点、膨化食品等轻制面制品。随着食品工业对专用原料需求的刚性增长,构建优质弱筋小麦高产、稳质、高效的种植技术体系,已成为推动
弱筋小麦作为优质专用小麦的重要类型,其核心品质指标为蛋白质含量≤11.5% 、湿面筋含量≤22% 、沉降值≤25mL,主要用于制作饼干、糕点、膨化食品等轻制面制品。随着食品工业对专用原料需求的刚性增长,构建优质弱筋小麦高产、稳质、高效的种植技术体系,已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种植户收益的关键路径。本文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种管理、田间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收获贮藏等全环节,系统阐述优质弱筋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要点,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一、品种选择:优质弱筋小麦高产的基础前提
品种是决定弱筋小麦品质与产量的核心要素,需严格遵循“品质达标、抗性适配、产量稳定”三大原则,选择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符合GB/T 17893-2021《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标准的专用品种。
(一)品种选择核心指标
1. 品质指标:优先选择蛋白质含量8.5%-11.0%、湿面筋含量18%-22%、沉降值20-25mL的品种,确保制粉及加工适用性;面团形成时间≤2.5min、稳定时间≤2.0min,满足轻制面制品对“弱筋”特性的需求。
2. 抗性指标:针对种植区域主要病虫害,选择抗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病情指数≤30)及抗倒伏能力强(株高控制在75-85cm)的品种,降低田间管理风险;同时需具备一定的耐迟播、耐低温能力,适配不同播期需求。
3. 产量指标: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选择亩有效穗35-40万、每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38-42g的品种,确保理论亩产可达450-550kg,兼顾优质与高产目标。
(二)区域化品种推荐
- 长江中下游麦区(江苏、安徽、湖北):推荐“扬麦23”“宁麦13”“鄂麦596”,该类品种耐湿、抗赤霉病,品质稳定性强,适配稻麦轮作模式;
- 黄淮南部麦区(河南南部、山东南部):推荐“郑麦005”“漯麦16”,耐后期高温,灌浆速度快,适合与玉米、大豆轮作;
- 西南麦区(四川、重庆):推荐“川麦104”“渝麦13”,耐阴湿、抗条锈病,适配丘陵山地种植。
二、选地整地:构建弱筋小麦生长的适宜土壤环境
弱筋小麦对土壤肥力及质地有特定要求,需通过科学选地与精细整地,创造“疏松透气、肥力适中、排灌便利”的土壤条件,同时避免土壤氮素过量导致品质超标。
(一)地块选择标准
1. 土壤质地:优先选择壤土或砂壤土,土壤容重1.1-1.3g/cm³,孔隙度50%-55%,确保根系下扎顺畅、水肥传导高效;避免重黏土(易板结)和重砂土(保水保肥差)。
2. 肥力水平:选择有机质含量1.5%-2.0%、全氮含量0.08%-0.12%、速效磷≥15mg/kg、速效钾≥100mg/kg的地块,土壤pH值6.5-7.5;前茬作物避免种植蔬菜、油菜等需氮量大的作物,防止土壤残氮过高影响弱筋品质。
3. 排灌条件:地块需具备完善的灌排体系,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尤其长江中下游麦区需开挖“三沟”(厢沟、腰沟、围沟),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二)精细整地技术
1. 前茬处理:水稻茬小麦需在水稻收获前7-10天断水,收获后及时粉碎秸秆(长度≤10cm),均匀撒施田间,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旋耕2-3遍,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架空麦苗。
2. 深耕与耙耱:每2-3年进行1次深耕(深度25-30cm),打破犁底层;当年浅旋(深度15-20cm),旋耕后用镇压器镇压1-2次,使土壤上虚下实,避免播种过深或过浅;整地后厢面宽度控制在2.5-3m,厢沟宽30cm、深20-25cm,腰沟、围沟深度较厢沟深5-10cm,确保排水通畅。
3. 土壤消毒:针对连作地块,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5kg,与细土20kg混合撒施,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2-3kg防治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减少苗期病虫害基数。
三、科学播种:奠定弱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
播种环节需精准控制“播期、播量、播种深度”,构建“苗全、苗匀、苗壮”的基础群体,为后期高产稳质提供保障。
(一)播期确定
弱筋小麦需通过适期播种,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避免因播期过早导致冬前旺长(消耗过多养分,增加倒伏风险)或播期过晚导致苗弱(有效穗减少)。
- 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日均温15-18℃,确保冬前积温达到500-600℃,形成5-6叶1心的壮苗;
- 黄淮南部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日均温16-19℃,冬前形成6-7叶1心壮苗;
- 西南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11月10日,根据海拔调整,海拔每升高100m,播期提前2-3天。
(二)播量调控
播量需根据品种分蘖力、播期、土壤肥力灵活调整,核心目标是构建亩基本苗12-15万的合理群体。
- 分蘖力强的品种(如扬麦23):适期播种亩播量8-10kg;
- 分蘖力中等的品种(如宁麦13):适期播种亩播量10-12kg;
- 迟播地块(每推迟1天):播量增加0.5kg/亩,最多不超过15kg/亩,避免群体过大导致通风透光差、病害加重。
(三)播种质量把控
1. 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2-3天(每天4-5小时),提高发芽率;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拌种,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及地下害虫。
2. 播种深度:控制在3-4cm,播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确保出苗整齐;播种过深(>5cm)易导致苗弱、分蘖推迟,过浅(<2cm)易受干旱影响,出现缺苗断垄。
3. 匀播技术:采用机械条播,行距25-30cm,播种速度控制在4-5km/h,避免漏播、重播;播后沿播种行检查,对漏播处及时补播,重播处人工疏苗,确保亩基本苗均匀度误差≤10%。
四、田间栽培管理:协调产量与品质的核心环节
弱筋小麦田间管理需围绕“控氮、稳磷钾、调水分”展开,既要满足高产对养分的需求,又要避免氮素过量导致蛋白质含量超标,同时通过水分调控优化品质形成。
(一)精准施肥技术
弱筋小麦施肥原则: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控氮、稳磷、增钾、补微,总施肥量控制在纯氮12-14kg/亩、五氧化二磷6-8kg/亩、氧化钾8-10kg/亩。
1. 基肥(占总肥量60%-70%):整地时亩施45%复合肥(N:P₂O₅:K₂O=15:15:15)25-30kg+尿素5kg+硼砂1kg,确保苗期养分供应;避免使用高氮复合肥(含氮>20%),防止冬前旺长。
2. 苗肥(越冬前):针对苗弱、苗稀地块,亩施尿素3-5kg,促进分蘖生长,确保冬前亩总茎蘖数达到40-50万;苗壮、群体足的地块不施苗肥,避免群体过大。
3. 拔节肥(返青后至拔节前):亩施45%复合肥10-15kg+氯化钾5kg,补充磷钾养分,促进茎秆健壮;严格控制拔节期氮肥用量,避免尿素追施(易导致后期蛋白质升高),如需补氮,可选用硫酸铵(亩施5-8kg)。
4. 叶面肥(孕穗期至灌浆初期):亩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0.1%硼砂溶液+0.5%硫酸锌溶液50kg叶面喷施,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避免喷施尿素叶面肥,防止品质超标。
(二)水分精准调控
1. 越冬水:在日平均气温3-5℃时浇灌,确保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80%,增强麦苗抗冻能力;避免在低温(<0℃)时浇水,防止冻害。
2. 拔节水:拔节期(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浇灌,满足穗分化需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5%;长江中下游麦区如遇春雨较多,需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
3. 灌浆水:灌浆初期(扬花后10-15天)浇灌,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促进籽粒灌浆;灌浆后期(成熟前15天)停止浇水,防止贪青晚熟,影响品质和收获。
(三)群体调控技术
1. 冬前控旺:针对冬前亩总茎蘖数>60万的旺长地块,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g兑水50kg喷雾,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能力;避免使用多效唑(残留期长,影响后茬作物)。
2. 春季化控:拔节初期(第一节间长2-3cm),亩用25%甲哌鎓水剂20-30mL兑水50kg喷雾,控制株高在80cm左右,防止倒伏;群体过大的地块可增加用量至30-40mL。
3. 后期去杂:灌浆期人工拔除田间杂草及异品种小麦,确保商品麦纯度≥98%,避免杂麦蛋白质含量高影响整体品质。
五、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产量与品质安全的重要举措
弱筋小麦病虫害防控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农药残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一)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技术
1. 病害防控
- 赤霉病:扬花初期(5%麦穗开花)亩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30mL,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150mL兑水50kg喷雾;若遇连续阴雨,隔7天再喷1次,重点喷施麦穗,降低病害发生率。
- 白粉病、纹枯病:拔节期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70g,或25%戊唑醇水乳剂30-40mL兑水50kg喷雾,兼防两种病害;白粉病重发地块可增加用量至70-100g。
- 锈病:发病初期亩用20%三唑酮乳油80-100mL兑水50kg喷雾,间隔10天喷1次,连喷2次,控制病害扩散。
2. 虫害防控
- 蚜虫:百株蚜量>500头时,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g,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15g兑水50kg喷雾,重点喷施麦穗和叶背。
- 红蜘蛛:亩虫量>10万头时,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30mL兑水50kg喷雾,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喷施,提高防效。
- 粘虫:幼虫3龄前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mL,或40%辛硫磷乳油50-70mL兑水50kg喷雾,防治幼虫啃食叶片。
(二)绿色防控配套措施
-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与水稻、玉米轮作),减少病原菌积累;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破坏害虫栖息环境;选用抗病虫害品种,从源头降低防控压力。
- 物理防治:每亩放置2-3块黄色诱虫板(诱杀蚜虫、粉虱),或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30亩1盏),诱杀粘虫、麦蛾等害虫。
- 生物防治:释放蚜茧蜂(每亩1万头)防治蚜虫;喷施苏云金杆菌(Bt)乳油防治粘虫,亩用量100-150mL,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