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锦赛国乒女团决赛vs日本!10月15日CCTV5、CCTV5+节目表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21:37 1

摘要:北京时间10月14日,印度的球馆里安静到能听见呼吸声,然后一边倒。中国女乒3比0干掉韩国,直接进决赛。对面是日本,这一对手不陌生,上一届她们拿了冠军,这次再碰头,气味不一样。

谁会在15日举杯 结局其实在14日就有答案


北京时间10月14日,印度的球馆里安静到能听见呼吸声,然后一边倒。中国女乒3比0干掉韩国,直接进决赛。对面是日本,这一对手不陌生,上一届她们拿了冠军,这次再碰头,气味不一样。


先把最后的画面讲清楚。比分是3比0,三个人收尾利落。王艺迪把第三场打完,整组比赛像是提前彩排过。日本队那边也没闲着,3比0赢新加坡,同样进决赛。两个队都没掉链子,碰撞留到15日。


有人说结果本就写在阵容里,这话不夸张。中国女队摆出的孙颖莎、王曼昱、王艺迪,一看就知道是要稳。韩国排的申裕斌、金娜英、李恩惠,延续上一场的搭配,想赌一把延续手感,可对上这套中国阵容,赌不动。


回到半决赛细节。孙颖莎先上,打申裕斌。第一局11比4,开场就压住,第二局11比8,节奏没给对方。第三局申裕斌拼了,11比4扳回一局,姿态是硬的。第四局孙颖莎又拿下11比4,3比1结束,为中国先拿一分。场上很直接,没有花,谁能把握主动,谁就拿走。孙颖莎世界排名第一不是空着的,她的抢先上手让对手一直在追。


第二场王曼昱对金娜英,开头有点慢,8比11丢了首局。往后就顺了,11比5、11比7、11比6,连赢三局,3比1逆转。王曼昱最怕的不是落后,是拖沓,她一旦找到点,连续性很强。这个点在第二局,就像有人把节拍器重新开了,变得稳定。


第三场王艺迪上李恩惠,这是王艺迪本届亚锦赛第一场。状态直接摆在台面上,11比8、11比4、12比10,三局拿下。第三局对方咬得很紧,王艺迪在关键球上处理干脆,没把悬念拉长。这一场很要紧,意味着中国队轮换的效果出来了,第一场干净,第二场修正,第三场收获。总比分3比0,半决赛结束。


这一轮不是只看比分。中国女队这次报名了孙颖莎、王曼昱、陈幸同、蒯曼、王艺迪。四分之一决赛打泰国,用的是王曼昱、孙颖莎、蒯曼的组合,三人都是3比0,整队3比0进四强。半决赛换阵,王曼昱第一单打,孙颖莎第二,王艺迪第三。这种调度的意思很明白,赛程密,核心要保持新鲜,同时让状态好的队员多背一点重量。对比韩国,她们沿用打中国香港的方案,申裕斌打头阵,金娜英第二,李恩惠第三。这个选择没有说错,但对上更强的队时,缺少变量。


日本队怎么过来的也得说清。她们3比0赢新加坡,三场都拿下。第一场张本美和对舒麟茜,先打出5比0,拿到第一局11比4。第二局被高弧线球扰乱,9比11丢一局。第三局她用搓和弧圈组合,11比5拿回。第四局拉锯很久,最后靠上手发球和两面进攻把分数拱到15比13,这一点像是她的性格,敢拼,但波动也在。她17岁,世界排名第7,比赛就是教科书里的求变。


第二场桥本帆乃香打曾尖,桥本27岁,世界排名11,打法是削球。第一局11比7,第二局还是11比7,第三局开局连得3分,对手在6比3时叫暂停,桥本愣是用周旋和擦边把对手拖进她的节奏,拿下这场。对于削球手来说,节奏一旦控制住,别人很难适应。


第三场大藤沙月对14岁的黎明映。大藤世界排名10,先用兜拐发球加顺旋转破坏接发,第一局从5比5连得6分,拿下。第二局11比3,第三局被对手7比5领先,她追到11比9,反转完成。日本队3比0解决掉新加坡,进决赛。


这些信息堆起来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看清楚变化。中国女队这次的调度,是在保护核心,也是让整个队伍随时能拉出不同的组合。这种轮换不是保守,反而是锋利。韩国阵容不动,稳与死板之间就隔一条线,半决赛那条线被中国踩住了。


“大胆轮换不是冒险,是自信的延展”


中国队在四分之一决赛用蒯曼,是让年轻的手去感受节奏;半决赛上王艺迪,是把保险加在最后一位。王艺迪的第三局12比10很关键,说明她不是只靠火力,关键球的冷静,才是第三点能承担的东西。有人觉得让孙颖莎打第二单打不是尊重她,我不这样看,队里要的是整盘棋,她的杀伤力在哪放都够,对位是为了让队友更舒展。


韩国这边也值得说。申裕斌第三局赢了11比4,她的搏杀不是白的,但她的打开方式在第四局被孙颖莎又按住。这种上下动能的切换,如果队里没有第二人的强烈补位,容易在整体上被压低。金娜英第一局拿下以后,无法把节奏拖慢,王曼昱把硬度拉上来,比赛就摆在自己的节拍里。李恩惠在第三场的最后阶段想拉到决胜球,没拉住。她们不是弱,而是遇到对手在每一个节点都没出错。


接下来是所有人都盯着的中日对决。上届亚锦赛,中国女团没拿冠军,这个结果在队里不是小事。这次再碰日本,心里那根刺还在。复仇这两个字很响,响到可能让人呼吸变快。日本那边压力也不小,她们要守住冠军,守不住就会被说是一次性的运气。这场不是普通的决赛,更像是一场心理和节奏的争夺。


“上一届的失利不是负担,是每一个回合的动力”


日本的三场胜利里,有很标准的东西,也有隐忧。张本美和第四局拖到15比13,这种高强度的局面在决赛可能更多,她的调整有时会慢半拍。桥本帆乃香的削球,是个难题,但中国队面对削球并不陌生,关键是别被她的节奏拽走。大藤沙月在第三局的逆转,说明她对关键分有想法,但她前两局的压制力能不能在中国队面前重复,不确定。


中国队最大的底气,不在某一个人,而在整队的厚度。孙颖莎的第一分很稳,王曼昱的逆转把风险压低,王艺迪的首秀给队伍新的火力点。陈幸同和蒯曼在备战里也不是旁观者,她们随时能补位。这种厚度,是决定决赛走向的基石。


我也想讲一点争议。有人认为打韩国时就应该让孙颖莎打第一单打,把开场气势拉满。我不认同。王曼昱先上,能把整体拉开,给后面的人不同的对位节奏。中国队不是靠一人压全场,而是靠三人轮着压。再说,半决赛的安排也为决赛埋了变化,轮换不是换着玩,而是让不同人对上不同的对手,提前适应可能的决赛组合。


还有人说日本3比0新加坡,看起来更轻松。这句话只看表面。新加坡的对手强度和韩国不在一个层级上,三场的局分也不一样紧。张本美和第二局丢分,第四局险胜,桥本要用削球把对手拖疲,说明她们在细节上需要时间。中国的半决赛,除了王曼昱首局慢一点,整体没有多余的拖延,这种效率是不同的东西。


“决赛不是技术课,是抗压能力的比拼”


赛地在印度,时间是10月14日的北京时区,所有数据和比分都摆在这。15日的转播会在CCTV5和CCTV5+,球迷不用找链接,坐下就行。该来的对抗会来,上一届的故事在这届会有续集,但不会按旧剧本走。谁能把关键分拿稳,谁就会提早把奖杯的照片放在更衣室。


我更期待的是两队的首发怎么摆。中国可能继续动态调整,日本也不会照搬新加坡那场,每一个选择都是风向。孙颖莎面对张本美和,会是高压对高压;王曼昱对桥本,会是节奏战;王艺迪对大藤,会是强度战。这不是预测比分,而是告诉你比赛的性格。哪一边能把自己的性格坚持住到哪一边就把分数攥紧。


回到半决赛的画面,再看一次。第一场,11比4、11比8、4比11、11比4,孙颖莎收尾干脆。第二场,8比11、11比5、11比7、11比6,王曼昱从落后翻身。第三场,11比8、11比4、12比10,王艺迪稳准狠。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是每一个回合背后做出的选择。中国队这次把选择做对了。


你问我决赛更看重什么,我只说一个词,稳定。稳定不是保守,而是每一个到手的分不丢。上一届没拿冠军,痛感是有的,这次不该让痛感变成负担。让它变成提醒,变成边线,变成每一个关键球的抉择。球一拍一拍落下,最后会给出答案。


“赢不是靠气势,赢是把每一分都当最后一分去打”

来源:体育爱健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