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议会鼓掌两分半欢迎特朗普,议长称其“犹太民族伟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4 21:19 1

摘要:那掌声一开始就很大,一直响着,好像有人按了播放键,停不下来。特朗普走到讲台前,左右两侧的议员都站着鼓掌,议会卫队吹起了小号,声音挺亮,镜头也不断切换,拍到谁谁又换一阵掌声。台下有人高喊“比比”,给内塔尼亚胡打气,能听出不少支持的味道。连随行的一些人被点名介绍时

在以色列议会里,全场给了特朗普一个持续约两分半钟的起立鼓掌。

那掌声一开始就很大,一直响着,好像有人按了播放键,停不下来。特朗普走到讲台前,左右两侧的议员都站着鼓掌,议会卫队吹起了小号,声音挺亮,镜头也不断切换,拍到谁谁又换一阵掌声。台下有人高喊“比比”,给内塔尼亚胡打气,能听出不少支持的味道。连随行的一些人被点名介绍时,镜头一转,掌声就跟上了。像贾里德·库什纳这样的名字被念出来,名单上还有被称作“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和“美国驻以色列大使迈克·赫卡比”等名字,台下一露面就会有人鼓掌,场面既正式又有戏。

议长阿米尔·奥哈纳上台讲了二十多分钟,把特朗普这几年在中东的一堆动作一条条念给大家听: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把美国大使馆迁去耶路撒冷、承认戈兰高地主权、促成亚伯拉罕协议、退出伊朗核协议,还有最近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奥哈纳把这些事放在一起讲,把特朗普说得像个历史人物,甚至拿居鲁士大帝那类名字来打比方,说这样的人在犹太历史里不多。他还明说,要和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逊以及全球一些议会主席一起,把特朗普推为2026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这话一说完,台下又是一阵应和的掌声。

奥哈纳有段话挺直接的,他对在联合国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那些国家表示不满。用他的话说,就是现在世界不需要那种去“喂鳄鱼”然后指望平安离开的做法,他把联合国最近的一些举动和潜在危险连到一起,借着这个口气强调要“坚定、果敢”的领导人,并把特朗普放在那样的范畴里。白宫特使维特科夫的名字也被提到,奥哈纳引用了他的说法,称内塔尼亚胡做了一些“极为艰难的决定”,暗示如果没有这些决定,以色列如今的处境会完全不一样,这番话也为内塔尼亚胡上台铺了路。

内塔尼亚胡上台先用希伯来语向特朗普致辞,说“你会被刻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里”,接着换英文,把特朗普在外交上的一项项动作重复了一遍:耶路撒冷、大使馆、戈兰、在联合国替以色列发声、约旦河西岸立场、亚伯拉罕协议、退出伊朗核协议,以及今年六月的对伊朗军事打击。内塔尼亚胡还特别提到特朗普在推动部分人质返回上的“重要且决定性作用”,当着台下又一次说“谢谢你,特朗普总统,谢谢你”,台下又回以掌声和呼喊。

放大来看,这场活动像是精心排过的戏。到场的美国代表团一个个被议长介绍,镜头跟着他们,掌声与目光配合得像编好台词。现场既有礼仪乐队,又有议员之间的互动,气氛既正式又有点演出感。有人是真情实感地鼓掌,也有人在按着政治节拍走——每一次掌声、每句称赞、每个类比,背后都有政治意图在推动。

把时间线往前拉一点,能看见更宽的背景。以色列近来面临一堆安全问题,周边局势紧张,国际上对巴勒斯坦立场也在变化,加上伊朗关系紧绷。这种时候来一个高调的外宾,尤其是在议会里被这么吹捧,既是对内的一场政治秀,也是对外的一种信号传递。奥哈纳和内塔尼亚胡站在台上说的话,不只是夸一个人,而是在把一整套对外政策、对内政治话语连起来讲,让观众明白他们站哪边。

在那个持续两分半钟的起立鼓掌里,镜头捕捉到很多细节。台上的卫队吹号,议员们有的合掌有的看向旁边队友,台下有人断断续续地喊着口号。画面里既有排练过的规范动作,也有偶尔流露出的真情。有人在镜头外抹了一把汗,有的人眼角带着笑,场内有老人也有年轻议员,情绪被调动得很到位,像是事先把每个节点都提到位,再去推动群众反应。

讲到这个层面,就不能不提到信息放大的作用。台上有人把特朗普跟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提,这本身就是想把单个事件升格为“历史时刻”。宣布要提名诺贝尔候选人,也是把一个政治信息以仪式化的方式放大,目的很明确:把这段关系写进公共记忆里。议会的礼乐、点名、鼓掌、口号,都在加强这个信号的传播效果。

从细节看,介绍名单时那些名字的呈现也耐人寻味。官方名单上出现了所谓“鲁比奥”“赫格塞斯”“迈克·赫卡比”之类的称呼,台下对这些名字的反应不一,有热烈的掌声,也有人面无表情。镜头聚焦到某个被点名的人时,常常能看见他微笑挥手,或者低头致意,场面既有礼仪意味,又不失政治目的性。

整个活动像是在做两件事同时进行:一方面它是对盟友的公开致谢和政治表达;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场面向国内观众的政治表演。把两件事叠在一起,就有了现在这样既庄严又有点像媒体秀的效果。台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在告诉观众一个信息:这是在写历史的时刻,需要被记录,需要被记住。

那掌声慢慢散去后,议会的声音又回到平常的语速,话筒前有人开始继续讨论议程,镜头也慢慢往别处移。台上的仪式告一段落,但刚才的节奏、那些被念出的名字和台下的反应,还在很多人脑子里留了印象。

来源:敏锐天空JvScFI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