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退休朋友们碰面总聊一个话题:“2025年养老金刚调完,2026年还能接着涨不?”其实人社部9月底到10月初刚公布的社保数据,早就把关键信号给出来了。但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官方传递的积极信息,另一边还是有不少人心里打鼓,总觉得“说不定就涨不动了”。今天就用大白
最近退休朋友们碰面总聊一个话题:“2025年养老金刚调完,2026年还能接着涨不?”其实人社部9月底到10月初刚公布的社保数据,早就把关键信号给出来了。但有意思的是,一边是官方传递的积极信息,另一边还是有不少人心里打鼓,总觉得“说不定就涨不动了”。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事掰扯清楚,聊聊2026年养老金上涨的底气在哪,大家的顾虑又从何而来,退休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
先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判断:2026年养老金继续上涨是大概率事件,不是瞎猜的。人社部公布的硬数据和政策逻辑,都给出了实打实的支撑,主要有三个核心底气。
第一个底气是参保盘子够大,“源头活水”没断。养老金是“现收现付”的模式,得靠在职人员缴费支撑,人越多、缴费越稳,基金池就越扎实。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现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0.72亿人,比“十三五”末多了7300多万人,参保率也从91%提到了95%以上。这意味着适龄劳动人口里,几乎九成五都纳入了养老保险体系,加上社保监管越来越严,企业漏缴、少缴的情况少了,基金收入的稳定性自然越来越强。这么大的参保基数,就是养老金能持续调整的“基本盘”。
第二个底气是基金家底厚实,抗风险能力强。养老金能不能涨,最终看基金池里有没有钱。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已经到了9.83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是主力,储备相当充足[__LINK_ICON]。更关键的是,全国统筹机制已经运转起来了,就算有些老龄化严重的省份收支紧张,也能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基金调剂补上,不会出现局部“发不出钱”的情况。而且这些结余不是躺在账上贬值,2.6万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在市场化投资,自2016年底启动以来连续8年正收益,年均收益率能到5.15%,这比单纯存银行划算多了,等于给基金池不断“添水”。
第三个底气是政策有明确导向,跟经济民生挂钩。《社会保险法》早就定了,养老金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相适应。2025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也在稳步提升,这为养老金调整提供了基础。而且人社部在二季度发布会上明确说了“做好养老金调整工作,及时足额发放社保待遇”[__LINK_ICON],这种表态不是空话,是对退休人员的明确回应。从历史来看,养老金已经连续二十一年上调,这种民生保障的延续性,也是大家可以期待的重要依据。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底气这么足,为啥还有人觉得悲观?”其实这种担忧不是没由来的,主要是“宏观数据”和“个人感受”之间有温差,集中在三个点上。
首先是对涨幅的担忧。虽然知道可能会涨,但大家明显感觉到近几年涨幅在放缓,从之前的5%逐步降到2024年的3%,2025年更是调到了2%。退休人员最关心的是“涨的钱够不够贴补生活”,要是涨幅越来越小,遇上看病、买菜这些开支上涨,实际购买力可能没提升甚至下降,这种“涨了也不够花”的顾虑,让不少人高兴不起来。
其次是老龄化带来的长远焦虑。大家都能感受到身边退休的人越来越多,而年轻人数量增长放缓,“抚养比”在变化。虽然人社部说基金结余充足,但普通民众还是会担心“现在靠年轻人缴费,以后年轻人少了,养老金还能稳吗”。加上延迟退休政策正在实施,难免让人联想是不是基金压力大了,这种对长远保障的不确定感,很容易转化为悲观情绪。
最后是经济体感和信息影响。现在不少人觉得“赚钱变难了”,经济增速放缓的感受很直接,自然会觉得养老金调整的“底气”可能没那么足。而且在网上,关于养老金压力的讨论更容易引发关注,一些片面的悲观说法反复传播,形成“信息茧房”,让不少人不自觉就放大了担忧。
其实把这两方面捋清楚就会发现,大家的悲观不是“担心养老金断发”,而是“担心涨得少、跟不上生活成本”。而人社部释放的信号,核心是“保障制度稳定运行”,这和大家的担忧并不矛盾,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
对退休朋友来说,不用太纠结“会不会涨”,更该关注“怎么让养老金花得值”。一方面可以盯紧2026年一季度的官方通知,养老金调整通常会在那时公布,调整方案会兼顾不同群体,比如高龄、高缴费年限的人可能涨得更多;另一方面可以用好配套政策,比如个人养老金能享受税收优惠,医保门诊共济能减轻看病负担,这些都能间接帮养老金“保值”。
总的来说,2026年养老金继续上涨的基础是扎实的,国家有能力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至于涨幅多少,会结合2025年的经济增速、物价水平等综合定夺。与其陷入悲观,不如多了解政策、规划好开支。毕竟养老金调整是民生大事,国家一定会在基金承受能力和退休人员需求之间找平衡,让“老有所养”既稳又实。
来源:花花世界一点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