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会想到,曾经黄埔同期的两位将领,后来站在了战场的两端,还能彼此牵挂到老?一份同窗情谊,有时候,比金银还结实些。这里说的是陈赓与王耀武,一个终身不改立场,一个几经波折,命途也算是难以预料。全程没有诗意,只有刀光与人心!
谁会想到,曾经黄埔同期的两位将领,后来站在了战场的两端,还能彼此牵挂到老?一份同窗情谊,有时候,比金银还结实些。这里说的是陈赓与王耀武,一个终身不改立场,一个几经波折,命途也算是难以预料。全程没有诗意,只有刀光与人心!
黄埔入校那一年,陈赓还只是个湖南青年。家里有战场的旧味道,小时候听得多了,也就对军旅生活有点向往。有人喜欢安稳读书,有人不信邪。陈赓便是那种家里人忙着生存,他却想着去改变点儿什么。于是他跟着湘军跑了几年,眼见旧军阀里头那些腌臜事,也就萌生了离开的念头。那么早就明白,这条路不会轻松。
到了长沙,陈赓也尝过了打工人的滋味。白天做活,晚上补习文化,一腔热血的青年,没打算把光阴都浪费在琐事上。他加入过群众组织,见识了什么是青年自救,心里的火苗更旺了。去毛泽东办的大学,灯下坐,同行的人里有共产党员。这会又学到了更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不再是书里的东西了。慢慢地,他也成为了党的一员。那么早就笃定这一条路。
黄埔军校,他顺利进了首批。校内,战事不断,陈赓出头次数不少。有一次还替蒋介石挡了灾,救命之恩,换来了老蒋的青睐。这亲近没持续太久。蒋介石后来要清党分裂,要求党内的党员退出。陈赓不愿妥协,当着众人的面亮明身份,从国民党里抽身。从此,昔日的同窗王耀武,走上了另一条路。也不是谁对谁错,这种分岔口,外人谁能看得明白?
抗战那段历史,陈赓带着三八六旅,和日寇硬碰。仗打得凶,有时候日本军车上干脆写着“专打386旅”。想把这支队伍铲平,结果每次都被打垮了。队伍也越打越有名。日军后来如果狭路相逢,还不如碰见阎王。可当时的陈赓,也没太把这当一回事。只觉得能为国家出力,便是正道。将来战场上会对峙的竟是同窗呢?
三八六旅的威名,国民党军里头怕得很。解放战争里,陈赓再添战功。有些城市的解放,名字都和他挂钩。部分国军一听是陈赓带队,慌得不敢领兵出阵。不是谁胆小,只是对手狠起来,有了心理压力。上头的命令不能不听,碰到陈赓,只能硬着头皮上。这种战场相逢,算是黄埔系的一种宿命。
王耀武,另一面。他是黄埔三期。从学生时代起,仗打得也不差。东征就已经参战,升得快。抗日时期,他带队作战,灵活突袭,日军有时夜里还得防着。兰封会战、长沙会战,也都打出了点名堂。七十四军被称作抗日铁军,有时连日军也流传“宁碰阎王,莫碰老王”。老王带兵,胆子大,夜里敢拼命。上高会战,毒气弹落下来,队伍中了不少毒,可还不愿退。最后全歼敌军。这样的将领,谁敢不服?
可等到内战,王耀武态度变了。他觉得,和外敌打仗死了都值,可要是兄弟间厮杀,胜负也只是苦了自己人。没了血性,手下人也变得温吞。这种想法,跟带兵冲锋时完全不同了。内战是不是非要残酷到底?王耀武算是第一个想明白的。
解放战争收尾,很多黄埔系成了“战犯”。功德林成了他们新居。比如杜聿明、宋希濂,当然还有王耀武。这时候陈赓却没忘老同学,改造期间时不时带点日用品探望。钱是自己掏,也不在乎别人看法。“老同学,总不能丢了!”这种情义,不是谁都能做到。以前陈赓被抓,没人敢去看他。现在身份倒过来了,陈赓却还是主动关怀。
功德林里头,王耀武改造很积极。毕业于黄埔三期,本事不弱。解放军打济南,王耀武奉命死守。城破时,他没有按老蒋命令杀害在押的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反倒把人全都放了,还给路费。出城跑路,用的手纸太高级,被举报捉住,竟成了投降的理由。这事儿放在其他将领身上也未必有。
战俘生活里,王耀武没闲着。不断劝说过往同僚,把国民党军队里头认识的朋友都劝了一遍。“形势已决,不如早弃暗投明。”广播里头还直接喊话让蒋介石投降。这话搞得蒋介石气急,“得意门生变了心。”但有人老王这么做,也是看清了风向了。到底是不是忠于谁,外人看法未必一样。
王耀武最终因表现好,被特赦出狱。国家给安排了工作,身份算是逐步恢复。和陈赓见面时,吃饭回忆旧事。有时候抛开阵营,谁都是老同学。这些人年轻时一起北伐,现在各为其主,没有谁能料到会聚在饭桌前。有人担心陈赓和他们接触不妥,可能会惹麻烦。可陈赓心里坦荡,吃饭的钱都是自己掏的。饭桌上,往事聊得多,家国故事也多。
老了都在新中国底下生活,这些人还是彼此珍惜。“当年选错路,没被嫌弃”,王耀武心里感慨。陈赓过世,王耀武掩面而泣。不是别的,多少还是感到同志之情重了一层。旁人看了也觉得动容。
陈赓生病那阵子,还不忘照顾特赦同窗。心肌梗塞多次发作,照理说应该好生静养。可他还是抽空去看望王耀武等人。这种做法,未免太实在,也可能太倔强。不论是敌是友,陈赓没把他们当败者。反倒把这批旧同志照看得很好。有些人觉得这么坦诚,是不是真的适合政治场吗?要是再来一次选择,还会有那么多同窗相聚?
回头想,他们的人生交叉过多少次,互为对手,又互为牵挂。战争里做敌人,生活里是朋友。历史里的这些段落,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失意,有人感慨,终究没有谁能全知全能。 这种同窗情谊,没法用胜负来衡量,到了大家都活在时间里。
或许陈赓和王耀武的故事,还有些没讲全,细节都在人的心里。情感的东西,历史难记,只有活过的人才知道其中滋味。
他们的选择,有偏有误,有坚持也有犹豫。可哪些才是对只有自己知道。故事讲到这儿够了,有时候,是不是还可以往下续?
来源:老八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