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保健品的推广中,一些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提升产品的“可信度”,常常喜欢用“专利”来为产品背书。下面我们就以某品牌的番茄红素保健品为例,来分析它在宣传中所使用的专利,看看其中隐藏的猫腻与虚假成分。
在保健品的推广中,一些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提升产品的“可信度”,常常喜欢用“专利”来为产品背书。下面我们就以某品牌的番茄红素保健品为例,来分析它在宣传中所使用的专利,看看其中隐藏的猫腻与虚假成分。
上图中展示的两个番茄红素保健品,其实都出自同一家公司,只是品牌不同。
关于这两个产品在配方和含量上的区别,我已在文章《被“科技升级”包装的营销陷阱:番茄红素保健品的含量游戏》中详细分析过,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它们在宣传中引用的专利问题。
宣传中,这家公司声称其产品拥有“国内、国际双专利加持,吸收率更高”。在宣传资料上标注的国际PCT专利号为11201502868S,国内发明专利号为L201210397726.4。实际上,正确的专利号应是 WO2014/059649 A1 和 CN102860996 A。两项专利的内容一模一样,所谓的PCT国际专利只要企业愿意花钱,在国内专利基础上,扩大专利应用国家就可以。
这两项专利的内容,并不是关于“如何提高人体吸收率”,而是讲述了一种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容易挥发、易分解的番茄红素包裹在特定材料中,形成微囊颗粒,从而减少光照分解、延长保存时间。专利中所使用的包裹材料包括:明胶、破壁灵芝孢子粉、蔗糖和脱脂奶粉,并通过喷雾干燥法制成。
然而,我们再来看这两个番茄红素保健品在申报保健食品批文时所使用的成分和工艺:
配料中列出的包埋材料是海藻酸钠、阿拉伯胶、淀粉和水,制作工艺也完全不同——“中科创新牌番茄红素”采用直接干燥(具体方式未说明),而“中科牌番茄红素”则标注为真空干燥。
对比之后就能发现,无论是配方材料还是制备工艺,都与专利中描述的完全不一致。既然产品并未采用专利所述的技术,又怎么能堂而皇之地用专利来为产品背书呢?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打着“科技”“专利”的幌子来忽悠消费者。
这又引出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在我之前的多篇科普文章中【科普】解密番茄红素系列(一):原料和工艺;【科普】解密番茄红素系列(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和国际专利
我已经详细分析过——中科番茄红素的原料其实是采购自以色列Lycored公司,而并非宣传中所说的“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自主生产”。
那么,以色列Lycored公司生产的番茄红素微囊粉末到底是怎么制作的呢?我查阅了Lycored在中国申请的相关专利,发现其中从未出现过明胶、破壁灵芝孢子粉、蔗糖、脱脂奶粉这些材料。
也就是说,中科在自己专利中所列的那些包埋材料,与Lycored的真实工艺也完全不一致。
更离谱的是,中科在其两项专利的具体实施例中,竟然写明使用了98%纯度的番茄红素原料,而且一次还用了8.5克。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98%纯度的番茄红素一般只用于实验检测的对照品,通常以毫克(mg)为计量单位出售,价格极其昂贵。而且能否稳定获得98%纯度的番茄红素本身就值得怀疑。
事实上,根据我国国家标准中关于保健食品番茄红素含量检测的规定,所使用的标准品纯度只需不低于90%即可。而中国检测最高权威机构——中检院提供的番茄红素标准品,其纯度也仅为93.9%。说明书中还特别强调:需避光保存,零下20℃冷藏,在室温下极不稳定。这样的高纯度番茄红素,根本不可能当作原料使用。
而从Lycored公司公开的专利数据来看,其番茄红素晶体含量最高也仅能达到约70%,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了。由此可见,中科专利中声称使用“98%纯度番茄红素原料”的说法,显然缺乏科学依据。可以说,这些“专利”更多是纸上谈兵,看起来专业,其实漏洞百出。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项所谓的“番茄红素微囊包埋与检测关键技术”,竟然还入选了“中国好技术”名单。这样的结果,只能让业内人士哭笑不得。
综上所述,这些番茄红素保健品打着“拥有专利”的旗号进行宣传,实际上是利用与产品并无直接关联的专利来误导消费者,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行为。
因此,当我们再看到某些保健品以“专利技术”“独家发明”“国际认证”等字眼进行宣传时,一定要保持警惕。真正的专利应该与产品的原料、工艺、配方直接相关;而那些自相矛盾、无法验证的“专利故事”,往往只是营销的噱头——看似高科技,实则忽悠而已。
另外,消费者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类的番茄红素保健品,可以参考下面的相关阅读了解。
相关阅读:
【科普】番茄红素是不是智商税?(播客版)
来源:科普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