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1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第二天,由京东健康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协办和承办的第二届精神领域学科融合与创新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武汉举行。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既是全球倡议,也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10月11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第二天,由京东健康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协办和承办的第二届精神领域学科融合与创新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武汉举行。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正好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王钢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面对群众日益增长、多元迫切的需求,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强化协同联动,“在千行百业中引入心理健康影响评价机制,推动家庭成为心理健康第一道防线,倡导每个人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
促进心理健康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行动,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医学分会会长王高华在大会演讲中回顾,过去平均每隔20年,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就有一个重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精神疾病治疗以专科医院为主,“来住院的都是五花大绑”;2000年左右,政策要求三甲医院开办精神科,提供临床心理服务,开启了“专科+综合”的年代;如今,则是要构建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形成“专科+综合+社会心理服务”的格局。
心理健康服务覆盖全社会、全人口、全周期,已是大势所趋。与会专家认为,鉴于当前心理健康服务面临资源不均衡、服务碎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应当积极借助先进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中国这么大的人群,要增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达到公平性、公益性,实现‘人人享有’的目标,数字化、信息化和AI赋能是不可缺少的。”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病学科主任王小平说。
与此同时,加强线上线下、院内院外资源整合协同,构建覆盖预防、筛查到干预、康复全周期的服务闭环,提升服务可及性和包容性,也是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社会组织正在合作探索的方向。
痛点:需求巨大,服务不足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目前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但患者整体诊断率仍然较低。国民对于抑郁症还知之甚少,患者依然面临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等问题。2021年发表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的研究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仅9.5%有过治疗,得到充分治疗的比例仅为0.5%。
从面临成长和学业困扰的青少年,家庭、事业压力下的中年,以及退休后逐渐被社会边缘化并且疾病缠身的老年,可以说各个人群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心理咨询、诊疗服务的不足,这从上述数据可见一斑。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字,截至2022年,我国精神科医师总人数约7万人,每10万人精神科医师人数约为5人,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另据媒体报道,自2002年全国统一的职业鉴定考试正式开启至2017年9月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师认证,15年内约有110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但其中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主任王丽娜指出,总体上,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更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欠缺;而从当前精神疾病的全病程管理的角度看,患者管理还比较碎片化,“我们很难从患者的预防到门诊、住院、随访、康复,形成一个连续的管理闭环。”
对于全社会都高度重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目前相关干预体系也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家、校、社、医各个环节的工作相对碎片化,甚至有一定封闭性,我们的信息并不透明,很难沟通,有很多精神心理的恶性事件都是后知后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助理、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玲表示,“特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发挥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精神心理健康引领、指导、干预作用,去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在王高华教授看来,尽管精神卫生资源绝对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为了适应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资源仍需继续扩充,并且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和AI赋能不可或缺
近年来,数字化和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探索一直没有间断,业界希望借此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甚至重塑模式,增强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而相对于其他依赖检验检查的疾病领域,心理健康服务似乎天然适宜借助数字化和AI技术在线上开展。
王小平教授近期到美国考察,他发现部分美国精神科医生50%通过线上接诊,甚至个别医生在过去5年,100%通过线上接诊。并且,通过数字化和AI工具,他们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少。
事实上,国内一些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也在进行“数智化”转型。王丽娜教授介绍,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就开展了“五位一体”的数智化体系建设,覆盖精神心理疾病预防、治疗、随访、康复的全过程。分别包括:“心灵北斗”科普宣教平台,主要起到预防作用;京东健康线上诊疗服务,对患者进行线上诊疗和远程随访;还有“智慧医院”患者院内服务系统、临床辅助决策与质控系统和基于北斗的SAFE患者智能管理系统,对线下诊疗患者从门诊到住院进行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全程管理。
王小平教授强调,推动数字化和AI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提是建立标准、制定指南,这需要做大量基础工作,最好是有一个平台能够链接所有医疗机构,打通技术标准,实现数据共享。
本次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宣布启动《精神健康数字疗法临床应用指南》的编制工作。京东健康专科医疗业务负责人介绍,指南从数字疗法标准界定和适用范围、临床应用流程规范、算法治理、质控体系、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建构,以期为行业标准化发展提供指引。
该负责人表示,精神心理健康问题通常需要患者、医生、家人、朋友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数字化技术打造的并非单一的产品,而是更多聚焦软件连接硬件、实物连接服务,形成完整的远程医疗通路,京东健康也将积极发挥自身在数字技术、平台运营、医疗服务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支持该指南的落地与实践。据她透露,京东健康此前已经在精神心理领域开展了诸多数字应用的尝试,包括多模态到动态监测、CBT对话机器人、AI心理陪伴数字人以及与业内专家协作的AI心理危机分层干预等等。
“我们坚守三个核心:坚实的技术基座,临床疗效导向,数据安全和危机干预兜底的机制。”该负责人特别解释,京东健康的技术基座包括大数据和大模型,其自研医疗大模型京医千询,提供了个性化定制各种专病AI管理方案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京医千询”相比常见的知识型AI,不仅融合了通用知识、医疗专有数据,还“消化”了京东健康平台上亿级高质量医患对话和医药供应链的大量原生数据,从而让大模型变得更聪明,在业内做到领先。
院内院外、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协同
随着技术、理念不断发展,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干预方式和参与方都呈现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趋势。
因为很多精神心理症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比如最常见的失眠问题。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乔冬冬介绍,精神科临床经常遇到主诉失眠的患者,但失眠可能和很多精神疾病关系密切,而长期失眠又会导致或进一步加剧焦虑、抑郁。
对老年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同样如此,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院长宁玉萍指出,老年共病、多重用药非常常见,“很多老年人吃药都是一把一把吃”,治疗理念也应该转变。“患者来看抑郁焦虑不能只关注抑郁焦虑,而是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对患者进行躯体和精神心理的全面评估,考虑药物相互干扰等因素,从症状控制到功能维持,真正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马筠对此也深有体会。她回忆,其所在科室发展初期,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段非常单一。后来随着青少年精神疾病与家庭、心理、社会的关联被揭示,治疗模式便开始转向多元整合,除药物之外,物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方式都逐步引入,除了精神科医生,诊疗团队还包括护士、治疗师、康复师、心理咨询/治疗师等多种角色。
除了多学科联合,整个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从单一的医疗机构,向多方协同的方向发展。而在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群团组织、公益机构等单位之外,还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医疗机构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团队,但是怎么扩展我们的服务边界,让更多老百姓受益,还是要通过规范整合,把社会上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钟宝亮院长介绍,该中心的开设的心理咨询热线,已经吸纳了100多名志愿者。今年上半年,咨询热线接听15000人次,开展了700多个危机干预,“志愿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线上线下服务场景的整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多位专家都提到,所在医疗机构正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在线服务。比如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今年9月底刚刚与京东健康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公立医院+互联网心理服务的新模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孙璇兼任该院互联网医院的负责人,在她看来,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在互联网平台接诊,不仅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更加便利地接触患者,以及借助比如京东健康的AI预问诊和多模态感知来提升问诊效率,尤其是,互联网医院还充当着链接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的重要枢纽。“我们正在探索如何打破医院的物理围墙,创造一个协同开放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平台上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主要就起到链接器的作用。”京东健康精神心理中心负责人结合京东健康的实践,详细解释了“链接”的内涵:一是链接优质治疗资源,比如高水平的治疗师和咨询师、开展多元治疗的社会机构等;二是链接疗愈性的环境,比如家庭、学校、医疗机构;三是链接可及的工具,比如AI大模型、智能体、医生数字分身等等。
该负责人强调,作为链接器,还必须突破“我们是线上平台”的身份认知,对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有一些疾病治疗必须要到线下,比如行为治疗、行为训练,我们就要把患者和需要帮助的人引到线下去;有一些心理治疗可以线下和线上结合,比如线下先建立关系,线下不方便时再转到线上,从而提高治疗的连贯性。”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业务负责人表示,京东健康一直致力于以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以资源整合助力精神专科共建,以高效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便利、普惠的健康服务,除了链接,还发挥着资源调剂、服务提质增效、科普传播、医患互动和患者互助等多方面作用。比如通过资源调剂,平台不仅可以实现7*24小时在线服务,“时时处处人人可及”,还可以对用户进行分层,“无论是情绪支持还是心理健康需求,或是精神诊疗需求,都可以进行调剂,提升资源对接效率。”
通过院内院外、线上线下、软件硬件等多方面资源的链接整合,一个全社会参与、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预防、筛查到干预、康复的服务闭环便成为可能。
来源:健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