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钱包先吓醒——去年才4万5一公斤,今年王子山直接飙到6万,翻了近三成,结果官方一锤定音:能采的只剩187棵。
“上万棵曼松古树”?
我钱包先吓醒——去年才4万5一公斤,今年王子山直接飙到6万,翻了近三成,结果官方一锤定音:能采的只剩187棵。
数字一出,茶城老板集体静音,直播间还在喊“家人们冲”的,只剩回音。
我上周蹲了三场直播,左边链接写“核心产区”,右边小哥拿铲子敲树干,说敲声脆就是古树。
我让他把镜头对准树根,他秒卡成PPT。
第二天我跑去昆明茶博会,扫码区排成长龙,大爷不会用小程序,急得把茶饼举过头顶,像举一张医院挂号单。
工作人员嘟囔:今年发出去的溯源码只有82公斤鲜叶的量,摊成干茶不到20公斤,可现场摆着“限量1000份”,魔幻现实就在灯光下裸奔。
有人把希望押给“曼松1号”新苗,省农科院说生长周期能砍三成。
我追问做茶二十年的阿姐,她翻个白眼:茶树认山场,土壤里的菌群跟人脸指纹一样,试管苗搬上山,没十年转化还是外乡口音。
她掀开壶盖,让我闻杯底,真正的王子山古树是兰花香混冷泉水味,咽下喉咙有薄荷凉,冒牌货只能做出轻发酵白汤,甜得发虚,像兑了糖精的矿泉水。
最离谱的是“二代曼松”新概念,包装印着小王子剪影,文案写“父辈同款口感”。
我拆了一饼,叶底全是锯齿宽的大叶种,800块一公斤,成本价而已。
朋友吐槽:这哪是二代,分明是隔壁家孩子硬塞进皇家户口本。
现在条例把山围了,电子摄像头对着树,谁想移栽,先交罚款再坐牢。
可需求摆在那儿,187棵古树,就算年年82公斤鲜叶,也填不满中国茶桌的一个角。
价格继续涨,造假继续卷,吃亏的永远是想喝一口真味的普通人。
我喝完最后一泡,把叶底倒进垃圾桶,忽然明白:曼松早就不是茶,是挂在朋友圈的勋章。
真要想解馋,不如认栽买移植十年以上的大叶种,八百块能喝出回甘,至少钱包不会流血。
山还是那座山,树还是那几棵树,故事越少,嘴越诚实。
来源:冠领拆迁纠纷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