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的李阿姨前阵子差点被骗走5万——手机屏幕里的“女儿”眼眶通红,说在外地撞了人急需赔偿,连说话的语气、习惯性摸耳垂的动作都和真女儿一模一样。就在她要转账时,突然想起女儿上周刚说过这阵子在学校封闭集训,赶紧拨通女儿常用电话,才发现视频里的“女儿”竟是AI合成的
浙江的李阿姨前阵子差点被骗走5万——手机屏幕里的“女儿”眼眶通红,说在外地撞了人急需赔偿,连说话的语气、习惯性摸耳垂的动作都和真女儿一模一样。就在她要转账时,突然想起女儿上周刚说过这阵子在学校封闭集训,赶紧拨通女儿常用电话,才发现视频里的“女儿”竟是AI合成的。
现在的AI诈骗早就不是“一听就假”的水平了。2024年全国AI换脸诈骗案件同比激增217%,骗子只用30秒语音、一张照片,就能复刻出亲友的声音和脸,连银行经理、公司领导的形象都能伪造。今天把最常见的5个AI陷阱拆透,每个都附“一秒识破”的招,不管是自己防骗,还是教家里老人,都能用得上。
陷阱一:“亲人急求助”——声音脸都对,其实是AI克隆
这是最常见的AI诈骗,专门盯着中老年人群体下手,成功率极高。70岁的刘奶奶就栽过跟头:接到“孙子”的电话,哭声里带着慌乱,说自己推倒人进了派出所,要2万私了,还特意叮嘱“别告诉妈妈”。刘奶奶一听是孙子的声音,赶紧凑钱,后来才知道这声音是AI伪造的。
骗子的套路就三步:
1. 偷声音:打骚扰电话诱导孩子说话,或者从社交平台扒取语音,30秒素材就够克隆声线;
2. 造场景:用AI生成带情绪的语音,编出“撞人赔钱”“突发重病”“被抓要保释”等紧急剧情;
3. 催转账:要么让“中间人”上门拿钱,要么发二维码催转账,不给你核实时间。
破解招:记住“两不两要”
- 不慌:再急的事,先等10分钟,骗子就怕你冷静;
- 不问:别问“是不是你”,直接抛私密问题,比如“去年生日咱们在哪吃的饭”,AI答不上来;
- 要视频:要求开实时视频,让对方做“用手捂脸再移开”的动作,AI合成的画面会卡顿扭曲;
- 要回拨:挂断后打亲人常用电话,别回拨陌生来电。
陷阱二:“领导发指令”——商务范儿十足,实则骗转账
这招专坑职场人,尤其是公司财务、行政岗位。香港有家公司就被骗过:财务接到“英国总部CFO”的电话,声音、口音都和真领导一模一样,说有笔紧急款要付,财务没多想就转了钱,事后才发现是AI语音克隆的骗局[__LINK_ICON]。
现在骗子更嚣张,不光用语音,还会发AI合成的视频——屏幕里“领导”穿着正装,坐在办公室里说“刚开会不方便,你先转款,手续后续补”,看着特别真实。
破解招:守好“职场铁规矩”
- 凡提转账,必走公聊:领导再急也不会只打电话/私发消息催转账,一定要在工作群里确认,或当面问一句;
- 核对细节:问“上周会议定的付款账户是哪个”,骗子只敢催款,说不出具体工作细节;
- 查来电:领导的电话都存了通讯录,陌生号码发来的“指令”一律不信。
陷阱三:“AI理财大师”——直播间授课,专坑养老钱
更隐蔽的是“卖课程”:打着“教老年人用AI做理财”的幌子,把免费的行情软件操作,包装成“AI量化投资课程”,收几千块学费,其实全是没用的内容。
破解招:抓住“三个破绽”
- 看形象:AI生成的“专家”可能有手指数量异常、衣服褶皱不自然的问题,直播时口型和声音会对不上;
- 查资质:问对方要“金融从业资格证编号”,去证监会官网能查到,假的一查就露馅;
- 记铁律:凡是说“稳赚不赔”“短期高收益”的,不管带不带“AI”俩字,全是骗局。
陷阱四:“养生专家荐药”——数字人讲课,卖的是假药
很多老人刷短视频时,会刷到“白发老中医”“退休营养师”讲养生,看着慈眉善目,其实这些“专家”都是AI数字人,24小时不间断直播,专门卖没资质的保健品。
骗子的小心思特别细:用AI分析老人的浏览记录,知道谁有腰疼、高血压的问题,就让数字人精准说“我这药治好了多少腰腿疼的老人”,还伪造用户评论“吃三天就见效”,老人很容易信。
破解招:教老人做好“两步核查”
1. 查身份:让老人问“你的医院坐诊地址在哪”,AI数字人只会打太极,说不出具体地址;
2. 查药品:不管推荐什么药,先看有没有“国药准字”编号,去国家药监局官网查,没有的就是假药。
陷阱五:“AI萌娃要红包”——嘴甜会撒娇,实则钓大钱
这是最近冒出来的新骗局,专门抓老年人疼孩子的心理。短视频里突然弹出“两岁萌娃”的视频,对着镜头喊“奶奶,我想要个小红包买糖吃”,声音软糯,表情可爱。其实这是AI生成的,根本不是真孩子。
一旦老人给红包、点赞,算法就会推更多类似内容,慢慢升级到“萌娃住院要手术费”“要报兴趣班交学费”,一步步骗走更多钱。
破解招:给老人立“两个规矩”
- 陌生“萌娃”要红包一律不给,真孙子孙女要钱,会打电话说,不会只发短视频;
- 把子女的微信置顶,遇到不确定的情况,先发给子女看看,别私自转账。
防AI诈骗,全家都能用的“安全防线”
光知道陷阱还不够,得做好这3件事,把防骗网织密:
1. 给老人手机做“安全设置”
作为子女,一定要帮老人弄好这几步:
- 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陌生诈骗电话会自动提醒;
- 开短视频平台的“银发模式”,能自动过滤可疑的养生、理财内容;
- 绑“家庭守护”功能,微信亲属卡设消费限额,支付宝开老年守护模式,大额支出会给你发提醒。
2. 自己做好“信息保护”
骗子的素材都从这来,一定要藏好:
- 社交平台少发带语音的视频,朋友圈别乱晒孩子的日常语音、照片;
- 陌生电话别多说,尤其别让孩子接骚扰电话,防止声音被偷录;
- 不用的手机号及时注销,避免被骗子用来注册虚假账号。
3. 牢记“终极防骗口诀”
不管什么骗局,都逃不过这16个字:
不听:陌生来电、未知视频里的求助和指令;
不信:“稳赚不赔”“秒速到账”“紧急用钱”的说法;
不转:没当面核实、没走公账的钱,一分不转。
现在AI技术越来越逼真,但骗子的套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利用“紧急”“信任”“贪心”这三个心理。就像李阿姨说的,要是当时没多拨那通电话,5万块就没了。其实防骗不难,关键是把“多核实一步”的习惯刻在心里,再教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你身边有人遇到过AI诈骗吗?或者还有其他防骗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互相提个醒,让骗子无机可乘!
⚠️文章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案例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整理,防骗技巧仅供参考,遇可疑情况请立即拨打110或12315,内容不构成法律维权建议。
来源:菡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