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刷财经群,做半导体贸易的老杨一句话炸了锅:“手里的DDR5内存昨天又涨15%,客户带着现金来抢货,这行情是我入行10年未见的!” 再看盘面更吓人,美光股价一个月涨60%,A股存储芯片指数近俩月飙了40%,有个股已经悄悄翻倍。
凌晨刷财经群,做半导体贸易的老杨一句话炸了锅:“手里的DDR5内存昨天又涨15%,客户带着现金来抢货,这行情是我入行10年未见的!” 再看盘面更吓人,美光股价一个月涨60%,A股存储芯片指数近俩月飙了40%,有个股已经悄悄翻倍。
更关键的是,威刚董事长直接放话:2025年四季度才是存储严重缺货的开始。群里有人说“这是下一个新能源”,也有人怕“追高被套”。其实这次不是普通的库存反弹,而是AI催出来的超级周期,抓对方向真可能遇到5倍牛股。今天就把这事儿说透:周期为啥这么猛,哪3大板块最受益,普通人怎么布局不踩坑。
先给结论:这轮存储芯片周期是“AI刚需+产能错配”砸出来的,跟以前靠消费电子的周期完全不同,至少能持续到2026年,产业链里的设备、材料、模组厂最有机会出大牛股。
一、先搞懂:这轮“超级周期”,跟以前不一样!
很多人觉得存储芯片就是“涨涨跌跌”的老套路,但这次真不一样,是技术革命催出来的结构性机会,有3个核心逻辑支撑。
1. 需求端:AI是“吞存巨兽”,吃垮了全球库存
以前存储需求靠手机、电脑,现在全看AI的脸色。AI服务器对DRAM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是3倍,单台就得配2TB内存。OpenAI搞“星际之门”项目,每月要90万片DRAM晶圆,占全球产量近40%,这还只是一家公司的需求。
更狠的是HBM(高带宽内存),这玩意儿是AI的“专用口粮”,没它大模型根本跑不起来。现在HBM价格一年涨了500%,单颗突破5000美元,美光2025年的产能都卖光了,正抢着签2026年的订单。就像突然来了千万张嘴吃饭,粮食肯定不够。
2. 供给端:巨头“故意”减产,传统存储先缺货
全球就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存储原厂,他们现在一门心思搞高利润的HBM和企业级存储,直接砍了传统DRAM的产能。三星干脆停了DDR4生产,SK海力士把产能压到20%。
这就出了大问题:虽然高端产能在加,但PC、工业设备还需要大量DDR4这类传统存储,供给一下断了档。DDR5 16Gb现货价格从年初4.7美元涨到6.927美元,涨了40%还多,四季度预计还要再涨10%-15%。不是造不出来,是巨头不想造,故意让市场缺货涨价。
3. 周期长度:不是“昙花一现”,至少持续2年
以前的存储周期靠库存周转,3-5年一轮,涨得快跌得也快。但这次是AI驱动的,大模型训练、AI手机、AIPC这些需求会持续爆发,不是短期库存修复。摩根士丹利说,涨价会持续到2026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2027年要逼近3000亿美元。就像新能源车的爆发带火锂电池,AI爆发能把存储芯片的景气度拉到新高度。
二、3大板块迎“戴维斯双击”,有人已赚翻倍
超级周期里,最赚钱的不是涨价本身,而是“涨价+业绩兑现+国产替代”的三重红利。这3个板块最有机会出5倍牛股,已经有公司先启动了。
1. 上游设备与材料:“卖铲子的最稳”,订单排到2027年
不管存储芯片怎么涨价,造芯片得用设备和材料,这是最确定的机会。就像淘金热里,卖铲子的永远赚钱。
- 设备商: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是造存储芯片的核心,国内龙头已经进入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供应链。某设备公司三季度订单同比涨了200%,交货期排到2027年,因为国产存储厂必须扩产抢市场。
- 材料商:光刻胶、抛光垫这些关键材料,以前靠进口,现在政策逼着国产化。某抛光垫公司最近接到长鑫存储的大订单,毛利率从30%涨到50%,股价3个月翻了1.5倍。
这类公司的好处是“需求刚性”,不管终端价格怎么波动,扩产就得买设备材料,业绩确定性最高,最容易出慢牛。
2. 中游模组与主控:“涨价最敏感”,业绩说爆就爆
模组厂是“买存储芯片加工成内存条、固态硬盘”的环节,对价格最敏感,芯片一涨价,他们的产品能立马跟涨,利润弹性特别大。
比如DDR4内存半年涨了200%,模组厂的进货成本涨100%,但卖价能涨180%,中间的差价全变成利润。A股有两家模组公司,三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涨了3倍多,股价跟着连板。
主控芯片也很关键,所有存储设备都得用它控制读写。某主控龙头刚推出支持HBM的新品,被几家服务器厂商抢着下单,预计明年业绩能翻5倍,机构都在抢筹。
3. 国产替代核心厂:“政策+市场”双兜底,估值能翻倍
以前国产存储芯片市占率不到5%,现在全球缺货,国内厂商终于有了机会。长江存储的NAND、长鑫存储的DRAM,正加速进入华为、小米的供应链,政策还给补贴,这是“市场给订单,政策给红包”。
虽然在HBM上跟三星、SK海力士有差距,但传统DRAM和NAND能快速放量。某国产存储厂最近要上市,募集的钱全用来扩产,一旦产能释放,估值能从现在的100倍降到50倍,业绩和估值双击,股价空间就打开了。
就像2019年的半导体国产替代,从设备到制造全链条涨了好几倍,这次存储芯片的国产替代力度更大,机会自然更多。
三、普通人怎么搭车?3种玩法,门槛不高
别觉得这是机构的游戏,普通人不管是炒股、搞副业还是找工作,都能沾光。
1. 炒股:别瞎追,盯紧“2个信号”
- 选对方向:优先选上游设备材料(确定性强)和中游模组(弹性大),避开纯概念炒作、没订单的公司。比如某设备股,虽然涨了不少,但订单排到2027年,还能拿着;某纯概念股,没业绩支撑,涨得快跌得更快。
- 盯紧信号:一是DRAM现货价格,每周都有数据,只要还在涨,板块就有机会;二是国内存储厂的扩产公告,一宣布扩产,设备材料股准涨。
我楼下的老王,今年6月买了某模组股,当时才15块,现在涨到32块,他说就盯着存储价格指数,只要指数不跌就不卖。
2. 搞副业:瞄准“存储周边”,零成本起步
- 二手存储回收:现在旧的DDR4内存条价格翻倍,回收旧电脑、旧服务器的存储配件,转手卖给维修店,一单能赚几十块,有人靠这个月入几千。
- 存储产品代购:提前跟贸易商订一批固态硬盘,等涨价后卖给装机店,赚差价。老杨说他有个客户,三个月赚了5万,就是靠囤货代购。
- 技术服务:帮中小企业升级AI服务器的存储系统,懂点电脑知识就行,一次收费几千块,适合IT从业者兼职。
3. 找工作:这3类岗位“薪资暴涨”
存储芯片厂扩产缺人,这3类岗位薪资比去年高了30%:
- 设备工程师:维护存储芯片生产设备,大专学历就能干,一线城市月薪1.5万起,还包吃住。
- 存储测试员:检测内存条、固态硬盘的性能,培训一周就能上岗,月薪8千-1万。
- 供应链专员:对接存储芯片采购,懂点贸易流程就行,大厂给的年薪都在15万以上。
我同学以前在手机厂上班,今年跳槽到某存储模组厂做测试,工资从6千涨到1.2万,他说厂里天天加班赶订单,根本不愁活。
四、2个坑别踩!再火也别瞎闯
这波行情虽然猛,但踩错坑能亏得底朝天,这两个雷一定要避开。
1. 别追“HBM概念”,大多是“蹭热点”
HBM是本轮周期的“皇冠”,但国内90%的HBM概念股都是蹭热点,根本没实际产品。三星、SK海力士垄断了90%的HBM市场,国内公司还在研发阶段,短期内出不了业绩。某HBM概念股涨了3倍,但半年报里HBM收入为零,一旦热度退了,跌起来比谁都快。
2. 别信“短期翻倍”,警惕“高位接盘”
有些股票已经涨了2-3倍,比如某模组股从10块涨到30块,市盈率飙到150倍,就算业绩增长,也撑不起这么高的估值。这时候再追,很可能接在山顶。不如等回调到20日线附近再买,风险小很多。
就像2020年的半导体行情,有些股涨了5倍,但追高的人套了两年才解套,贪心是最大的敌人。
五、长期看:这3个信号,决定牛股能涨多高
想找到5倍牛股,光看短期涨价没用,得看长期逻辑,这3个信号最关键。
1. 国产替代率:从5%到20%,空间翻4倍
现在国产存储芯片市占率太低,只要能涨到20%,对应的公司业绩就能翻4倍,股价自然有空间。长江存储的NAND已经进入华为供应链,长鑫存储的DRAM在联想电脑上能用,替代速度越快,机会越大。
2. 技术突破:能不能搞出“中国HBM”
虽然现在有差距,但国内公司在HBM上已经有突破,某公司的HBM2样品已经出来了,只要能量产,就算市占率只有5%,也能带来几十亿的收入,估值直接重构。
3. 产能释放:扩产能不能落地
光有技术不行,得有产能。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扩产计划要是能按时落地,设备材料商的订单就有保障,业绩能持续增长,不是一次性爆发。
说到底,这轮存储芯片超级周期,是AI时代的“必然产物”,就像石油对工业时代的意义,存储芯片是AI时代的“数字石油”。以前是“造多少卖多少”,现在是“造多少抢多少”,这种供需失衡催出来的机会,几年才遇一次。
就像老杨说的:“以前卖存储是赚辛苦钱,现在是躺着赚钱,但得站对位置。”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手里有存储芯片相关的股票或基金吗?觉得这波行情能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互相给点参考。
⚠️文章声明:本文内容基于2025年10月行业公开报道、机构研报及市场数据整理,数据来源于集邦咨询、CFM闪存市场、中国股票板块日行情数据库等公开渠道,仅供参考。存储芯片行业受技术迭代、供需关系、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波动风险较高,具体投资决策请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专业投资建议。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如需了解个股详情,可咨询持牌证券机构或查阅公司官方公告。
来源:菡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