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我在医院急诊室走廊的长椅上坐着,对面墙上的电子钟一秒一秒跳得格外响。外婆躺在抢救室里,医生刚跟我们说“做好准备”,我盯着地砖缝里的灰尘,突然被一个念头砸中:原来人真的会说没就没,之前总觉得“死亡”是课本里的词、别人故事里的事,离自己远得很,那天才发现
想通“人终有一死”后,我开始过踏实的日子
凌晨三点,我在医院急诊室走廊的长椅上坐着,对面墙上的电子钟一秒一秒跳得格外响。外婆躺在抢救室里,医生刚跟我们说“做好准备”,我盯着地砖缝里的灰尘,突然被一个念头砸中:原来人真的会说没就没,之前总觉得“死亡”是课本里的词、别人故事里的事,离自己远得很,那天才发现它就蹲在生活的拐角处,谁都躲不开。
想通“人终有一死”的那个瞬间,没有电视剧里的顿悟光环,也没有什么“从此看淡一切”的通透,反倒是有点慌。我掏出手机翻相册,看到上周跟朋友吵架后没删的聊天记录,当时觉得“这事儿没法原谅”,可那天再看,只觉得“早知道就别争了”;还有抽屉里放了半年的健身卡,总说“等忙完这阵就去”,可“这阵”永远没个头;甚至妈妈前几天让我教她用视频剪辑,我嫌她学得慢,说“改天吧”,现在突然怕“改天”变成“没机会”。
后来外婆抢救回来了,可那个凌晨的念头没走,像颗小石子落进心里,慢慢漾开涟漪。我开始做一些以前觉得“没必要”的事,不再把“等以后”挂在嘴边。
以前总爱跟老公为鸡毛蒜皮的事吵,比如他忘了倒垃圾,我能叨叨半小时,觉得“这是态度问题”。现在看到他下班回来瘫在沙发上打哈欠,会先递杯温水,垃圾自己顺手就倒了。不是不介意了,是突然想通:这辈子跟他能凑在一起吃饭、看电视、吵架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就几十年,哪有那么多时间耗在生气上?有次他问我“怎么最近不跟我闹了”,我没说大道理,就说“怕吵着吵着,就没机会一起吃饭了”,他愣了愣,后来每次倒完垃圾,都会主动把我的拖鞋摆到门口。
对工作也没那么拧巴了。以前总盯着同事的KPI比自己高多少,领导今天跟谁多说了两句话,加班到十点还在琢磨“会不会显得我不够努力”。现在到点该下班就下班,不是偷懒,是知道工作永远做不完,但孩子今天的睡前故事不能少。有次领导找我谈“职业规划”,说我最近“劲头好像不足”,我坦诚地说:“我想把时间留一些给家里,比起升职,我更想看着孩子学会系鞋带,陪我妈逛次菜市场。”没想到领导愣了愣,说“你这想法挺实在”,后来反而没再给我加没必要的班。
就连对自己,也开始宽容起来。以前总逼自己“要优秀”,减肥必须瘦十斤,学英语必须每天背五十个单词,没做到就焦虑得睡不着。现在早上想睡懒觉就多睡半小时,不想背单词就听首英文歌,周末跟朋友去吃火锅,也不再纠结“会不会长胖”。不是放弃自己了,是明白“优秀”没有标准,可“快乐”有——吃到喜欢的食物会快乐,跟朋友聊天会快乐,这些小事加起来,就是活着的甜。
前几天整理旧物,翻出大学时写的日记,里面写着“我要成为很厉害的人,要赚很多钱,要让所有人都羡慕我”。现在再看,忍不住笑了。厉害不厉害、别人羡不羡慕,好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今天妈妈做的红烧肉很好吃,孩子学会了说“妈妈我爱你”,老公记得我爱吃的草莓打折了,这些实实在在的瞬间,比“成为厉害的人”更让我踏实。
其实想通“人终有一死”,不是不怕了,是怕错了。以前怕“没面子”“没本事”“被人看不起”,现在怕“没陪够”“没做好”“没来得及”。也不是看淡了生活,是更看重生活里的“小”了——看重一顿热饭,看重一句关心,看重跟爱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毕竟,人终有一死,我们能抓住的,从来不是“永远”,而是“现在”。把今天的饭吃香,把今天的觉睡好,把今天该说的“我爱你”说出口,就是对这趟只有一次的人生,最切实的珍惜。
来源:品味人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