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峨眉山大蚯蚓’最能长,最长能达75厘米!”该基地业主吴跃峥指着连片巨黄竹介绍,3年前他们流转6000亩林地种竹,可竹子5年以上才能成材。“前两年光除草、买化肥一年就花数十万元,林下空地荒着,心疼。”
□叶启云
深秋时节,大渡河畔的乐山市沙湾区牛石镇豆地坪村现代竹产业基地晨雾氤氲,巨黄竹叶挂露珠,微风拂过,竹影婆娑,生机勃发。
10月13日,笔者沿林间小径往里走,脚下土壤松软,一排排黑褐色隆起格外醒目,那是蚯蚓养殖床。蹲身抓起一把泥土,几条肉红色蚯蚓正有力蠕动。
“这种‘峨眉山大蚯蚓’最能长,最长能达75厘米!”该基地业主吴跃峥指着连片巨黄竹介绍,3年前他们流转6000亩林地种竹,可竹子5年以上才能成材。“前两年光除草、买化肥一年就花数十万元,林下空地荒着,心疼。”
如何让“慢见效”竹林产生“快收益”?“大家盯上了蚯蚓养殖。种植菊苣草,抑制杂草生长;蚯蚓吃草,粪便给竹子‘加餐’,两全其美。”2024年初,他们在100亩林地试建养殖床,播苗、种草,效果超预期:当年除草费、化肥钱省下不少,竹叶更翠绿。
“蚯蚓市场旺,小鱼饵大药材,干品‘地龙’抢手得很!”吴跃峥说,100亩养殖床今年已收两茬,蚯蚓年亩产量最高2万条,产值25万元。
“养殖不费劲,管草、看湿度、补水,劳动强度低,谁都能干!”投入少、回报稳的前景让村民动心。
“发展特色产业富民,要靠科技,也要上规模。”牛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镇里将支持业主扩大“林—草—蚓”循环种养规模,条件成熟时做精深加工,并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教技术、统回收,农户出劳力,风险低、门槛低,带动更多村民养殖蚯蚓增收。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