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门武功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招式凌厉,而在于能将对手的功力尽数吸走,化为己用,既增强自身功力,又对他人形成破坏性压制。
读过金庸《笑傲江湖》的人,大多数都对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印象深刻。
这门武功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招式凌厉,而在于能将对手的功力尽数吸走,化为己用,既增强自身功力,又对他人形成破坏性压制。
而今,在现实世界的流量江湖中,流浪大师沈巍竟似无师自通这门绝学。镜头所及之处,他的存在仿佛一个无形的气场,让同行者黯然失色,让蹭流量者铩羽而归。这究竟是天生的神功,还是岁月的馈赠?
(一)沈巍练就的这套"吸星大法",吸的不是武功内力,而是镜头前的流量与粉丝
这套"吸星大法"神功,从他成名之初就显露无遗。
记得2019年10月的川剧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上,沈巍与川剧大师魏明伦同框。魏明伦先生是业界公认的名家,一生创作《潘金莲》等经典剧目,在戏曲界声望极高。
可当两人一同出现在镜头前,画面的焦点却不自觉地向沈巍倾斜。不是魏明伦先生的造诣不够,而是沈巍身上那股"反差感"太有张力。
他穿着简单的衣服,说话没有刻意的客套,聊起传统文化时,既有书本里的学识,又有26年拾荒生活沉淀的烟火气,还把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
观众的评论区里,原本讨论川剧的话题,渐渐变成了"沈老师说得通透""想听听沈巍对戏曲的看法"等等。
活动结束后,不少原本关注魏明伦先生的网友,悄悄点了沈巍的关注;甚至有人调侃:"本是来看名家,结果被沈巍圈了粉。"
类似的场景,在台湾省新党前主席郁慕明与沈巍的同框中,再次上演。
郁慕明先生常年活跃于公共视野,谈吐沉稳,气场十足,可当他与沈巍并肩而坐,聊医学、聊环保时,吸引观众目光的,依然是沈巍。
不是郁慕明先生的观点不深刻,而是沈巍的表达太"接地气"。他不用宏大的词汇,而是用"捡垃圾时看到的小事""读书时悟到的道理"来回应,那些朴素的话里,藏着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有观众弹幕:"郁先生说得有高度,但沈巍的话更能让我们共情。"最终,这场同框直播后,郁慕明先生的粉丝增长寥寥,而沈巍的粉丝列表里,却多了不少原本关注两岸时政领域的网友。
就连在书法领域,沈巍的"吸力"也丝毫不减。上海本地书法家徐双喜,笔力深厚,作品多次获奖,在书法圈很有名气。
某次书法交流活动中,徐双喜的字工整大气,功底扎实,可镜头扫过观众的反应时,更多人却在等着沈巍提笔。
尽管当时因为突然停电,沈巍未能在镜头下一展其书法技法,但直播结束后,平台数据显示,徐双喜的作品讨论量不足千条,而沈巍之前写的作品截图被广泛传播,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几十万。
(二)沈巍的这套"吸星大法",不但压制名人,而且“掠夺”小主播的人气和流量
如果说对名家的"压制"还能用"风格差异"解释,那对小主播的"虹吸效应",更让人看清沈巍"吸星大法"的厉害。
自从沈巍走红后,全国各地的小主播都想着来上海"蹭流量"——有参演过《大秦帝国》的小演员,带着"明星光环"来和他同框,想借他的热度翻红。
有在横店红过一阵的老网红,带着成熟的直播套路来互动,想拉一波关注;还有刚起步的新人主播,抱着"沾点光"的心态围在他身边。
可结果几乎一致:这些主播的镜头里,观众的注意力全在沈巍身上,评论区问的是"沈老师今天聊什么""能不能让沈老师多说几句";主播们费力设计的互动环节,没人在意;甚至有观众直接留言"别挡着看沈巍"。
更让这些小主播无奈的是,直播结束后,他们的粉丝不仅没增加,反而会"流失"——不少观众看完直播,会顺着"相关推荐"找到沈巍的账号,点下关注,从此成了沈巍的粉丝。
有个曾在横店小有名气的主播,原本有几万粉丝,和沈巍同框直播三次后,粉丝掉了近五千,而沈巍的粉丝却涨了两、三万。这位主播私下吐槽:"本想蹭口饭吃,结果把自己的饭碗都快蹭没了,真是'大树下面难长草'。"
可若说沈巍是"故意抢风头",又实在冤枉。
见过他和人同框的人都知道,他从不会刻意抢话,甚至常常把话题抛给对方;别人说话时,他会认真倾听,偶尔点头回应,态度谦和得像个普通观众。
那些"抢走"的关注,从来不是他主动争取的,而是观众自发的选择。说到底,不是沈巍"巧取豪夺",而是他身上的"气场"和"磁场"太过强大。
那是26年拾荒生活里,在孤独中沉淀的通透;是在路灯下读遍经典后,积累的学识;是始终坚持环保、不迎合世俗的纯粹。
这些特质揉在一起,让他在镜头前格外"抓人",哪怕只是安静地坐着,也比刻意表演的人更有吸引力。
(三)沈巍练就的"吸星大法",不是天生得来,而是在26年拾荒流浪中修炼而成
有人说,沈巍的"吸星大法"是天生的,可细想便知,这份神功是他用26年时光闭关修炼出来的。
在别人谈情说爱、成家立业的年纪,他在桥洞里读《论语》,在垃圾堆里捡旧书,把别人眼中的"苦日子",过成了精神世界的"修行路"。
那些年读过的书、悟过的理、吃过的苦,都成了他的"内功",让他在镜头前无需刻意表演,就能自带光芒。
就像任我行的"吸星大法"需要数十年修炼,沈巍的"气场",也是26年岁月一点点熬出来的。
如今再看镜头下的沈巍,与其说他"毁灭"了同行的流量,不如说他让我们看清了:在这个充斥着刻意炒作的时代,最动人的永远是真实的文化沉淀。
那些想靠"蹭流量"走捷径的人,终究抵不过一个用26年时光打磨自己的人。
毕竟,"吸心大法"吸的是表面的流量,而沈巍身上的气场,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光芒。
那才是真正能吸住人心的"神功"。
来源:戴着金箍的秋田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