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豪门寡妇”四个字早听腻了,可田海蓉偏要用主旋律剧本把标签撕碎给你看——她刚把《破晓东方》送进央视,转身就拉着妹妹把课堂搬进中戏,姐妹俩一个在前线烧钱,一个在后方育人,活生生把苦情戏改写成行业教科书。
“豪门寡妇”四个字早听腻了,可田海蓉偏要用主旋律剧本把标签撕碎给你看——她刚把《破晓东方》送进央视,转身就拉着妹妹把课堂搬进中戏,姐妹俩一个在前线烧钱,一个在后方育人,活生生把苦情戏改写成行业教科书。
我刷到那条三亚油画微博时愣了半天:画面里两条色块纠缠成一股绳,署名“涵&燕”。17岁的徐梓涵管姨妈叫“燕导”,田海燕却喊外甥女“小合伙人”——三代人把亲情当股份,一幅画就募到500万基金首期款,比任何路演都高效。
谁说豪门只剩狗血,人家早把血缘做成LP。
圈里人私下传:田海蓉看项目有三问——能给演员饭吃吗?
能让观众记得住吗?
五年后还值钱吗?
答完才掏支票。
她把《大江大河3》押注在“工厂戏最难拍”的常识上,结果宋运辉一嗓子“国企不能倒”把中年男观众全唱哭,播放量反杀古偶。
那天她拎着奖杯下台,第一句话是“这奖有我妹一半”,后台摄像师手一抖,把眼泪录成金句。
妹妹更野。
当年退居幕后都说她“牺牲”,现在她拿COO名片直接敲开上戏校长室:“贫困生学费我包了,毕业签我姐公司,违约才赔钱。
”一句话把慈善做成反向对赌,首期名单里20个孩子,18个来自县城单亲家庭,入学当天就被拉去《破晓东方》剧组跑龙套,挣得比爸妈一年种地还多。
田海燕说这叫“先喂糖再喂盐”,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得让他们先尝到钱味,再学艺术理想。
最绝的是姐妹联手开的选修课。
田海蓉把当年被导演坑、被平台压、被审查退的剧本全打印出来,一页页标红:“看,这里我亏了800万。
”田海燕直接甩出艺人解约合同模板:“敢签吗?
敢就抄一遍。
”学生边骂边写,下课铃响,讲台秒变招聘会——表现好的当场被拉去试镜,表现差的收到一句“娱乐圈不适合玻璃心”。
首期班40人,结课那天签了12个经纪约,3个直接进组当场记,剩下的被学姐徐梓涵拉去做新媒体账号,拍“00后眼中的老戏骨”,点赞一条五块,比发传单划算。
你看,她们把“姐妹情深”这碗老汤熬成新药:姐姐负责把资本打疼,妹妹负责把人才喂饱,中间那条叫“血缘”的管道,输送的不是眼泪,是现金流、是工作机会、是能把县城孩子直接运到横店的大巴车票。
当年丧夫、退圈、带娃的单亲妈妈叙事,如今被她们改写成“女性如何靠家族杠杆撬动半个影视圈”的硬核案例。
下次再有人感叹“娱乐圈吃人不吐骨头”,你把这条甩过去:有人早把骨头雕成梯子了,爬上去的,偏偏是最懂抱团取暖的那一对姐妹。
来源:小于侃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