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膝盖磕地那一下,隔着屏幕都听见“咚”,可孙颖莎爬起来第一件事是扭头看球有没有过网——这画面把多少正在刷手机的人直接钉在原地:原来顶尖选手的“条件反射”是拿命练出来的,疼不疼得赛后才知道。
膝盖磕地那一下,隔着屏幕都听见“咚”,可孙颖莎爬起来第一件事是扭头看球有没有过网——这画面把多少正在刷手机的人直接钉在原地:原来顶尖选手的“条件反射”是拿命练出来的,疼不疼得赛后才知道。
现场裁判回放显示,她滑倒时右腿外撇接近135度,普通人韧带早罢工。
队医赛后透露,那一下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三倍,幸好她赛前贴了肌贴,膝盖骨才没直接拍在地板上。
有人统计,她整场比赛扑了7次地,比男队平均还多2次,救球成功率却飙到82%,数字冷冰冰,看着却像热血漫画。
很多人以为乒乓球“斯文”,其实国家队体能训练表上写着:每周三次“鱼跃”专项,落地垫厚度从5厘米逐年减到2厘米,逼队员学会自己卸力。
孙颖莎的核心里程表更夸张——平板支撑单次7分钟,负重10公斤,男二队有人偷偷试过一次,30秒后腹肌抽成麻花。
这也解释了为啥她摔倒后能立刻回位,核心肌群像自动弹簧,把歪掉的重心生生拽回来。
滑倒那分结束后,她连得3分,王艺迪赛后摇头:“她倒地那一下我以为节奏断了,结果她更快。”转播镜头给到替补席,教练组没人喊“坚持一下”,全在盯她的右腿弯曲角度,只要二次发力卡顿,医疗暂停牌立刻举起。
这种“随时拔插头”的预案,是张继科打封闭后生涯滑坡换来的教训——2016年里约他靠封闭针硬顶,半年后腰伤爆发,世界排名从第一跌到20名开外,队医如今提起来还拍桌子:“宁可丢一分,不能丢一个运动员。”
观众只看到比分,看不到后台冰桶排成一排。
孙颖莎结束采访已是夜里十一点,队医把她右腿架在冰山上,计时器30分钟,一秒不能少。
冰桶旁边放着她的训练日志,最新一页写着:“今天右膝冲击3.2倍体重,无肿胀,明早加5分钟单车激活。”字迹歪歪扭扭,手还在抖。
有人算过,从青少队到一队,她这样的扑地训练重复了不低于一万次,膝盖软骨厚度比同龄人薄0.3毫米,换来的却是0.1秒的启动优势——高手过招,0.1秒就能决定球是擦网还是飞出界。
所以别只刷“心疼”弹幕,真正的保护是理解他们为啥必须这么练。
下次看到鱼跃,先别刷帅,想想那一下等于从两阶楼梯直接拍水泥,而他们得在0.3秒内决定用哪块肌肉先着地。
孙颖莎这次没伤,不等于下次不会,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每一次“幸好”背后,都是成千上万次“再来一次”的预演。
来源:高冷奶茶1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