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摸不到孩子的脉搏,口唇发紫,口吐白沫,眼睛翻白,我判断是心脏骤停。”眼前的景象,瞬间击中了徐德伦内心一个尘封已久的痛点——2013年,他曾在公众场合目睹一名心脏骤停者因无人会急救,错失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丧命,那一幕曾给他带来极大的触动与无力感。“想不了那么多了
川观新闻记者 雷倢 成都频道 杨柳/视频
近日,成都市双流区政协教育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徐德伦的微信变得格外“热闹”。许多朋友发来问候信息,内容都指向同一件事——
一段在网络上热传的救人视频。“老徐,视频里的是你吗?好样的!”这让一向低调的他,意外地成为了大家点赞的焦点。
视频记录下的,是8月23日晚在双流区运动公园上演的一场生死救援。
那天傍晚,因儿子在双流区运动公园里打篮球,徐德伦在此散步。还没走到球场,儿子的电话就先到了:“爸,这边围了好多人,好像出事了!”
电话那头急促的语气让徐德伦心头一紧,他立刻小跑赶往现场。穿过聚集的人群,他看到一名少年倒在地上,情况万分危急。
“摸不到孩子的脉搏,口唇发紫,口吐白沫,眼睛翻白,我判断是心脏骤停。”眼前的景象,瞬间击中了徐德伦内心一个尘封已久的痛点——2013年,他曾在公众场合目睹一名心脏骤停者因无人会急救,错失宝贵的抢救时间而丧命,那一幕曾给他带来极大的触动与无力感。“想不了那么多了,我去救!”没有丝毫犹豫,他冲了上去。
他深知,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仅有4至6分钟。那一刻,他脑海中清晰浮现的是去年在区委培训班上那半天急救课的内容。当时,他是课堂上积极举手、参与实际操作的那一个。正是这半天的实操经验,给了他此刻挺身而出的底气与技能。
“30次心脏按压,2次人工呼吸,循环……尽快上除颤(设备)……”培训时的要点化作此刻果断的行动。他跪在坚硬的地面上,用尽全身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为少年进行标准的心脏按压。每一组按压,都是在与死神赛跑,都是在为生命争取希望。由于按压时用力过猛,第二天他浑身肌肉酸痛,但当时,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持住!
直到120急救车的警笛声由远及近,医护人员飞奔而至,徐德伦才停下早已疲惫的动作,将少年移交医护人员继续救治。事后,参与抢救的医生表示:“徐先生那一步是关键中的关键。现场第一时间的高质量心肺复苏,为后续的专业救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窗口。如果再晚上几分钟,孩子很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这份来自专业的肯定,道出了那短短几分钟里蕴含的生死重量。徐德伦悬着的心并未放下,当晚,他跟着去了医院。
经医院检查,少年因先天性心脏偏大引发心脏骤停,万幸的是,由于现场急救及时有效,他已度过危险阶段,思维、行动及语言功能均恢复正常。
经过多方打听,被救少年的母亲终于找到了徐德伦。近日,一家人专程来到双流区政协,将一面写有“危难时刻施援手 救命之恩永铭记”的锦旗送到他手中。少年的母亲紧紧握住徐德伦的手,激动地说:“我们是娃娃的第一父母,孩子的第二父母,就是徐大哥你了!”
“曾见过生命的流逝,如果不能出手相助,实在是痛心。”徐德伦得知少年已无恙,十分欣慰。为褒扬他的善心义举,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明办将“平凡之善卡”赠予徐德伦。
接过这份荣誉,徐德伦感受到的更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希望能将这份正能量传播开来,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急救知识。他特别强调:“除了普通市民,我更希望商场、公园、车站这些人流密集区域的安保、巡逻人员能全员掌握这个技能。他们往往是突发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如果他们能熟练进行心肺复苏,并且能快速找到、会用现场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就能构筑起一道生命守护网,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