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的泣诉,道出了无数失去亲人者的共同恐惧——父亲去世近十年,她通过微信朋友圈保存着对父亲的记忆,却突然发现账号再也无法登录。
一道道逝者朋友圈的动态,一张张永不褪色的数字照片,如今成了生者最珍贵的记忆宝藏。
“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的泣诉,道出了无数失去亲人者的共同恐惧——父亲去世近十年,她通过微信朋友圈保存着对父亲的记忆,却突然发现账号再也无法登录。
这一引发广泛共鸣的经历,促使微信官方不得不正视一个数字时代的沉重课题:人去世后,朋友圈会消失吗?
10月15日,微信官方给出了明确回应。微信公关总监“粥姨”在官方播客中宣布,从今年9月开始,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将不再被回收处理。这意味着逝者的数字痕迹得以保留,给了生者一份慰藉。
“哭到停不下来。”那位失去父亲微信账号的网友写道,这份数字时代的悲伤迅速引发了全网共鸣。
今年2月,“网友爸爸去世多年微信账号突然消失”登上微博热搜,揭开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微信已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录和情感记忆。朋友圈里的照片、视频,与逝去亲人的聊天记录,已成为生者缅怀的重要方式。
根据微信此前的政策,若账号长期未登录,系统会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回收处理 。一旦账号被回收,所有内容都会被清空,包括朋友圈内容、头像、个性签名等
对许多人而言,这不仅是失去一个账号,更是与一份珍贵记忆的永别。
微信公关总监“粥姨”在播客中表示,微信产品团队针对逝者账号做了许多研究和努力,从今年9月开始,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经不再进行回收处理 。
她坦言:“团队想了非常多的方法来应对‘过世了朋友圈会消失吗’这个问题。大家会就这个话题产生一些讨论或担心,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源于对未知、对生死的不安全感。”
这一政策变化,标志着微信对数字遗产态度的重大转变。
在新政策出台前,微信账号的回收机制确实存在风险。
根据微信客服之前的回应,为保障用户的微信账号安全,正常登录使用的账号不会被系统回收 -6。但如果账号长时间未登录,系统会根据该账号的使用情况进行回收处理 。
被回收后,账号无法恢复使用,所有内容都会被清空 。若用户与被回收账号是好友关系,聊天记录会继续保存在手机本地,但账号本身的资料将全部消失 。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即使在新政策下,特殊情况的账号仍可能面临回收。长期未登录且无资金的账号,或者连续12个月未登录且未绑定手机号的账号,仍有被回收的可能 。
从法律角度看,数字遗产的保护仍处于探索阶段。
根据《民法典》第127条,网络虚拟财产受法律保护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继承这些财产却存在诸多障碍。
微信用户协议明确规定,账号所有权归属腾讯,用户仅拥有使用权,且账号禁止转让或继承 。这意味着继承人无法直接登录或控制逝者的账号。
对于朋友圈内容,法律界认为已发布的文字、照片等公开信息可能被视为“数字遗产”,而私密内容如聊天记录则受《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原则上禁止继承 。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近亲属仅能申请数据处理,而非直接继承账号。
若用户去世,其近亲属可通过法定程序处理账号。
亲属需准备三项材料:逝者的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如户口本、结婚证)以及申请人身份证 。
提交材料后,官方提供三种处理方案:
注销账号:彻底删除所有数据,适合注重隐私的家庭;冻结账号:保留数据但禁止登录,防止被盗用;申请纪念账号:将账号转为缅怀空间,亲友可留言追思(需特殊申请)。对于账号内的资金,亲属在审核通过后,余额可转入指定银行卡 。而对于数据备份,则可通过电脑版微信的“备份与迁移”功能,导出聊天记录、图片等 。
随着数字遗产问题日益凸显,提前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法律专家建议,生前通过遗嘱明确微信账号的处理意愿,包括是否备份数据、是否允许亲友访问公开内容 。
定期将重要聊天记录、朋友圈内容备份到外部存储设备,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 。
从平台角度看,部分国际社交平台如Facebook已推出“纪念账号”功能,允许亲友留言悼念并保留逝者内容 。尽管微信目前未明确开放此功能,但用户可通过申请冻结账号实现类似效果。
随着数字遗产立法的完善,未来可能出现更细致的继承规则,更好地平衡隐私保护与情感需求。
在江西某地,一位女儿每年父亲节都会在已故父亲的朋友圈留言,诉说一年的思念与生活变迁。那条永远停留在2018年的朋友圈,成了她与父亲跨越生死的对话空间。
“微信账号不再回收”的新政策,保护了无数这样的情感寄托。正如微信团队所言,“朋友圈是记录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人生是没有办法回去修改的” 。
在数字时代,记忆不再只是心中的印记,更是服务器上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去留,牵动着生者最深层的情感。
来源:小洪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