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现代人作为狩猎采集者生活在非建成区域,他们当前的人数有几十万,成熟个体数量大幅多于将哺乳动物物种认定为濒危所需。即使你对建成区域有意见,野外的人还是很多。
不可以。2025 年,智人完全不符合濒危物种的认定标准[1]。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建成区域是自然环境的一种,提问者周围的城市、乡村之类建成区域就是现代人的自然栖息地。
在口语里,“野外”、“自然”等词语通常带有与“人造”相对的含义。不过,人们大概不难理解人身上的特定区域是人头虱、人体虱、人阴虱的自然栖息地。
一些现代人作为狩猎采集者生活在非建成区域,他们当前的人数有几十万,成熟个体数量大幅多于将哺乳动物物种认定为濒危所需。即使你对建成区域有意见,野外的人还是很多。
历史上,致力于保存濒危物种的科学家考察了多种动物维持生存所需的最小数量。1980 年代,澳大利亚的 Ian Franklin 与美国的 Michael Soulé 针对哺乳类和鸟提出 50/500 原则:有 50 只繁殖个体,可以避免近交衰退;有 500 只繁殖个体,可以避免漂变造成的不适应。由于要保护的动物的具体情况参差不齐,他们给出的“比起正常的人口规模,更接近 0”的数字经常被同行吐槽,后来干脆乘以 10 来搞定:500 只繁殖个体可以忽略近交衰退,5000 只繁殖个体可以自行适应环境。在濒危动物的认定标准里登场的 2500、250 与此有关。较真的读者还可以注意到,农田、牧场等不是建成区域。
提问者和一些回答者可能看了一些望文生义的家伙搞出来的“智人已经野外灭绝”的可笑文章。
当然,喜欢的话,你可以试试鼓动环保组织、游说 IUCN 来修改智人的保护状况。可以参考:
怎么做才能让人类成为濒危动物?
野外灭绝,又叫功能性灭绝,是指一个尚未灭绝的物种或分类单元处于以下状态:
化石纪录从某个时刻起不再出现,或者没有关于其持续存在的报告。种群规模减少到无法在生态系中发挥重要功能。无法繁殖,或者种群规模小到无法避免近交衰退和遗传漂变的负面影响、无法维持种群。晚期智人对现存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几乎遍布地表。晚期智人当前的种群规模庞大,到处都是关于其继续存在的报告。当前地层里存在智人化石,还有一些遗体和人类活动痕迹正在转变为化石。
历史上,古人类在能够大范围建造构造物之前就适应了多种气候、多种地形。距今约 340 万年前,古人类主要生活在相对温暖干燥的草原。阿法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在没有石器、脑容量未变化的情况下适应了降雨量更大的森林。大范围的温带森林、亚热带森林、热带森林都曾有古人类出没。现代人仍然如此。
艺术家对距今约 180 万年前古人类栖息地的再现:
by M.Lopez-Herrera via The Olduvai Paleoanthropology and Paleoecology Project and Enrique Baquedano
上图参照了相关研究根据古人类牙齿化石上沉积的食物残渣做出的推测:距今约 180 万年前,一些古人类生活在一块林地,附近有小片淡水湿地,周围是开阔的草原[2]。古人类有时在树上搭简单的窝,许多大型灵长类都如此。现代人仍能如此做。
地势好的山洞·水下洞穴可被包括古人类在内的许多不同生物运用,体型显著不同的动物可共用较为宽敞的洞穴。现代人仍能居住在洞穴里。
地球上的大部分洞穴是黑暗、阴冷、潮湿的,历史上可能有熊、洞熊、洞狮、洞鬣狗等动物居住,经常易主(尤其是在其中一些物种灭绝之后)。距今一万多年前,古人类可能为了制造屋顶、毯子、地毯之类击杀洞狮,与气候变化一同将其抹消[3]。少数山洞处于冬暖夏凉的状态,适合人类居住[4]。古人类有时会在较大的洞穴里搭建房屋,有时在洞穴里画上壁画。一些壁画的线条看起来是被不同时代的古人涂抹过。下图是西班牙 La Garma 洞穴,洞里有数千块动物骨头,其中许多带有人留下的痕迹;洞里还有一些小屋和古画。肖维洞穴里画的洞狮和野牛: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