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球新增320万艾滋病例,很多人都不是因为不洁性行为,而是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我从业20年,看过太多“看起来不可能”的感染,背后总有一个共同点:没当回事,或者觉得不会轮到自己。
前几天,我在小区门口碰见老李,他拎着两袋菜,脸上写着焦虑。我一问才知道,他外甥在单位体检时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全家像炸了锅。
小伙子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工作按部就班,连女朋友都没谈,怎么就感染了?这事我没法当面多说,但心里清楚,意外感染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接近、也更隐蔽。
今年全球新增320万艾滋病例,很多人都不是因为不洁性行为,而是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小细节。我从业20年,看过太多“看起来不可能”的感染,背后总有一个共同点:没当回事,或者觉得不会轮到自己。
有一次陪我母亲去理发店,看到隔壁座的阿姨手指被修甲刀划破,美容师只是用纸巾擦了下,继续给她修。我问了一句:“消毒了吗?”对方笑着说:“习惯了,每天都这样。”我没再说话,拉着母亲就走。修剪工具没有高温消毒,哪怕前一个顾客刚好有伤口,下一位就有风险。
艾滋病毒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传播。它不通过空气,不靠握手拥抱,但它怕你掉以轻心。像美容美甲、共用刮胡刀、纹身穿耳、甚至在公厕使用坐便器时没做防护——这些都可能成为意外感染的通道。我不是吓唬你,我只是见得太多。
我曾接诊过一位四十岁出头的男性,做工程的,平时也不乱来。他感染的路径,是一次在外地出差剃头,用了店里的剃须刀,结果两个月后开始发烧、淋巴肿大,确诊时悔不当初。他说那家理发店看起来干干净净,谁能想到里面的刀具没消毒。
我们生活中存在不少“看起来很安全”的场景,其实是艾滋病毒潜伏的隐秘角落。不是所有感染者都知道自己已感染,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主动告知。尤其是在窗口期内,检测都查不出来。这对于身边人来说,是完全无防的。
我常跟我家人说,去公厕尽量别直接接触坐便器。一次我孙女嫌纸垫麻烦,结果屁股上起了好几个小红点,去医院查也没查出啥,但医生说有多种病毒可能通过皮肤小伤口进入。
坐便器上的体液残留、血液微滴,都是传染风险源,尤其是像艾滋这类病毒,虽然生命力不强,却能借助伤口或黏膜进入体内。
有些人说,艾滋病毒离普通人很远。错,真的错。它可能出现在你去的美发店、你用的旅馆毛巾、你坐的公交座椅。别觉得自己“规矩”,就不会感染。病毒不认人,只认机会。
有一次我带母亲去医院复查,旁边输液的一位大叔跟护士起了争执。他坚持要换针头,说前一位病人手上有血迹,这针他不敢用。护士开始还觉得他小题大做,我听了插了一句:“他说得对,换针吧。”后来护士愣了一下,乖乖换了。
在医疗场所,重复使用一次性器具是绝对禁止的,但总有人贪图方便,或者干脆就是疏忽。有时候,真正保护我们的,不是制度,而是我们自己那份坚持和较真。你不提醒,没人替你提醒;你不防范,没人替你防范。
这20年,我见太多人因为“随便一下”而后悔终身。所以我总结了“公共场合6不做”,这是我反复叮嘱家人、朋友,甚至我的老年客户们的防护要点。
一、不共用私人用品,哪怕看着干净也别用。毛巾、牙刷、剃须刀、指甲剪,千万别图一时方便。二、不在小诊所打针输液,尤其是外地不熟的地方。针头、导管、药瓶是否一次性,根本无从查证。
三、不在非正规场所弄穿耳纹身。有些店连消毒柜都没有,一块布擦完一人又擦一人,传染风险极高。四、不在不清洁的公共厕所坐便器上裸接皮肤。哪怕只是几秒钟,也可能被病原体占了便宜。
五、不让孩子接触陌生人的伤口或血迹。小朋友好奇心重,看见别人擦伤了还想帮忙,其实很危险。六、不用公共场合的共用剃须刀或者修脚刀具。像一些理发店、足疗店,省事不消毒的情况屡见不鲜。
记得有一年我去社区讲课,一位大姐问我:“我儿子爱健身,常去健身房洗澡,有事吗?”我回答:“看他用不用自己的毛巾和拖鞋。”她一愣,说好像用的是公共的。我说:“那就得留神。”公共澡堂、健身房的拖鞋、浴巾,都是潜在的病原交叉点。
还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吃饭,他家小孙子流鼻血,用了爸爸的剃须刀不小心刮破了皮。我提醒他:“这剃须刀得扔了。”朋友还笑,说就是家里人,没事。我只能说,每次“家里人没事”的背后,都是一次放纵病毒的机会。
生活中不是每个伤口都会出事,但每个不注意的细节,都有可能是病毒的突破口。尤其是对我们中老年人,身体免疫力本就比年轻人差,一旦感染,恢复更难,治疗更复杂。
艾滋病潜伏期长,不易察觉,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多年。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五六十岁的人突然查出感染,回想也想不出哪天出的问题。其实问题不是哪天,而是日积月累的疏忽。
我家里现在常备一次性马桶垫、自己带的毛巾、旅行剃须刀。有人说我太讲究,我只笑笑。不是我讲究,是我知道代价。那种一纸报告带来的震惊、心慌、害怕,我见得太多,不想让家里人也遇上。
有次在电梯里,我看到一个小孩手上有口子,还在摸电梯按钮。我下意识就提醒我孙女别用手去碰,回家立马洗手消毒。有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但病毒就藏在这些“没事”的瞬间里。
我们不是活在真空里,别人的行为我们管不了,自己的防线却一定要守住。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才是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酿成大祸的。
感染艾滋病,并不是谁活该。很多人是无辜的,是被生活中的小事伤害的。真正可怕的不是病毒,是对病毒的无知和轻视。
如果你身边有孩子、有老人,请告诉他们:每次用别人的东西,每次裸露皮肤接触公共物品,每次对伤口掉以轻心,都是在给病毒机会。
而你自己,也别总想着“应该没事”。病毒从不挑人,只挑漏洞。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毒传播路径研究报告》
2. 《2024年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统计年鉴》
3. 《公共卫生与个人防护实用手册》
4. 《艾滋病病毒传播风险行为干预指南》
5. 《医疗场所感染控制与防护操作规范》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