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7日刷到条行业动态,上海电气给合肥核聚变实验室送了个“400吨重的铁疙瘩”,环向场线圈盒。别瞧这名字普通,它可是核聚变反应堆的“承重骨架”,得稳稳托住直径15米的超导磁体,个头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同款大20%,精度却能锁在2毫米里,说这是“
10月7日刷到条行业动态,上海电气给合肥核聚变实验室送了个“400吨重的铁疙瘩”,环向场线圈盒。别瞧这名字普通,它可是核聚变反应堆的“承重骨架”,得稳稳托住直径15米的超导磁体,个头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同款大20%,精度却能锁在2毫米里,说这是“给万吨级设备穿绣花针”都不夸张,看完我当场就想:这技术真够顶!
这事让我想起三个月前逛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情景。当时在上海电气展台,那台叫“溯元”的人形机器人突然凑过来,伸着胳膊跟我握手,还带点“小骄傲”地说:“我练了1万次握手,保证不捏疼你”。转身它就抱起10公斤的零件箱,绕开展台立柱时还会提前慢下来,稳得像在车间干了好几年的老技工。后来翻了翻上海电气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营收飙到539.43亿元,税后利润20.47亿元,单是储能订单就没断过,这哪还是以前那个只造发电机的“老工业户”,分明是在高端制造赛道憋足劲的“狠角色”!
以前聊上海电气,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造大机器的”发电设备、重工机械这些“大家伙”确实抗造,但总觉得离“前沿科技”有点远。可这两年它的变化,但凡关注行业的人都能看明白。核心是踩准了三个“时代风口”:现在国家“双碳”目标推进到关键期,风电、光伏发的电不能白白浪费,储能就成了电网离不开的“移动充电宝”;核聚变被称作“终极清洁能源”,2024年国家发改委还专门发了文,要求加快核聚变关键装备的研发进度;工业机器人更不用多说,工厂要搞自动化升级,缺的就是能连轴转、还能保证精度的“铁帮手”。
上海电气也没错过这波机会,研发上是真敢砸钱。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就花了25.46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9.41%。这笔钱没白花,像储能用的全钒液流电池、机器人的核心关节,都是靠这笔投入啃下来的硬骨头。
先说说最“落地”的储能业务,今年简直是“订单接到手软”。别家大多盯着锂电池一条路走,上海电气却玩起了“全路线布局”,全钒液流、压缩空气储能都有涉及,还专挑难啃的大项目上。2025年以来,奉贤星火两批储能项目都顺利交付了,第一批10MW/40MWh,第二批7MW/28MWh,用的都是自家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这电池厉害在哪?充放电循环能到1.5万次,用十年还能保持80%以上的容量,客户根本不用愁频繁换设备。更牛的是国电投上海吴泾热电厂项目,12MW/48MWh的规模,7月25日中标,8月31日就全容量并网,一个多月就搞定,比行业平均工期快了近一半。电网高峰期用电紧张时,这项目一天能多发28.8万度电,够2万户家庭用一天;还有吉林白城1GWh大项目,现在正加速建设,这规模在全国都排得上号。
而且它不只是卖设备,还懂“做服务”。不像有些企业卖完就不管,上海电气搞“储能+运维”打包、专门派团队24小时盯设备,客户手机上就能看电池充放电数据,半夜出问题,两小时内工程师准到现场。就靠这服务,储能业务毛利率比单纯卖设备高15个百分点,不少风电场、光伏电站合作一次就成了长期伙伴。
再看最“有未来感”的核聚变领域,上海电气这次的突破是真“硬核”。10月7日交付的400吨线圈盒,是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项目的核心部件,承力和精度要求都到了极限。这玩意儿造起来有多难?原材料得冶炼140吨级的超高洁净不锈钢锭,一点杂质都不能有,不然低温下容易开裂;焊缝厚度360毫米,得用特种焊接技术一层一层焊,焊完还得用超声波全检,不能有一丝裂纹。工程师们光调试焊接参数就花了三个月,最后不光啃下来,还创下316LN极低温材料激光深熔焊的技术纪录,把“巨无霸”的轮廓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更厉害的是,国庆节前首套BEST项目线圈盒也运到合肥了,今年7月还给国际ITER计划交了关键部件,这意味着咱们在核聚变装备领域,已经从“跟跑”摸到了“领跑”的边儿。
最后说说最“吸睛”的机器人业务,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溯元”彻底刷新了对工业机器人的认知。这台机器人身高1米67,跟普通成年人差不多,全身38个自由度,手腕能转、手指能弯,连脚踝都能微调。现场演示时,它抱着零件箱绕开展台立柱,遇到地面凸起还会自己抬脚,行走速度每小时5公里,跟人散步差不多。更牛的是它的“脑子”,端侧算力275TOPS,还装了大语言模型,你说“把零件放3号货架最上层”,它能自己规划路线,不用人盯。旁边的双臂机器人“灵柯”更绝,给汽车底盘零件打磨毛刺,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以前老师傅一天磨10个,它一小时就能磨8个,效率翻4倍多。
上海电气还往“根上”钻,旗下合资公司洞界智控专门搞核心关节模组,展出的旋转关节、灵巧手指关节精度能到0.01毫米,还特别静音,现场就跟两家汽车厂签了合作。从核心部件到整机落地,产业链一打通,竞争力一下就上来了,2025年三季度工业机器人订单环比涨3倍,还拿了某国际汽车巨头超10亿元订单,专门给汽车底盘做精密打磨,现在核岛机器人市占率更是冲到70%,核电站高危区域全靠这些“铁帮手”干活。
其实上海电气能在三个领域同时突破,靠的是几十年攒下的工业家底。造储能的大型压力容器技术,来自发电装备积累;核聚变部件的精密焊接,是核能装备老本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又和重工机械自动化相通。现在这三大领域还形成“良性循环”:储能、机器人能快速补现金流,支撑核聚变长期研发;而核聚变的技术口碑,又能吸引高端客户——比如核电站客户一看连核聚变部件都能造,买机器人时更放心。
从10月刚交付的核聚变“巨无霸”,到上半年爆单的储能项目,再到人工智能大会圈粉的机器人,上海电气的转型不是“蹭热点”,是实打实的技术突破和市场落地。这家老牌企业用行动证明,传统制造不是“夕阳产业”,敢啃硬骨头、舍得投研发,就能在高端制造赛道焕新生。现在的上海电气,早已不是只造“大块头”的传统企业,而是手握储能、核聚变、机器人三张“王牌”的高端制造新势力。它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中国制造业升级从不是空谈,扎根实业、坚持创新的企业,终会在时代浪潮中活成“狠角色”,这或许就是老牌国企的底气,也是中国智造的希望。股票有风险,只做分享不做推荐
来源:暖阳中打太极的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