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OSD 患者高频复发难控?从B 细胞耗竭剂到IL-6R 抑制剂,治疗升级破解复发僵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9:03 1

摘要:一年内三次复发,IL-6R抑制剂如何维持疾病稳定?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在我国,其年发病率约为0.278/10万人,患者以女性居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反

一年内三次复发,IL-6R抑制剂如何维持疾病稳定?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在我国,其年发病率约为0.278/10万人,患者以女性居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ON)和横贯性脊髓炎,具有高复发和高致残的显著特点。NMOSD的治疗目标在于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疾病复发。然而,即便患者接受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仍有40~60%在1年内复发,约90%在3年内复发[1]。因此,如何有效维持疾病稳定无复发状态,减少残疾累积,已成为当前NMOSD治疗面临的核心挑战。

本期将分享一例反复发作的男性NMOSD患者诊疗经过。患者首次发作以脊髓炎为主要表现,经过激素冲击治疗好转,但因自行停药,约1个月后即出现复发,表现为视神经炎症状。随后患者开始泼尼松和吗替麦考酚酯维持治疗。治疗约1个月时,患者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随即再次复发,表现为急性脊髓炎,此次复发后,调整治疗方案为伊奈利珠单抗维持。约7个月后,患者第三次复发,遂加用吗替麦考酚酯维持。约3个月后因检测发现患者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滴度升高,治疗方案进一步调整为萨特利珠单抗。约8个月后,患者停用泼尼松,且至今未出现复发。

病例介绍第一次复发

2023年3月28日:患者1月突发四肢麻木、乏力,左侧肢体症状更为明显,伴二便障碍。外院检查发现AQP4抗体阳性,诊断为NMOSD,经激素和丙球蛋白治疗后症状好转。2月患者出现四肢及头颈部抽搐反复发作,经拉莫三嗪、苯妥英钠及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但自行停药。3月21日患者突发头晕、视物旋转,3月22日右眼失明。2022年7月患者因骑车不慎摔倒致腰椎压缩性骨折,未行手术治疗。有长期吸烟史。

入院查体

颅神经:神志清醒,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正常,左眼视力粗测正常,右眼无光感,双眼眼球活动自如,未见眼震,双侧眼睑无下垂,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

运动: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等称。

感觉:双侧平腹股沟以下感觉减退。

共济试验:正常。

脑膜刺激征:颈软,克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gG 5.40 S/CO-。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无明显异常。

眼眶平扫和增强MR:视神经增粗,可见强化灶,考虑为视神经炎性脱髓鞘性病变(图1)。

图1 患者复发时眼眶MR:A图:眼眶平扫MR:球后部分见斑片状长T2信号

B图:眼眶增强MR:右侧视神经鞘膜积液增多,视神经根球后区斑片状强化

第二次复发

2023年4月26日:患者4月16日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咳嗽咳痰,后四肢乏力及麻木明显加重,行走需搀扶。当地医院查脑脊液AQP4滴度1:32,血清AQP4滴度1:1000,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帕拉西林、莫西沙星、更昔洛韦治疗。

入院查体

颅神经:神志清醒,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正常,左眼视力粗测正常,右眼视力下降,双眼眼球活动自如,未见眼震,双侧眼睑无下垂,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

运动: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近端3级,远端4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等称。

感觉:双侧平腹股沟以下感觉减退。

共济试验:正常。

脑膜刺激征:颈软,克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76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69 U/L ↑。

免疫全套:免疫球蛋白G 5.8 g/L ↓,免疫球蛋白A 0.75 g/L ↓。

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检测:辅助/诱导性T淋巴细胞(CD3+CD4+)65.80 % ↑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CD8+)11.65 % ↓,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CD8+)202 个/ul ↓,Th/Ts 5.65 ↑,NK细胞(CD3-CD16+CD56+)134个/ul ↓,浆细胞(CD19+ CD27+CD38+High)/B细胞6.89 % ↑。

诊断与治疗

随访

2023年5月24日和2023年11月22日患者分别注射伊奈利珠单抗1支。

2023年12月患者NMOSD第三次复发,MR提示延髓及颈髓条片灶,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加用口服吗替麦考酚酯治疗。

2024年3月,治疗方案替换为萨特利珠单抗(在第0、2和4周进行前三次皮下注射给药,每次120mg,之后每4周给予一剂120mg维持剂量)、泼尼松和吗替麦考酚酯。

2024年11月,停用泼尼松,萨特利珠单抗和吗替麦考酚酯维持。

至2025年10月11日,患者未复发。

病例讨论

本例患者最初表现为脊髓炎,经治疗好转后因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快速复发,出现视神经炎并进展至失明。经激素冲击治疗症状缓解后,患者又因感染诱发疾病再次复发。后续使用伊奈利珠单抗维持治疗,但仅7个月后患者便出现第三次复发。该患者在1年内历经3次复发,于第三次复发后调整治疗方案为萨特利珠单抗治疗,经随访,患者8个月时激素已逐渐减停,且至今未复发。

伊奈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抗CD19单抗,其作用机制为耗竭B细胞及表达CD19的浆母细胞和部分浆细胞[1],但本例患者接受该药物治疗后仍在7个月内复发,关键原因在于其无法清除产生AQP4抗体的长寿命浆细胞(LLPC)。这类细胞表面不表达CD19,但高表达CD44、CD138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等标志物,且定居于骨髓微环境中,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其长期存活依赖于骨髓微环境中的存活信号因子,如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及白介素6(IL-6)等[2]。由于LLPC不表达CD19,针对CD19的B细胞耗竭剂无法对其产生清除作用,导致AQP4抗体持续生成,存在临床复发风险。 相比之下,萨特利珠单抗是一种抗IL-6R单克隆抗体[1],通过精准阻断IL-6信号通路,能更全面地阻断致病性AQP4抗体的产生途径,从而显著降低复发风险。从作用机制来看,IL-6R广泛表达于浆母细胞、LLPC、短寿命浆细胞表面,IL-6不仅在病程早期可促进LLPC产生致病性AQP4抗体,更是支持LLPC长期存活的重要细胞因子[3]。萨特利珠单抗能以高亲和力结合膜结合型和可溶性IL-6受体,直接阻断IL-6的信号传导,从而显著减少致病性抗体的生成与分泌。同时,在机制层面,萨特利珠单抗还可针对性纠正NMOSD中的多重病理异常,包括阻止IL-6介导的初始T细胞向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化导致的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B细胞分化为浆母细胞以及致病性AQP4抗体的产生等异常自身免疫激活,以及血脑屏障/血眼屏障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细胞浸润及脱髓鞘等病理改变,通过这些作用全面、精准、高效、持久抑制NMOSD致病关键环节[4]。 [5]进一步证实了萨特利珠单抗在预防NMOSD复发及助力激素减量中的临床价值。有研究显示,萨特利珠单抗治疗第26周时,患者无复发率达96.6%(95% CI,91.2~98.7),且无复发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的平均剂量从基线时的10.5mg/d降至7.2mg/d。本例患者换用萨特利珠单抗后,32周内未再出现复发且成功实现激素减停,这一临床结局与真实世界研究结论一致,印证了萨特利珠单抗可通过有效抑制NMOSD疾病活动,实现预防复发和激素减停的治疗目标。 专家述评

本次报告一例64岁男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诊疗经过。该患者在1年内经历3次复发,经多次调整免疫治疗方案后,最终通过萨特利珠单抗治疗实现疾病稳定,并成功减停激素。从发病机制来看,白介素6(IL-6)在NMOSD的病理进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其不仅是浆细胞存活和抗体生成的关键因子,还参与Th17细胞分化、血脑屏障破坏等多个致病环节。萨特利珠单抗通过高效阻断IL-6信号通路,既抑制致病性抗体的产生,又能调节免疫细胞平衡、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从而实现多机制、多层次的疾病控制。对于传统免疫抑制剂或B细胞耗竭治疗反应不佳的NMOSD患者,早期转换为IL-6通路抑制剂可能是更优的临床选择。萨特利珠单抗凭借其独特且全面的作用机制,为高复发风险NMOS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专家简介田代实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曼 教授神经病学博士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5, 58(7): 687-703.[2] 侯金花. 长寿命浆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J].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3,22(6):549-553.[3] Brynjolfsson SF, Persson Berg L, Olsen Ekerhult T, et al. Long-Lived Plasma Cells in Mice and Men. Front Immunol. 2018;9:2673. Published 2018 Nov 16.[4] Fujihara K, Bennett JL, de Seze J, et al. Interleukin-6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pathophysiology. Neurol Neuroimmunol Neuroinflamm. 2020;7(5):e841. Published 2020 Aug 20.[5] Fujihara K, Isobe N, Miyamoto K, et al. Effectiveness of satralizumab in a real-world clinical setting in Japan: Interleukin-6 receptor inhibition in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A six-month interim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medical chart review.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25;98:106384.*“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