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卸下传统教育的坚硬外壳,摒弃整齐划一的规训,而是让知识的种子能够呼吸,让思维的根须得以舒展。书中那些生动的教学案例,宛如春雨浸润大地——一个看似随意的提问,一次允许分歧的讨论,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都是在为教育的土壤增加孔隙度。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
01
破土:让教育的土壤松软起来
孙亦华笔下的教室,首先是一片被精心松动的土壤。
她卸下传统教育的坚硬外壳,摒弃整齐划一的规训,而是让知识的种子能够呼吸,让思维的根须得以舒展。书中那些生动的教学案例,宛如春雨浸润大地——一个看似随意的提问,一次允许分歧的讨论,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都是在为教育的土壤增加孔隙度。
教育的首要使命,不是急于播种,而是先让土壤变得柔软而丰饶。只有当孩子们不再恐惧犯错,当好奇心被充分尊重,当不同的生长节奏都被允许,真正的学习才可能发生。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教学实践:那些最精彩的课堂瞬间,往往发生在我放弃严格控制,给予孩子思维空间之时。
02
抽枝:在秩序与自由间寻找平衡
自由生长绝非放任自流。孙亦华深谙此理,她的教室有着看不见的框架。
这种框架不是束缚的围墙,而是支撑生长的栅栏。她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如何建立课堂常规——不是通过教师的单方面规定,而是师生共同探讨、自然生成的行为共识。这些规则如同花园中的支架,既保护幼苗不被风雨摧折,又不妨碍它们朝向阳光自然伸展。
最动人的莫过于她笔下师生共同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在这里,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教学者;既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又有相互支持的温暖。这种微妙平衡令人神往:它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培育集体智慧;既给予尝试的自由,又提供必要的引导。
03
开花:见证生命成长的奇迹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最迷人的部分,是那些生命绽放的瞬间。
孙亦华用诗意的笔触记录下这些时刻:一个沉默的孩子第一次举手发言,一个调皮的学生找到了专注的领域,一个小组通过合作解决了看似不可能的问题。这些不是教学大纲上的指标,却是教育最本真的收获。
书中反复强调:教育不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而是农业式的精耕细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花期,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有的开得绚烂夺目,有的则静默地散发幽香。教师的工作不是催促花开,而是提供适当的阳光、水分和养料,然后耐心等待。
合上书页,我仿佛看见自己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焕发出新的光彩。教育的美妙,不在于塑造,而在于唤醒;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点燃。《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不仅是一本教学指南,更是一曲献给成长的生命赞诗。
在这间教室里,教师和学生一同自由生长,彼此滋养,共同走向更加丰盈的生命状态。这大概就是教育最理想的样貌——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又共同构成一片美丽的风景。
龙泉市安仁镇中心幼儿园 叶淑婷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