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疗法大逆转!从210万天价药到人人用得起,这家公司做到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08:33 1

摘要:“打一针210万美元,这药是金子做的吗?”2019年,当诺华的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疗法Zolgensma获批时,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有人算账:这价格够在北京五环外买套小两居,还带精装修。更扎心的是,全球能用上这药的患儿不过几千人——资本狂欢的背后,是“小众奢侈品

基因疗法大逆转!从210万天价药到人人用得起,这家公司做到了


“打一针210万美元,这药是金子做的吗?”2019年,当诺华的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疗法Zolgensma获批时,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有人算账:这价格够在北京五环外买套小两居,还带精装修。更扎心的是,全球能用上这药的患儿不过几千人——资本狂欢的背后,是“小众奢侈品”的残酷现实。


2017年,FDA批准首款CAR-T疗法Kymriah时,基因疗法被捧上神坛。Bluebird Bio等公司市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投资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但很快,现实给了他们一记耳光:罕见病市场太小,患者分散,生产成本居高不下。Zolgensma的210万美元定价,本质是把研发成本分摊到了极少数人身上——这哪是治病?分明是“富豪专属服务”。


就在行业陷入迷茫时,2019年成立的Kriya Therapeutics却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不治罕见病,我们要攻克糖尿病、脂肪肝这些‘大众病’!” 这句话像颗炸弹,炸醒了沉闷的基因疗法圈。


Kriya的逻辑很简单:患者基数决定商业模式。以糖尿病黄斑水肿为例,全球患者超2100万,是罕见病的数百倍。哪怕定价只有Zolgensma的1%,总收入也能轻松碾压。更关键的是,常见病支付方从慈善机构变成了医保和商业保险,市场容量彻底打开。


但常见病不是谁都能碰的。传统基因疗法公司依赖CDMO生产,成本高、周期长,一旦扩大规模,质量还容易失控。Kriya的解决方案很“硬核”:自己建厂! 他们在北卡罗来纳砸下重金,建了5万平方英尺的GMP工厂,从1升小试到3000升量产全搞定。这就像开餐馆,别人都靠外卖代工,他们直接建中央厨房——标准化、规模化、成本砍半。


基因疗法的核心是“送基因进细胞”,传统方法用AAV病毒当“快递员”,但效率低、副作用大。Kriya开发了SIRVE系统,用机器学习优化载体设计。简单说,就是让AI帮着找最优解:哪个病毒壳更安全?哪个启动子更高效?数据跑一遍,答案就出来。


更绝的是他们的“基因开关”技术。治三叉神经痛时,先用AAV把调控基因装进神经元,再配合小分子药物当“遥控器”。痛了?吃药开启抑制;不痛了?停药关闭。这脑洞,像给神经系统装了智能家居——以前是“手动开关”,现在是“语音控制”。


Kriya的产品线布局很“接地气”。眼科领域,他们盯上老年黄斑变性和糖尿病黄斑水肿。传统治疗需要每月往眼睛里打针,患者苦不堪言。Kriya的方案是“打一针管一辈子”:通过基因疗法让眼睛细胞自己分泌药物,彻底告别反复注射。


神经科学赛道,他们挑战“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现有药物效果差、副作用大,Kriya的“基因开关”技术却能精准调控疼痛信号,让患者告别“电击脸”。


代谢疾病方面,1型糖尿病和NASH是重点。他们计划把肌肉细胞改造成“人工胰岛”,或者用FGF21基因调节代谢——目标很明确:一次治疗,终身受益。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国内。截至2025年二季度,中国CDE已批准553项基因疗法临床试验,14款产品上市,海南博鳌乐城还搞了首批生物医学新技术目录,开始尝试慢病基因疗法。但问题也很明显:大家还在跟风治罕见病。


Kriya的经验给了三点提醒:第一,别怕大病种。中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高血压患者近3亿,市场够大,一旦突破就是普惠千万家庭;第二,自建产能很关键。苏州华毅乐健2023年投了8600平米GMP基地,核心能力得握在自己手里;第三,用好政策红利。海南乐城的“先行先试”、深圳天津的产业条例,都是加速审批的快车道,得学会借力。


从210万美元一针的“天价药”,到Kriya想做的“人人用得起的常见病疗法”,这条路注定不好走。但智能手机刚出来时也是奢侈品,现在不也人手一部?基因疗法要普及,得跨过三关:降成本、扩病种、通监管。Kriya现在就在闯这三关,虽然临床数据还在积累,但方向对了。


医疗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百万富翁专属”阶段。如果基因疗法永远是“小众奢侈品”,那和当年的天价孤儿药有啥区别?只有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技术才算没白研发。救一个人的命是英雄,救一亿人的命才是革命。

来源:老李说科学

相关推荐